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一下医生的门诊工作流程?
今天上午去浙二医院看病,在门口等待的时候忽然就很好奇,门诊医生的工作流程有显而易见的优化空间,但是为什么没人做呢?
我上午 10:50 进入医院,大约 11 点开始在专家诊室门口等。中间我去做了一个尿常规检测,检测结果都出来了还没轮到我。一共等了约两个小时,才见到这位专家,是今天上午的最后一个门诊,沟通了总计不到 5 分钟。
等待两小时,沟通 5 分钟。在多数情况下患者不可能得到一次好的就诊服务。好在我之前已经多次和这位专家见过面,她对我的情况比较熟悉,对于我这个具体的门诊患者而言,5 分钟倒也足够。
我也不太想占用这位专家太长时间,因为一进诊室,能看到医生一脸疲惫甚至都有点内疚,我是不是就不该来看病。这一上午的门诊量并不小,从 8 点钟开始,到接近 1 点钟,中间没有什么休息时间。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于年轻人而言,恐怕都会吃不消,但是对于已经到了专家级别的医生而言,又是家常便饭。
医院有规定,当天时段内的门诊病人必须要都看完才能结束。这也意味着,平均一个患者的时间不可能用时太久。我们做个简单的计算,上午的 4 个小时时间,如果平均一个人用时 10 分钟,则最多能看 24 个患者。如果平均一个 5 分钟,能看 48 个。这其实已经接近极限,但还远远不够。有的时候,会有患者来加号,或是患者会回来复诊。
保守估算,一个专家一上午的门诊量要超过 50 人次。
考虑到科室的不同,有些一上午的门诊量要高于这个数字。医生累,患者也需要在诊室门口无聊的等待。比如,我今天的等待时间是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没产生什么具体的价值。
这个过程有没有可能优化?
肯定有。比如,对于首诊的患者,医生只是进行常规的问询,听患者口述病情,记录信息,然后是开化验单检查单,这是否都需要专家来操作?我认为这或许不需要。完全可以先进行患者分流,对等待门诊的患者,做一层前置预处理。
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医院端又不做任何的院后跟踪和周期性的干预,患者不来就不管。如果有合适的院后跟踪,或许我就不需要总跑到医院来。这样就有可能减轻医院门诊压力。
然后是需要释放专家双手。患者门诊时候和专家的交流过程中,医生在电脑操作上耗费太多时间,这一步,完全可以由助手协助处理。这会使得专家可以集中精力和患者沟通。顺便说一下,我每次去,诊室内有四五个实习医生,都只是眼睁睁看着,帮不上忙什么忙。
说到底,就是要流程化,如果非要接待这么大量的门诊,必须要灵活采用流水线模式。
这种小建议是不是太外行呢?我当然认为这是外行的建议。或是,诸位读者会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我的困惑是,对于显而易见需要优化的环节,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做一点事情呢?哪怕是对他们门诊量做个基本的统计,对每个患者等待时间做个基本的数据分析,也会发现门诊的效率是如何之低。
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人已经形成了习惯,任何改进的建议或尝试他们都会觉得惊讶,最后是全凭一股蛮力支撑。
只有不断尝试优化,专家们才可能缓解一点压力。
题图:高品图像 GaopinImages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