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人生角色中快进快出,成为时间的掌控者
为什么日子会越过越心累?
工作完回家只想躺着,家务不想做,孩子不想管,和伴侣说话都觉得累;
忙碌完,停下来真的休息时,又忍不住想接下来要处理的N项工作;
去年立下的flag今年又倒了,生活耗费了我所有的精力,哪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一天24小时能延长就好了,这样我们才有可能: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是,即使你一天什么也不做,也依然会觉得累。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累,并非是事情太多,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的内心本身就很疲惫。
真正的累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我们是如何无意识
消耗掉精力的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累,甚至没做什么都会累,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在纠结,主要的纠结就是「想做」和「应该做」之间的矛盾冲突。
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疲惫感和我们这一天到底做了多少事,并没有直接关系。
有的时候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即使在家闲晃了一天,到了下午的时候还是会觉得累的要命。
很多时候这种累的感觉,更多来自心理上的,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心累。
这种心累是一种精神上的内耗带来的,这个内耗最常见的就是:纠结。
纠结,是心理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状态。
一会儿想去左边,一会又想去右边。
比如:
我想离开这个工作,但是又害怕自己承担不起离开它的代价。
于是,在每天的工作岗位上,又烦躁,又心不在焉,又不甘心,又想辞职,又不敢辞职。
——结果是工作也没做好,自己也不开心。
这个周末,我特别想好好休息,但是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这件事没做。
孩子也没管,家里乱七八糟,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我。辗转反侧,开始自责自己不该休息,又爬不起来。
——结果是又没休息好,又没做成事儿。
怎么样,是不是听起来都觉得累得慌?
纠结就是这样一种极其消耗精力的心理活动。
因为光是心理活动上的左右摇摆,就已经非常“耗油”了,结果身体还原地不动,无法用行动力和成就来补充我们消耗的精力。
纠结让我们处在一种高消耗,低产出的状态:
就像你开一辆车,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
车没往前走多远,但却耗油巨大。
无法融合的自我与社会身份
这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向内探索“我为什么纠结”,才有可能跳出过去的循环,停止这种纠结。
纠结,普遍来自于「想做」和「应该做」的冲突,也就是「自我」和「身份」的冲突。
之前有个话题登上了热搜,叫#年轻人的报复性熬夜#。
这个不健康的行为,根源动机就在于:
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自己的身份角色里,好不容易夜深人静,我的社会身份终于下班了。
这个时候才觉得属于自己的一天好像才刚刚开始,终于开始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
所以明明很困了,依然死撑着熬夜,就是舍不得睡,想跟自己呆一会儿,刷刷剧,玩玩手机。
虽然这些事也未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甚至做完了还会有种怅然若失甚至愧疚感,
但心理补偿的意义,远大于做这些事本身带来的快乐。
这个方式偶尔用一用,是可以释放一些压力的。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是人们在想办法化解「自我」和「身份」的冲突,就是延长我的时间,分配给二者。
但长久来看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法,肉眼可见的透支自己。
它的核心问题在于一个底层信念:
我没有办法把自我和身份融合在一起,二者是割裂的;
因此就必须分别占用一块时间段来完成。
随着人的成长,我们会进入越来越多元的身份。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都只有一个身份“孩子”,
然后我们会成为“学生”“同学”“朋友”“职场人”“妻子”“妈妈”“管理者”“创业者”“合伙人”……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融合多重身份的过程。
学会在所有的身份中
滋养自己
解开这个困局最根本的方式是:
让自我和身份得到融合,我能够在所有身份中滋养自己。
这个事情要从童年说起。
在人的成长阶段中,0-3岁是充分发展出自我意识的阶段。
也就是知道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我想干什么,我不想干什么的阶段。
到了3岁以后,就进入到了社会环境中,从幼儿园开始,发展出「社会标准」的概念。
比如:我不能随地大小便,上厕所要举手。
到了小学,这个规范的范畴要求就更多了:
上课讲话会受到惩罚 ,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完成等等。
如果我们在0-3岁的阶段中,自我的发展非常健全,没有遭到太多阻碍,那么我们是会很自然地在发展社会属性的同时,继续发展自我的。
也就是能够在「我想做的」和「允许我做的」中间,找到一个平衡。
融合的越好,我们内心就越合一,越笃定,
能量也会聚合的被高效使用,成果也越明显。
当这种融合没有很好的完成时,就会产生身份与身份的割裂。
比如“妈妈”这个身份和“自我”这个身份,底层的需求和价值观在互相对抗时,就会产生分裂和内耗。
比如小A过去对妈妈的理解就是:
做妈妈就要照顾好孩子,以孩子的需求为主。
而小A还有一个自我需求:
休息和娱乐。
那么“自我”的需求就只能向“妈妈”这个身份让渡一部分权益和时间。
时间长了“自我”当然就会不平衡,还会对“妈妈”这个身份的相关客体,比如孩子或爸爸产生不满愤怒的情绪。
但如果小A有一个更大的生命价值能统合这两个身份,那么这两个身份就可以融合了。
例如这个更大的生命价值是“成长”:
那么当妈妈陪孩子,扩展自己的耐心和接纳度可以成长,休息放松也是让自己储备好体力更好的成长。
陪孩子和休息都是在为更大的生命价值服务,就不会产生付出感和消耗感,而是成就感,甚至可以享受这个过程。
但很多人即使懂得了这个自我融合的方向,却依然无法做到。
因为他们的“自我”需求从来没有真正被畅快的表达过。
我的姨妈是家中的长女,那时候日子苦,她下面有6个弟弟妹妹,她从来都没有真正拥有童年,早早就成为了一个小大人,为家庭分忧,照顾弟妹。
而等她年纪大了,日子过好了,她却会在已经成年的孩子们和其他弟弟妹妹面前表现得蛮不讲理,或者做一些很幼稚任性的事情。
这个时候你是不能要求她的“自我”向上成长去变得更成熟的,因为她的“自我”需要回去补偿那个失去的童年。
如果父母过早地干预孩子的自我发展,比如2岁左右,在孩子有了「我的东西」这个概念之后,不断地要求孩子:“把蛋糕都给大家分一点。”
如果孩子表现出护食的反应,不乐意分享,就开始说:“从小就这么抠门以后怎么办!”
孩子刚刚开始上小学,还没有完全适应学习的责任和学习标准,就用各种施压给孩子,迫使孩子尽快完成社会属性,孩子表现出一些畏难或者拖延就指责孩子。
像这样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孩子的自我发展往下压,以至于在个体属性还没有发展完成的阶段,就直接跳到了社会属性。
过早进入到社会属性的人,就会慢慢丧失和遗忘个体属性。
在未来生活中做所有选择和决定的时候,第一评估价值就会一直停留在:
是否符合社会属性标准。
比如:
却没有办法去评估:
我的感受好不好?
我想做的是什么?
给带入到选择之中,做一个综合性的、平衡性的选择。
发展回流和放松的能力
当我们需要融合不同的身份时,自我意识需要向上发展;
有更大的愿景和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被看到,然后这个更高的意义就能统合其他不同的身份了。
但能做到这个的前提是“自我”的每个阶段都完整的走完了。
没有压制,没有错位,自我意识的基础才能打造扎实,更高的意义放置在上面才不会虚和假,是真实而经得住检验的。
否则,即使学来一个更大的使命和愿景,最多也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就像那些亲密关系都经营不好,却天天满世界去做志愿者、做慈善的人,其实只是一种更隐蔽的自我欺骗而已。
当自我的发展严重地被社会属性所覆盖时,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会越来越迟钝,越来越不自信。
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很难在做事情的时候,在满足身份的同时,感受到自我得到滋养的感觉。
而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履行责任和完成事务的机器人,
永远在一件事赶着下一件事,甚至哪怕睡觉和休息都像在完成任务。
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把自己排得那么满,好像停下来就会发生很可怕的事。
然后整个人就会活的越来越紧绷,越来越干枯。
是的,停下来就会发生很可怕的事,因为在社会属性停止转动时,就会感觉到个体属性发展不足的巨大空虚。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发展出两种能力:
一是回流的能力。
二是放松的能力。
什么是回流的能力?
就是让你做的事情,在你做的那一刻就能滋养你。
而不是要等到做出个什么结果,靠那个未来的结果才能让自己开心一下、满足一下。
比如,很多人工作,能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就是假期和发工资日。
当然,如果只靠这个支撑自己,基本上的你的工作时间是非常煎熬痛苦的。
那还有一些人会好一点,他们的动力来自于一个项目,或者是一个事情做完之后的成就感。
但是如果这个成果,和预期有很大的偏差,或者这个项目的周期时间很长,
在进行当中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心理能量,根本没有办法坚持到项目有成果。
所以能在事情进程当中,在做的时刻,就让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滋养自己。
回流能量给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而放松的能力就是,可以完全放下所有的责任和功能,完全让自己松弛的,深度休息的能力。
放松绝对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
就像学习一门外语,或者学习瑜伽游泳的能力一样,需要找教练学习和自我训练。
放松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学习力和创造力最强的时候,很多了不起的创意,都是最放松的时候想到的。
当自我的每个阶段都很好的满足和发展之后,自我意识自然就可以扎实的向上生长。
我们的力量一直都在,只是被自己的内心遮挡住了。
当我们一步步移开这些障碍,不再纠结、内耗,不被自己所消耗,并且懂得放松,让自己获得滋养。
我们就可以在多重身份中,快速地自由切换,成为时间的掌控者。
不仅可以把每重身份都完成得让自己满意,还有很多空隙可以快活地做自己。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在专业、可靠地引导下
探索、整合多重自我身份
在空隙中快活地做自己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