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二娃妈:反鸡娃,把孩子送进剑桥,我们做对了什么?
此前,我们分享过很多“牛娃”的故事,但今天,我们分享的故事有点不一样。
男孩多多来自于四川成都,多多从小几乎没有上过补习班,平时周末和放假,多多是“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在申请国外大学的时候,没有花钱请过顾问,多多全程DIY,最后被剑桥经济学专业录取。
关于中国娃考上剑桥的故事,我们也听过不少,但据我们搜集到的资料和数据统计,多多是近40年来,全国第一个被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录取的本科生。(数据如有遗漏,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当年,他的录取,更是直接拉升了他所在高中的排名与知名度。
另外,在我们的印象里,培养一个剑桥学霸,想必会“烧”不少钱。其中每年动辄二三十万起步的双语学校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还不包括昂贵的补课费。在圈内,我们也听过,不少孩子在申请季,家长花好几十万去请留学顾问,但由于多多不补课,初三下学期才从体制内学校转到双语学校,当时学校还发放了50%的奖学金。
在和多多妈一起算了一笔账,结论是,养一个学霸又“自鸡”的孩子简直太省钱了!“至少是省下了100万。”
这个非典型学霸的故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前不久,我们花了一个午后,找多多妈——刘红燕女士聊了聊。
刘红燕,口述历史工作者,参与《看历史》和《成都女报》创刊,曾从事金融业和传媒业,并曾获得职业女性精英大赛全国总冠军。两个孩子的母亲,著有《妈妈的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
为方便阅读,本文采取第一人称叙述
为人父母,是“恒久忍耐”
我是两个男孩的妈妈,老大多多今年刚剑桥毕业。前不久,多多同时拿到了牛津和剑桥的研究生offer,因为想去不同的学校体验,多多打算去牛津读研究生。
我在43岁的时候,生了二胎,老二凑凑今年五岁了,还在读幼儿园。
在老大多多被剑桥录取后,随着越来越多家长向我咨询相关经验,于是,我干脆写下这本《妈妈的勇气》。
大家都好奇,我们是如何把多多“鸡”进剑桥的,有没有什么方法论,只能说,我们很幸运,多多从小就是一个“自鸡”型的孩子,或者说,我们一直都给他很高的信任感和主导权。
他在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报名的时候,都是他自己在网上填的表,这在很多家长听起来不可思议。
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让大人闹心的时候,但为人父母,是一场恒久忍耐。回忆起多多的成长经历,也有让人觉得“天都要塌下来”的时刻。
他初中是在成都最好的私立初中读的,按照他的成绩,高中进市重点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初三的时候,他突然跟我们说,不想参加中考了,要去上海读双语学校。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就在上海的一所双语学校读书。最开始,他的爸爸都要崩溃了,说“是不是我们从小给他民主过了头”。
在初三选择转轨,意味着选择走一条前面充满未知而且是我们不熟悉的道路;再者,那时,我在北京工作,他要去上海,意味着我们一家人,要分隔几地,他又不愿意来北京。
无奈,多多很坚持,连续给我用微信写了两封很长的信,说得倒是有理有据。
从小,我们一直很尊重孩子的想法,那时,我和多多还专门飞到上海,去考察上海那边的学校。我们家里有什么大的事情,都会开家庭会议讨论。经过几次家庭会议,我们最终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让多多选择成都的一所双语学校读高中。
大家都知道,成都的双语学校比不上北上广,何况是在好几年前,选择性也少,但那时也没有办法。但也是在那样的教学环境下,多多考上了剑桥,为学校打破了记录,更证明了这孩子的不容易。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多多当时因为成绩优秀,获得了50%的奖学金,当时,我还有点私心,希望他参加中考,这样就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学费全免,但是多多不愿意再多学半年,他觉得浪费时间,他还跟我算了一笔账,说现在已经拿到了50%的奖学金了,就算读体制内高中,也要交学费,费用跟现在差不多,我想想也是。
不补习,如何考上剑桥?
关于上补习班,我一直都是持负面态度,除非是孩子主动要求。
多多小学到初中唯一参加补课的科目是英语,那是小升初的暑假,他去美国参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少年营。回来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语言差距,就主动说要去补习英语。
他读初中的时候,他的很多同学都在外面补课,包括周末也不能休息,孩子们真的太累了。那时,他们初中有规定,凡是每一科全班排名前5,就有一个奖励,可以免费补课。这个政策出来后,他回来就哭了,说这不是奖励,这是惩罚,他就没有去补课,我们也理解他。
一个孩子每天六七点起来,在学校学习一天了,回来还要继续学习,他是需要有出口的。所以,他从小放学回家,我们都不会让他第一时间写作业。
试想一下,倘若我们大人在劳累一天回家后,我们的另一半不是关切地问我们“今天怎么样”,“要不要喝水休息一下”,而是让我们去做饭、做家务,这肯定让人感到火冒三丈,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啊。
很多家长问,多多究竟凭借什么申请上了剑桥那么难录取的专业,我觉得最关键的基本面是成绩要足够好。他上高中的时候,别的孩子都上5门课,他上6门课。因为时间协调不过来,物理课他没法跟着老师上课,他就自学,最后每一门都是A*(其中A-Level的经济学科目是当年中国区最高分)。
很有意思的是,他高一的时候也报过雅思的班,但是一学期结束的时候,他一次都没去过,于是机构老师打来电话,说下周要雅思考试了,你一次都没来上过课,于是他就去上了两节课,然后雅思首考就8分,作为优秀学员,机构反过来还奖励了他1万块钱。
后来,他去补ACT也是上了几次课,ACT最后考了34分,人家又奖励了他5000块。当时我还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补课,是专门去赚人家的钱了吧。
在他写文书的时候,我们也考虑过要不要跟他请一个顾问。当时,我和多多考察了十几家机构,上海的、北京的,其中还有相当知名的,但是,我们都比较失望,那些就像批量化生产一样,花几万、十几万,还不如自己来。
事实上,在要不要申请剑桥经济学专业这个问题上,我和孩子爸是有过担忧甚至“劝退”的。那时,我们找的几乎所有机构都建议多多把经济学专业改成数理化或者计算机等理工科,这样更容易申请,但多多不愿意,他说自己不能为了上名校而读一个自己没那么有热情的专业。
他对经济学为什么那么有兴趣呢?这可能要回溯到他初二的时候。那时暑假,他从美国参加完夏令营来到北京与我相聚,他跟我说,以后想学经济学,当时我都惊呆了。
我有个女友当时正好在北大当博导,她是生物领域,研究关于抗衰老的,我觉得那更容易出成果,我就让我的女友跟他聊,我还有朋友是研究机器人的,也请来跟他聊,多多都会认真听,但还是对经济学很坚定。
后来有一次,多多去支教,在支教结束后,他给学弟学妹做分享,其中有一段的大致意思是,如果你读商科,这会让你挣更多的钱,但是如果读经济学,你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去影响一些政策,这可能会影响到更多人,帮助更多弱势群体。
这点让我还蛮感动的。
“共同成长,彼此放过”
多多在剑桥读书更需要自律。
很多时候,教授不会讲很多,都需要自学,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就需要大量阅读和思考。
没有回来的寒暑假,周一到周五,他把手机放在宿舍,删除了电脑和iPad里面与学习无关的软件,自己人到图书馆,埋头学习12个小时,他说“下线了,不想挑战自己的意志力。”
周末的时候,他才去放松,健身啦,找同学玩啦。
很多人好奇,多多有这么强的学习自驱力究竟如何来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那个时候,还根本就没有“自驱力”这个词,但我向来信奉一句话,养育孩子是“共同成长,彼此放过”。
在多多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我的工作特别忙碌,经常四五点起来,忙到十一二点,我会让他知道,妈妈有妈妈的事情,你也得做好自己的事情,但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出现。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从小要给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点可能是比学习成绩更受益一生的事情。
比如,我在书里也写到了,在吃饭这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我有着明确的“边界”。如果,到吃饭的时间了,小朋友闹着不肯吃,到时间了我就把碗筷收走,中间他饿了,再怎么哭闹,我也只会让他吃水果,他下次就知道,吃饭的时间到了,就会好好吃饭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活的一些小事做起,让孩子有掌控感。
比如,凑凑一岁半,刚学会走路了,他就要求自己去泡奶粉,当然,小孩子自己泡奶粉,反而会增加大人的负担,因为会洒出来,你要在后面收拾,还有包括让小朋友刷碗、做家务,他们可能开始做不好,但这些都在锻炼孩子的内在自序,他们从一件件小事里,变成了更自信的孩子。
图为刘红燕与小儿子凑凑
要“鸡娃”先“自鸡”
关于“鸡娃”这个话题,我相信的一句是,要“鸡娃”先“自鸡”。
我和我先生都是努力工作和努力生活的人,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会看在眼里,也会多多少少受到影响。
事实上,在正式开始写书前,我的情绪特别压抑。
那时,我刚生下凑凑不久,我真的觉得做全职妈妈是世界上最辛苦、最苦闷的事情了。
之前,我先后在两家金融公司做到管理层,管理着上万人的团队,最忙碌的时候,周末都没有休息时间,所幸那个时候,有我母亲帮我照顾多多,但到了凑凑,我是主要的照顾人。
全职妈妈的辛苦还不在于睡眠的不足,更在于在精神上,你会特别沮丧。工作的时候,你还有喘息的时间,但是全职妈妈你是得24小时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最严重的时候,我都出现幻听了,耳边好像不停有人叫你“妈妈、妈妈”。
在那种状态下,你还会有对未来人生的焦虑感,你会想,你以后就这样了吗?你的价值在哪里?我不能说我养了两个儿子就是我的成果,我是没办法自洽的。他们终究有他们的生活,我得有我自己的价值。
也是那个时候,我的朋友鼓励我写点东西,我的情绪也需要宣泄,因此有了《妈妈的勇气》这本书。
回忆我的前半生,其实是一个不断推倒重来的过程。
我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我出生的四川小镇,当时去县城,连公交车都没有。
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我在国企工作了一年,做会计。后来机缘巧合,又先后去了两家金融公司,做了十多年,一路摸爬滚打。
但其实,我从小的梦想是做跟新闻媒体相关的工作,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我就转行到传媒业,从运营岗位做起,这相当于开启了一段全新的职业生涯。虽然在收入上,有了一个断崖式的下滑,但是我做的是自己充满热情的行业。
如今,我是全职妈妈,在家照顾凑凑的同时,我仍旧会坚持大量阅读,因为我每个月通常会安排四五次分享活动,内容有关于艺术和人文的,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待一些社会的问题,以及家庭教育相关的。这些内容输出逼迫你不得不去自我学习与”迭代”。
今年,我已经48岁了,但我觉得我人生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最后,再回到“鸡娃"话题,作为一个四川人,我不会打麻将,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热情,但我只要休息的时候,带着多多去过很多地方,我自己对博物馆、艺术馆如痴如醉,多多在我的影响下,也去过非常多的艺术馆与博物馆。
另外,我的家里,哪里都是书。我出去旅行,也都会随身带一本书。这一点,多多也会看在眼里。
虽然多多算不上“书虫”,但多多从小的阅读量肯定不输同龄人。他初三开始读原版的《经济学人》,这是他主动提出要订阅的,我们也支持,开始可能读不懂,但再过一年可能就读懂了。
他初三下学期开始读大部头的哲学书籍,像康德这种,我们大人都会觉得很晦涩的书,他也在读。
在多多小时候,我们家是有固定的阅读时间的,每个人选一本书到书房里,那一个小时,你选择睡觉也可以,但不能玩手机。
总而言之,要培养一个爱阅读或者有内核力的孩子,大人是要以身作则的。
-直播预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