阿里在最大的变革后,不变的是什么
785天前,阿里巴巴员工梁玉来到了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带着乡村振兴的使命而来。785天后,清涧县的红枣成了网红零食,当地的黑毛土猪有了专属的数字ID。
工作中的梁玉(右一)。
结束了在清涧县的工作后,梁玉买了一张去往浙江省的车票,目的地不是阿里总部所在地杭州市,而是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这次,梁玉的目标是助力当地从乡村振兴奔向共同富裕。
像梁玉一样投身公益的阿里员工不在少数,他们持续活跃在由员工自发组织的公益组织“幸福团”,以及各类集团性的公益活动中。
为何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孕育如此丰富的公益文化氛围?又会在10余年间持续不断地迸发活力?
曾经淋雨的少年,成了撑伞的人
被问到该如何定义阿里公益,阿里巴巴员工公益负责人刘亚辉给出了三个关键词:“有滋有味”、“温度”和“活力”。
一家共有23万名员工的互联网大厂,先后成立了200多个幸福团,平均每天超过5场公益活动,关注的领域涵盖了教育助学、关怀救助、互助公益、动物保护、绿色环保、潮流兴趣等,光是在去年就带动超过14.7万人次的员工参与公益活动。
显然,公益已经在阿里内部流行起来。如果深究原因,得到的往往是再简单不过的回答:“希望帮助别人。”
幸福团中资历最深的要数2014年成立的“顺风车公益幸福团”。第三任团长陈逊回忆说,当时只是想“顺道做件好事”。
现如今,网约顺风车已经融入了城市的交通脉络,可在2013年,顺风车还是一件来自未来的事情。当年年末,阿里的工程师徐辉每天开车上班时会在沿途各个公交站点停靠询问:“有人去淘宝城吗?”有人把徐辉当成骗子,胆子大些的同事,坐上车后则更关心车费多少元。
阿里“顺风车公益幸福团”。
一年后,他联合几位热心的同事顺势成立了“顺风车公益幸福团”。起初,车子右边后视镜挂着的橙色丝带变成了阿里顺风车独特的标识,阿里员工只需要亮出工牌,就可以免费乘车。后续逐渐研发出网页版、移动端,接入高德地图,上线钉钉,终端不断升级,“免费乘车”的传统也一直保留至今。
无独有偶,陈敏媛从核心志愿者到成为团长,运营着“燃烧吧少年”公益幸福团的初衷始终没变过——帮助曾经的“自己”。“燃烧吧少年”将视角聚焦在青年朋友,希望能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在淘天集团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她,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关注青年成长的话题,因此她希望在公司发动更多人,帮助更多的青年解决个人成长的难题。
“燃烧吧少年”公益幸福团团长陈敏媛。
公益幸福团会定期印发小册子来呈现青年们对他们的反馈,每次看到来自偏远地区青年的反馈,陈敏媛似乎看到了曾经稚嫩的自己。或许在未来,现在还在经历成长磨砺的青年们,也会成为为别人撑伞的人。
公益的初心往往是被别人不经意的善举所唤醒,并希望这份力量能一直延续下去。刘亚辉说,公益就是要不断积累帮助别人的能力。
据在阿里巴巴公益各个部门工作超过10年的郑玥回忆说,公益幸福团机制的建立其实是缘起于员工们。201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特大地震是国人心中绕不开的痛处,也直接带动了国人对公益的关注。当时,公司内部出现自发组织的捐书、捐款活动。阿里希望将这星星点点的力量汇聚起来,便在2010年发起了“幸福报团”计划,由集团负责相应的运营经费,支持员工自发的公益行为。
发轫于内部员工之间,幸福团将由内向外的公益文化落地为现实。不知不觉间,这颗公益的种子已经种下,日后,几代阿里人思考的便是它该如何开枝散叶。
“将一点点力量汇聚起来”
燃烧吧少年公益幸福团创立的初期,陈敏媛用最笨拙的方法扩大队伍——“纯人肉拉人”。那个时候,幸福团正组织“职场最Top”的活动,邀请员工回答大家最关心的职场问题。陈敏媛一个个地私信公司认识的同事,把问题抛给他们。志愿者从个位数扩大到50人,陈敏媛花了整整2周的时间。
靠着这50人的力量,一个月之后团队扩大到200人,如今幸福团已经拥有超过600位志愿者。
公益幸福团团队规模不断扩大。
类似的故事几乎发生在每个幸福团中。现在走进阿里位于杭州市的办公地,公益爱豆小屋、在3号楼设立的阿里公益名人堂,以及随处可见的顺风车停放的公益车位、阿里内网上关于公益的讨论帖子、食堂门口摆放的宣传物料……在浓郁的公益文化氛围的渲染下,投身公益成了一件无须刻意强调的事情。
但从口号转为踏踏实实的“每天一点点”,并不容易。
在问及如何平衡本就繁重的工作和公益活动之间的关系时,“时间挤挤总会有的”的答案屡屡出现。轻飘飘地说出口,但落地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顺风车幸福团为了让搭车小程序在内网准时上线,来自产品和技术等多部门的志愿者利用国庆假期写代码,又牺牲三个多月的周末时间继续优化升级。
梁玉担任的“乡村振兴特派员”稍显特殊。2019年年底,阿里在集团内部以严格的标准从1000多位候选者里选拔出27名员工,其中一项标准是——“全职参与”。
这意味着入选者要暂停原岗位的工作进度。任期结束后重回职场,能否适应也是一个挑战。
在黄土地上,梁玉努力解决老百姓家里的销售问题。
时间固然是衡量员工公益参与度的重要指标,但在阿里的价值观里,他们更看重员工的积极性,而非单纯的参与时间。
当一些公益幸福团因各种不可抗力而无法继续下去时,郑玥说,作为组织者,集团除了提供必要的帮助之外,并不会要求强制进行。由内向外迸发,这才是阿里公益文化代代传承的源动力。一旦变成强制,也就扼杀了阿里公益的生命力。
本科就读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陈敏媛,起初会认为公益应该交由专业的人来做,但现在她改变了想法,“公益就应该是每个人去参与一点点,然后把这一点点的光汇聚起来”。
“来自娘家人的力量”
除了员工自发组织的公益幸福团活动,还有阿里巴巴在公司层面开展的公益项目。
“其实是我大后方,是娘家人的力量。”初到清涧县的两三个月,梁玉每天在村里调研,金融专业的他也慢慢了解陕北这方土地的特点,以及当地特色农业的痛点。
当梁玉发现升级传统农业的机遇后,来自阿里集团内部的运营、品牌设计、销售渠道等各部门的同事再度深入调研,并积极推进项目落实。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清涧县的紫晶枣连续创造了单月20万单的销售业绩,不仅带动清涧县红枣的销量,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红枣的销售。
前端调研、中台整合资源、后端解决问题,成熟的公益系统运作不仅发生在阿里计划的公益项目中,还能在国家有难的危机时刻,用稳定且有效的系统迅速做出反应。
今年7月,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多地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部分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洪水。盒马、大润发、淘宝直播、1688、菜鸟、阿里健康等多个集团业务第一时间反应,与受灾的三省市、六区县对接进行救灾捐助。各业务部门基于自身业务积极抗震救灾:高德上线积水地图、淘宝上线“我为涿州买本书”助力受灾出版企业、盒马向壹基金捐赠消杀物资、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联动饿了么骑手队伍定时定点为河北省涿州市公羊救援队送餐……
小到公益幸福团,大到整个集团,公益这件事,阿里人坚持了10年多。在郑玥看来,阿里公益走过几代人,除了“人人参与、才是公益”的初心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还有实现的路径——从员工到业务,再到生态。阿里公益借助平台优势,积极联结公益组织、商家、消费者,向更多人传递公益理念。
阿里公益“全员参与”的初心未变。
业务上,阿里公益借助平台优势,联动淘宝、天猫商家将店铺里的商品设置成“公益宝贝”,每售出一件就会向相应的公益机构捐出定额或一定比例的善款,善款额度由商家自定。参与的商家从2012年的24万家增长至近五年平均223万家。
生态上,2017年,阿里内部践行的“人人3小时”的理念正式向外界发出邀请,让每个人都能用点滴行动参与到公益中去。“一路繁花,充满阳光。”刘亚辉坦言,阿里希望可以联结更多人关注公益。
阿里希望可以联结更多人关注公益。
现如今,能够连接多方资源的阿里公益体系更为清晰而多元,在承担作为互联网大厂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支撑起了这家愿景“活102年”公司的发展动力。
在“职场最Top”活动中有个问题是“能否和同事成为朋友”,同事给的回答让陈敏媛有些许惊讶,和网络上流行的“别和同事做朋友”的论调不同,阿里同事的回答是:“别设限,先尝试。”
在公益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跨部门合作的氛围也影响着职场文化,如果把职场比作一间大学,本职工作就像是专业课,而公益活动更像是阿里员工学有余力后的社团活动。当大家褪去职场标签,只纯粹讨论公益,“你来自哪个部门?”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重要。
良性的职场交流文化与公益文化相辅相成。今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将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未来或将独立上市。当外界用“阿里世纪大拆分”来形容这次调整时,阿里公益活动却一切照旧。
一群热爱公益的同路人内生出的公益文化,因热爱而不断激发出生命力,正持续创造着商业之上的价值。
作者:西米
校对:邹蔚昀
排版:嘻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