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说自己不行了的城市,后来都很行
· 这是第4657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 四方君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昨天深夜看了一篇评论文章《佛山正在掀起一场壮大城市竞争力的历史变革》,文章里,佛山自我揭短、自曝家丑,自己把自己的国资国企与周边先进地区的差距赤裸裸地暴露出来,表示要痛下决心进行改革。
文章虽长,看得却很痛快,这让我联想起了一篇分析宁波经济发展的文章,文章大概意思是,宁波的发展严重落后了,如果此时没有一个人在背后把宁波狠狠推醒,宁波的未来将大大堪忧。
我突然发现,这好像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凡是敢于直面自己问题、敢于公开揭短、敢于承认自己不行了的城市,随后都迎来了蜕变和新生、都很行了;相反,那些过度肯定自己、不允许有一点点负面评价的地区,好像都还沉浸在自己为自己构筑的虚幻荣光里。
佛山
先说说这自我揭短的佛山吧。
佛山是全国第17个、广东省第3个经济总量超万亿的城市,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万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7万元。
佛山是工业强市,2021年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8万亿元,居全国第6位,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也是万亿级城市中罕有的工业占比近六成的城市,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家就有佛山造”享誉全球。
佛山五个区均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前40强,其中顺德区连续10年位列榜首,南海区连续8年排名第二。
佛山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5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00家,上市企业70家。7家企业入选“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本土培育的美的、碧桂园跻身“世界企业500强”。
就是这样一个大而强的城市,佛山市委书记郑轲却在大会上公开承认佛山国资国企发展慢了、弱了、偏了,并坦诚地把差距一一摆在人们面前:
看增速,“十三五”时期,佛山国资年均增长17%,单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身边的深圳年均增长32%、珠海年均增长22%,佛山明显慢了。
看长板,佛山国资国企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硬核”成绩,产品、效益与上世纪90年代佛山国企叱咤江湖的地位相比,判若两城。
横向比,苏州、郑州、合肥、无锡、福州、南昌、长沙等地的国资国企都跑到了佛山前面。2021年,佛山市属国企资产2500亿元,还不到合肥(8740亿元)的三分之一、无锡(6752亿元)的二分之一。
看结构,佛山9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上,而广州、深圳等地坚持民生保障与产业并重,在新兴产业和前沿领域超前布局,佛山国资却拿不出几家像样的高科技企业。
这不是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即兴之作,而是从去年就开始谋划的一场改革动议。
为什么要改革?市委书记郑轲在这次改革推进会上说的一句话,非常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国资国企改革,佛山退无可退,放弃了这场改革就放弃了发展,放弃了佛山的明天。
从去年底起,市委书记亲自带头,市委、市政府花了八九个月时间,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十多次。通过深入调研、反复推敲,最终形成了《佛山市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这次会议上,随着该方案公布、八大企业揭牌,这场大改革的号角终于正式吹响,朝着3年后国有企业资产翻倍、总额超万亿的目标进发。
佛山的这次改革才刚刚开始,三年后的成效如何,尚未可知。
我只知道,先前几个跟佛山一样说自己不行了的城市,后来都奋起直追,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宁波
2018年2月23日,时任宁波市委书记的郑栅洁在千人参与的“新春第一会”上,自揭宁波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地指出过去10年里,宁波已被多个兄弟城市先后超越,并拉下不小的距离。
比如,10年前落后宁波84亿元的南京,2017年已高出宁波1858亿元;10年前落后宁波210亿元的武汉,2017年已高出宁波3564亿元;10年前落后宁波1091亿元的长沙,2017年已高出宁波343亿元。
从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来看,10年前宁波位居第6,2017年后退到第8;从5个计划单列市排名来看,宁波位次没有发生变化,都位居第3,但与排名第2的青岛差距从10年前的460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1190亿元。
“现在有的同志总喜欢跟过去比,认为宁波发展‘比以前好多了’。还有一些同志说,现在计划单列市的优势在弱化、省会城市的优势在强化,没有必要跟杭州去比较。”郑栅洁在大会上严厉批评,“这种连比都不愿比的思想是很要命的。”
无疑,郑栅洁就是那个一巴掌拍醒宁波的人。知耻而后勇,宁波随后开启了一波赶超之路。
2017年宁波GDP为9846.9亿元,排名全国第15,到了2021年,宁波GDP达14594.9亿,这四年间,宁波先后超越无锡、长沙、青岛,全国排名晋升为第12位。
四年间,宁波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479家激增到3919家,累计增幅达165%,年均增长率超25%。
这四年,宁波还做实了单项冠军“全国第一城”的位子,截至目前,宁波共有63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稳居全国城市之首。
宁波市经信局对38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及培育企业的分析数据显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企业有110家,占比28.65%;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有262家,占比68.23%。
2021年,在强劲的工业和进出口数据带动下,宁波成为万亿城市中的增长明星——其GDP增量超2000亿元,名义增速达到17.6%,居万亿城市之首。
并且就在这一年,宁波的人均GDP超过杭州,成为浙江第一个人均GDP突破15万元大关的城市。
眼下,雄心勃勃的宁波在其《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要在“2025年GDP总量破2万亿、进入全国前10名”。
今年上半年的GDP已经出炉,第12名的宁波增速(2.9%)远超第11名的天津(0.4%)和第10名的南京(1.7%),离这两者的绝对差距分别只剩360亿元和619亿元。
也许,用不着到2025年,宁波就会进入全国前十。
山东
不知道是不约而同,还是英雄所见略同。
同样是在2018年的新春第一会上(2月22日,比宁波早一天),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刘家义痛心自揭短板:
“对标先进,我们与标兵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总量,我省与广东的差距由2008年的5860亿扩大到2017年1.72万亿;与江苏的差距由50亿扩大到1.32万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我省与广东的差距由2008年的约1350亿扩大到2017年的约5200亿,与江苏的差距由约770亿扩大到约2100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呈现继续扩大之势。”
“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对全国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都是一个大拖累。”
作为全国瞩目的第三经济大省,山东这场血淋淋的自我解剖,流传甚广,当时被外界解读为,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后了。
山东也就此展开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吹响了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
四年过去了,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到3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1.8个百分点、达到46.8%,从远低于江苏到追平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不足4700家,到迅猛突破2万;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5个,入选国家级战略性产业集群7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2021年,山东GDP总量首次突破8万亿大关,把对浙江的优势从8500多亿拉大到9500多亿,对河南的优势从1.8万亿拉大到2.4万亿。在2021年全国百强城市榜单中,山东有8座地市的排名实现赶超,数量居全国第一。
今年上半年,山东GDP增量达到2811亿元,罕见地赶超了广东(2292亿元)和江苏(1709亿元),排名全国第一。
在当前疫情影响及宏观经济压力下,山东这份经济“半年报”着实令人眼前一亮。这个曾被唱衰落后的大省,再次回到了舞台的中央。
西安
比上述地区更早开始公开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是十三朝古都西安。
2017年8月24日至25日,在西安市委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时任西安市委书记的王永康针对西安落后于许多兄弟省会城市的现状,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个为什么”,后被概括为新时期的“西安十问”。
王永康分别从产业结构、行政服务、军工资源、区位优势、发展空间、文旅产业、国家政策、科技人才、生态环境、民生服务等十个方面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进行深入灵魂的拷问。这里摘抄三问,让我们一起感受下其中的火药味。
第二问:为什么历史上西商能发展壮大?曾经辉煌500年,成为中国十大商帮。现实中,同处内陆的成都民营经济也能发展起来,而我们的民营经济却发展不起来?我们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良好市场秩序、建设法治政府方面,有没有让企业满意、群众满意?行政服务效能究竟能打多少分?
第五问:为什么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低,但在区县域经济发展上却未能成为全市的重要支撑?
第八问:为什么我们科研院所林立,大专院校众多,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在我市转化能力不足,墙内开花墙外香?面对兄弟城市视为掌上明珠的高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众多专家人才,我们有没有当好“店小二”,有没有在打破校地壁垒、发挥高端人才作用上积极努力服务?我们的户籍政策、人才政策有没有走心,能不能真正让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媒体记者前去采访报道时,有西安官员坦言,上述“十问”雏形多年来一直在西安体制内流传,但也仅仅是流传而已。因为许多前任领导自认为治下西安的“幸福指数”已经很高了,所以从内心里他们不愿意承认“十问”所言的现实和差距。这种不愿直接面对,反而导致“十大短板”越来越突显,和其他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西安十问”提出后,“追赶超越”开始成为西安的发展战略。
2017年3月,西安在全国率先打响了“抢人大战”第一枪,一鸣惊人。2016年末,西安常住人口为883.21万人,到了2021年年底,其包含西安(西咸新区)—咸阳共管区的常住人口高达1316.30万人,不含共管区的常住人口也达到了1287.30万人。
在2016~2021这五年,西安的科创实力也实现了明显跨越。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6700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506家快速增长到7140家,增长了374%;2021年西安研发投入强度5.05%,在万亿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深圳,位居前三;在科技部2021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西安位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
2017~2020年这四年,西安GDP从7000多亿开始,每年迈上一个千亿新台阶,在2020年与泉州、济南、合肥、南通和福州一道成功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并在当年以5.2%的GDP增速领跑万亿城市群,其全国排名连升2位,从全国第24位提升至22位。
今年上半年,西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是近5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和九个中心城市中继续保持第一。
在泽平宏观近日刚刚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中,西安位列全国第14名,远超其GDP排名。
希望
每一场红脸出汗的自我审视、每一次自曝家丑的大会、每一篇自揭短板的文章,都是向过去的自己宣战的战斗檄文,都是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宣告,都是背水一战、洗心革面的决心彰显!
只有正视差距,方能发现症结,勇敢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当一个城市自我感觉良好,热衷于总结自己经验,树自己的典型,却看不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时,就意味着退步落后已不远。
尤其是,随着人口增长趋缓、宏观压力增大、外部挑战增多,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城市间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过去那种搭全国经济高速发展便车、依靠时代红利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然不可持续。
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没有把问题暴露到公众视野,就不会有触及灵魂的改变。希望这样的自我批判越多越好!这样的奋起直追越多越好!只有政府官员负重前行,我们老百姓才会岁月静好!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