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之前,想先跟大家说一下,微信最近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常读、不加星标,就没办法收到咱们的信息了。为了不失联,大家一定要动动手指,按照以下方式点亮【星标】——
最近心理学家贺岭峰讲了一件事,特别触动我:
一名19岁的孩子,初中沉迷网瘾,只考上职校,还和一名游戏里认识的女生发展成男女朋友。见面后女生嫌弃他又胖又穷,回去就断联了。
本来一个四线城市的职校男生,还被女生甩了,生活一定很不如意。
可这孩子失恋后变了个人,开始发愤图强,研究各种短视频剪辑手法,想做出一番事业来。
他帮表姐操作抖音号,很快就做到了五百万粉丝;后来又操盘了两个抖音号,都做到了千万级粉丝。
这个20岁出头的孩子,就这样成为了业内头部操盘手,每天都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年会、培训班演讲。
孩子变化这么大是因为什么?就因为女朋友跟他分手吗?
贺岭峰觉得主要原因是:分手这件事把孩子内在的激情给点燃了。
一个孩子内在没有激情,很难学得出来;但如果孩子就是想学习了,那你拦也拦不住。
所以,父母最该干的是“点燃生命”,而不是天天逼着孩子做题做作业。
内在激情,其实是一种主体性,“我知道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来决定我的行动,以及承担行动的后果”。
总结来说,就是做自己的主人的能力。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学习没干劲,是因为没能点燃孩子,孩子不想为学习、未来和自己的人生做主。
而当一个孩子的主体性被点燃,他吸收知识、对生活负责的能力,会远超父母的想象。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心态:想让孩子自己做主,别老喊“妈”;又怕孩子自己做主,暗戳戳作妖。就是说,不知道能不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该不该放手?我有个朋友读高二时,特别想去北京,刚好北京有个亲戚在开饭馆,很愿意让孩子过来玩几天。父母不想他去,给孩子讲道理提建议:“我们建议你最好不要去,毕竟明年就高三,时间紧迫;但你要真想去北京,我们建议你给亲戚打打工,挣点旅费,家里虽然会给你钱,但也给不了太多。就这两个建议,你好好想想。”朋友考虑再三,还是选择去北京。父母一贯比较尊重孩子,最后父亲陪孩子上了火车。孩子到北京后,在饭馆打了两周的工,挣到800块钱,去看了天安门、故宫、长城。他本身学习成绩一般,从北京回来后,全身心投入学习上,成绩从全校100多名上升到全班第五。“我爸说,你自己选择要打工,那就好好打,吃住都跟服务员在一起。我就睡上下铺,吃大杂烩,两周下来,感触特别深的是:这些服务员也是高中学历,但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是高中学历,而我还有更多可能性。我当时就意识到:自己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每个结果,以后都会反弹到自己身上。意识到这点我就开窍了。”
他出发前,父母没有给他灌输:现在不好好读书,沉迷旅游,以后就只能一辈子给人擦桌子、端茶送水……而是他自己去看看: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买单,他为自己做的决定,到底会对未来有怎样的影响?孩子做的决定对不对、好不好,其实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孩子就算长大了,也不太可能总是做正确的决定。但趁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自己去体会:做什么样的决定,会导致什么结果?做不同的选择,会产生怎样的心路历程?对他是很有好处的。我的现状,是我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后果。既然我可以决定自己该做什么事,那我也有能力改变现在和未来。如果孩子能在生活中能做自己的主人,就不会去其他地方体验当主人的感觉。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银子认为:“我接触过的网瘾少年中,没有哪个是奔着沉迷去上网的,他们也想在屏幕世界里做对的事,却未必知道怎么去做,从哪儿做起。”很多成瘾的孩子,最初只是想换个地方,体会“我的生活我做主”的感觉。如果生活中主体性能得到发展,哪怕是很小的小事,只要孩子能体会“当家做主”的感觉,就不会老想着走“旁门左道”了。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主体性,最好是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内做选择、担责任。所谓“一定范围”,不是放手让孩子说了算,而是随机应变,在放手和插手之间找到平衡。小孩自觉性比较差,需要父母要引导孩子去思考:我想要什么?我要做到什么?我怎么才能做到?这时父母可以建议:爸妈没有多余的钱,你每天的零花钱存一些下来,存三个月买手机,爸妈也会按比例给你扶持。孩子就会尝试着,过一种更加精打细算的生活,然后感受这种生活带来的变化。学者Lauren在文献中指出:如果孩子觉得生活充满确定性,没什么变化挑战,幸福感和行动动机就会降低。反过来,要是孩子能在父母的引导下,一个脚印一个坑地尝试:我定这个目标,会产生什么结果?我换一个目标,又会带来什么?就会过上一种没有被安排好的生活,更有干劲去实现自己。第二,陪孩子去完成目标,一起分析怎么才能更好实现,同时留出弹性空间让孩子自己说了算。孩子再大一点,可以自己制定目标了,父母的任务就变成:怎么帮孩子一起更好的实现?但因为这是孩子的目标,不是父母的,就多让孩子自己操点心,“让孩子的烦恼飞一会儿”。父母要是实在看不过去,又不想干涉孩子,可以扩大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争取给孩子更全面智慧的建议。另一方面,也可以允许孩子在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上做主。比如,孩子穿太少感冒了,还得父母陪护,那父母就不能放任孩子乱穿;但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并不会影响父母的生活,是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的。12岁的孩子,跟同学发生了摩擦,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发展心理学家发现,3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好奇:我能为自己做点什么?我能在这个世界上发挥什么作用?让孩子看到他能为自己做点什么,其实可以帮孩子意识到主体性,看到自己哪方面比较强、对哪一块更有兴趣、怎么做才能错得更少。《奇葩说》辩手、大学老师陈铭说:“没有人每个领域都感到自卑,总有一个领域他是能找到自信的,只是有些人体验得少,忘了有哪些点能让自己自信。自信放光芒,核心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哪里放过光芒,然后不断强化这些光芒。”放手让孩子对自己负责,去寻找“我是谁”的答案,就是在给孩子点亮光芒。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孩子的一生还很长,要面临的问题不止眼前这些。但如果孩子能从眼前的问题中得到启发,形成一套自己当家做主的方法,未来解决风险和问题的能力也不会差。作为家长,我始终认为:我们不必把孩子保护得面面俱到,但要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感悟、成长和收获。这样一来,“做自己的主人”才会成为孩子生活的常态,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勇敢、自信地走下去。 树妈说:
文章之后还想再说个事儿,本周周末,咱们福利群给大家准备了一场赠书福利,数量有限,还没进群的妈妈抓紧扫码入群哈~
除此之外,咱们的群里,每天会发一些免费课程资源。还有一些是我从各出版社和品牌方要来书籍、好物等福利,也会在群里给大家做免费抽奖。大家有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在群里交流。
没添加的妈妈,可以直接扫码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就可以被拉入群了。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