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盛世”,走不出“盛极而衰”的怪圈
先知书店 出品 | 闻道君 撰稿
这真是一个很令人沮丧的话题。历史是一列单程车,但或许乾隆爷能给我们一点经验教训?
是的,年轻的史学才俊张宏杰,通过他的名著《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同一般的答案,一个跟黄炎培先生当年所提那个著名的“历史周期律”有所不同的答案。
是的,《左传·庄公十一年》中所谓“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即便放在今天亦有意义,但历史却也没有这么简单……
那么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呢?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虽然注定会很片面),那么可以这样说:这本书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以及“盛极而衰”的极大隐患,因而也就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挨打的秘密。
乾隆时代确实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也“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并奠定了此后中国版图的大致轮廓。但是同时,张宏杰也从更深的层次看到,乾隆时代表面繁荣昌盛的背后,却也隐藏着的巨大的生存危机。
尤其是,跟当年大致同时代的欧洲列强相比,这种危机更为深刻且显明。
18世纪末英国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图"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跟英国产业革命的全过程差不多对应。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
而此时,大清帝国皇帝却沉浸在“盛世”梦中不能自拔,并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统治。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中国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接轨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世界已经进入现代,而华夏古国却尚未走入近代。
与当时西方主张民主、自由与人权的革命或改革相比,乾隆时代不过是一个只有生存权而无发展权的“盛世”。乾隆以他一系列极具特色的举措,放弃了让老大帝国融入新兴世界的绝佳机会,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直接造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一系列屈辱进程。
悲催的是,乾隆欠下的债,我们今天还在还!(这个多少有些敏感的话头且扔在这儿按下不表,各位可以自行脑补则个)
那么《饥饿的盛世》就其内容而言,“好看”吗?读书人不打诳语,答案肯定是很好看。来试读两三段吧,就当尝尝鲜。
1)……这一幕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英国人说:“总兵的专断反映了该朝廷的法制或给予百姓的保护都不怎么美妙。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从事与己有害的劳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
2)……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1747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建了一座夏宫,叫无忧宫。没想到这个无忧宫却给他带来了麻烦。原来他的王宫选在了一个平民百姓的风磨坊边上。在修建期间,磨坊主向法院起诉国王,说新建的王宫挡了风,不利于风磨转动。最后国王不得不屈尊让步,同意对磨坊主给予赔偿。
3)……他视民间的活力和自发精神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敌人,积六十余年的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
随便摘录几句,当然是挂一漏万(更精彩的论述若放在这里,也发不出来啊),好在也还可以以一斑观全豹。
《饥饿的盛世》部分彩图
《风云人物报》总编辑郝新先生看完《饥饿的盛世》后说,这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统治术、社会民生等多维度透析乾隆时代,剖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根由”。
或许有较真的人会说,都过去两百多年了,找到“根由”有用吗?我只能这样回他:有用……
电视节目主持人张越女士也读过《饥饿的盛世》,她对该书以及对张宏杰本人的评价,更实在:
我看过的历史书大多可分为两类。一是所谓“严肃的”:揪住一个小题目小角度小分歧不放,与读者没太大关系。一是所谓“通俗的”:相当野狐禅,成全中国人民崇尚“厚黑”的心理。极少数历史书属于第三类:既有学术研究又有不腐朽的价值观支撑,还有温暖的人性关照和有个性的表达——张宏杰的书属于这一类,于我们有趣,有益,有关。
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但实事求是地说,一点也不过。所以,苍山夜谈要向大家诚挚推荐张宏杰名著《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请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拥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