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强好胜的孩子,真的只是为了“赢”吗?
作者:陈敏莹
来源:当代家庭教育报(ID:ddjtjyb)
孩子总是固执地要争第一,做不到就怒火冲天,很不受大伙欢迎;孩子不能包容别人比自己更厉害,从而逃避或退出集体活动……如果我们的孩子表现出这些太好胜而不合群的行为,父母可能有如热锅上的蚂蚁。
光光一向在幼儿园里特别积极,一有表演机会就会第一个举手,但是老师已经说明,只有安静举手的孩子才能上台,所以光光总是没能展示。他很伤心,回家告诉妈妈,说老师认为自己是班上最差的学生,比不上其他同学,他很讨厌幼儿园。
平时,光光在小区里也不太受欢迎。当跟小朋友玩丢手绢游戏,手绢被丢在他身后时,光光就会一边喊着“我不要输”,一边发脾气离开;当跟小朋友玩拍篮球比赛时,光光拍得比别人少,就会大骂对方,哭闹着要玩其他游戏……
但是,孩子面对这个繁冗复杂、纷纷攘攘的世界,他们的小心灵,非常容易受到困扰、碾压,被自卑感紧紧地缠绕。所以,我们的孩子,当然也有着自卑感的困扰。
如果家长从一开始就注重孩子的精神与情感发展,那么孩子就能够很好地克服自卑。但是,如果家长对孩子缺乏重视和接纳,那么孩子的自卑就会越来越明显,他们会迫切地要求外界对自己高度认可和关注,以此来弥补内心的空洞。
这种感觉会深埋在孩子的情感记忆里,虽然孩子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日后在孩子与他人互动时,负面性和攻击性就会出现。不难明白,我们所说的“太好胜”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我们跟孩子讲述这样的一个情景:在一片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一只松鼠、一条毛毛虫。然后我们让孩子选择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是大树、老虎、松鼠,还是毛毛虫?这个问题是用来验证孩子的内在需求的。
最终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孩子会选择扮演老虎。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孩子成长的内在需求,他们更倾向于以扮演老虎这种攻击性强、威风凛凛的角色来获得力量以克服自卑。
我们再回过头来想想光光“太好胜”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光光本能地需要获得心理支持来克服自卑,但是在现实中,父母缺乏重视和接纳,光光得不到足够的心理支持,所以只能向外界获取了。孩子的心态是这样的——
我赢了,外界对我认可了,弥补了父母对我的缺失,我暂且抑制了自卑,我很开心;我输了,别人赢了,父母和外界两者同时对我不认可,我无地自容,我需要发泄逃避,甚至攻击对方。
所以,光光并非“太好胜”而追求“赢”,而更多的,是在追求父母更多的关注、重视与接纳,他正在发射这方面的强烈信号呢!
02
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超越自卑”的路上,正常的超越会让孩子不断成长,获得成就,但“过度超越”会伤害孩子成长,作为家长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呢?
1.认可孩子,确立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平时孩子觉得父母认为自己是优秀的,他真的没有必要以赢别人来证明自己。
我们内心希望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感与存在感,那么,这些是从哪里来的?来自孩子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一贯做事的正确率比犯错率要高。那这个“认为”又是从哪里来?百分百来自父母的态度。
如果孩子平时做事正确了,我们给予赞扬鼓励,孩子会更加认为自己是对的,自然就会放心放胆去做。这时候,家长要大大方方地赞赏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可以这样说:“你把房间收拾得很干净,你干活真认真!”或者“你做手工做得很仔细,你看,作品做得真精致啊!”
如果孩子平时做事犯了错误,家长没因此而严重惩罚他们,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正确行为能够纠正并覆盖这次的缺憾。而且会认为只是“这件事”上做错了,而不是我的“人生”失败了,自然就会把错误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抵消掉,继续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家长首先要心宽地认同他们的想法和出发点,再去改正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这样说:“我觉得你坚持自己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你也可以耐心听听别人的意见。”又或者“我知道你很有主见,也很坚持,我能理解,但是我们之前说好这件事不能做,那还得按照承诺。”
这样,孩子无论是对还是错,他们都明确知道自己在家长心目中是个很棒的孩子,但又不妨碍对行为的改进。家长视孩子为平等的朋友,孩子拥有高的价值感,就不会出现“太好胜”的毛病。
2.关注纵向发展,少做横向比较
如果家长平时没有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发展,而总在强调“你要向小新学习,他的计算很强”“你要像小可那样做个乖孩子”。在一系列的暗示中,孩子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其他孩子又棒又乖,父母会关注和认可,我这样只会让父母失望,我一定要取悦父母,赢过他们,不能输。
家长可以正确地使用话语来强化孩子与他人之间的积极关系。
例如,当孩子认为别人比自己写字写得整洁时,我们可以这样说:“你写得很浑厚有力,比之前更加用功了,而他写得很整齐干净,各有各的优势,相信你们俩都是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好孩子。”
又例如,当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比赛,输了很不开心,我们可以这样说:“妈妈看到你很努力,的确你也做到了,我为你的成就感到高兴,至于这次的输赢不重要,因为过程你已力争做到最好,比之前也有很大进步,我相信你是个坚韧不气馁的孩子,我们继续努力吧。”
总之,家长不比较,只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肯定他们;家长也不要求,只提出中肯的建议,正面激励。
3.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在生活中,家长不要经常挑剔、指责孩子,像孩子吃饭吃得不够卫生、手工做得不够快、不能及时跟别人打招呼等等,这些小事都可以得过且过。
在学习中,家长不要高度压制他们的挫折或落后,因为这样的话,当孩子真的遇上强大的挑战者,一旦发现自己有过失时,就会特别敏感,会被意料之外的结果所击倒。
平时家长千万不要总是围着孩子嘘寒问暖、议论纷纷,如果孩子吃个饭、喝口水、上趟厕所都被过多关注和点评,那么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就会过度关注别人的脸色。害怕有一天自己做得不好而让家人失望,或者特别在意家人的想法而变得举步难行。家长越表现得无所不能、权威感强,就越阻碍孩子的能力发展,他们就越没有成就感的体验。
总之,如果明白“太好胜”孩子的内心秘密,家长要修正他们的行为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