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等你主动” | 跟与人相处有关的8点思考
来源:易小飒(ID:yixiaosa1226)
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刚好最近零零散散记录了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思考,整理一下分享出来,一共8点,每个点单独成立,希望对你有一点启发。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句话,好像一下就明白了很多事。
曾经发过一条朋友圈:好像大部分矛盾都来自不对等。恋爱时你把对方当自己人,对方把你当外人;工作上你把对方当朋友,对方把你当客户;友情里你把对方当知己,对方把你当酒肉朋友。
当时没想透彻,其实这不算是不对等,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就是“定位不准”。
在一段关系里,如果你定位不准,就经常会出现一些太过逾越、或者太过客气的情况,分寸感把握不好,也就容易出现矛盾,容易感受到痛苦。
最基本的原则:不要交浅言深,也不要交深言浅。
我经常犯的毛病就是交浅言深,有时候刚认识没多久的人,我对人家印象比较好,就会在心理上把对方当成自己人。
之前有一个认识一周的朋友,刚好他遇到一件事算是我懂一点的领域,我就跟人家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随时喊我。
当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我说的也不是客套话,但现在想想这其实就是交浅言深。
那之后我们基本没什么交集,也没有再联系过,一个多月之后偶然又遇见,他客气地跟我打招呼,我还在纠结:怎么突然这么陌生了?
回想起来才知道,其实根本不是“突然陌生”,是“一直陌生”啊。
交浅言深不好,交深严浅也不好。
会让人伤心的。
有时候我们说任何关系都要靠“经营”,也许所谓的经营,就是不断纠偏、不断让定位更加准确的过程吧。
小时候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一个长得特别可爱、性格很好、成绩也很好的小女孩,我很喜欢她,巴不得逢人就说“这是我的好朋友,她特别好,你们也要成为好朋友呀”。
后来从小学升入初中,我们还是在同一个学校,初中的学校规模更大,同学更多,这么讨人喜欢的小姑娘肯定很快就能交到很多好朋友,比我更优秀、比我更招人喜欢的好朋友。
这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很“奇怪”的心理,一方面我很希望她有很多好朋友,希望这么好的小姑娘被更多人喜欢;另一方面我又没那么希望她这么快就交到这么多这么好的朋友,好像在担心自己的位置会被替代。
不光朋友之间是这样,家人之间也一样。
本来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问他想不想要个弟弟妹妹,他可能会很开心,因为终于有人陪他一起玩了;可是当自己真的有了一个弟弟或者妹妹的时候,他发现爸爸妈妈把很多注意力和爱都分给了弟弟妹妹,突然又会觉得没那么想要一个人陪自己玩了。
很多时候,人的心理真的是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对象。
一方面我们想把自己的“好东西”分享给全世界,这可能是一种大爱的心理;另一方面我们又怕这个“好东西”被其他人抢走,似乎又有点自私和占有欲的意思。
想明白这一点有啥用?
1.面对自己的时候,首先要觉察到自己似乎产生了这种心理,觉察是一切行动的开始,如果是在亲密关系中,可以试着去跟对方沟通自己的这种心理状态;如果是面对朋友同事,要记得提醒自己不该如此。
2.面对别人的时候,如果看到有人变现出了类似的状态,可以试着多理解,因为这就是人性,如果是自己在意的人表现出这种状态,可以多沟通,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不管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安全感在任何关系中都很重要。
有一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说起她跟另一个朋友之间的关系,她说感觉对方一直给她一种“到这里就好,再走一步你就越界了”的感觉,感觉不到对方在意她,我竟然说了几句想想觉得蛮有道理的话。
我说:如果他真的觉得到这里就可以,那你也不必多走那一步;等到有一天你觉得可以多走一步的时候再走。
还说:每个人在感情里进入状态的时间不一样,退出感情的时间也不一样,当你进入快退出也快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对方不在意,其实他可能只是还没进入状态。
不管是什么感情,想要走得远,得两个人一起调整节奏才可以。如果一个人走得快,另一个人走得慢,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如果一个人很快热,另一个人很慢热,就可能会错过。
最近看《骄阳伴我》,简冰跟薛易明离婚后,盛阳开始追求简冰,在讨论两个人适不适合的时候,简冰有一个观点是:两个人想一起往前走,得保持一样的配速才可以。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友情也一样,为什么很多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本质上也是因为大家的配速不一样了。
如果大学同学能一起走10年的概率是50%,那高中同学可能是30%,初中同学或许20%,小学同学大概只有10%。
因为大学同学很多时候所在城市相同、所在行业相同,即便不同往往也差距不大,但是中学同学和小学同学在各方面的差距都通常要更大,所以同行10年的概率也更低。
如果两个人想要一起走得很远,快的人要等等慢的,慢的人得再抓紧点,最终两个人走在同一个节奏上才行。
昨天看凯文凯利的新书《宝贵的人生建议》,里面提到一个点:
每个人都害羞。其他人在等你做自我介绍,他们在等你给他们发邮件,他们在等你约他们出去。不要犹豫,去做吧。
我不知道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但是看完这句话觉得挺受启发的。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一直比较被动,也可以算社恐吧,除了工作需要,极少主动给朋友发微信,几乎不会约他们出去玩,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我也基本不会主动打招呼,我以前跟朋友说过一句话,我玩得好的朋友都是他们主动向我伸出手的。
可是,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也并不是社牛,只是他们愿意鼓起勇气迈出主动的那一步?
我有一个大学舍友,性格很好,大家都很喜欢她,平时在任何场合,只要她在,从来不会冷场。有时候我看她的表情和语气,感觉她聊的也并没有那么自然,偶尔我就会想,这样去聊天,不尬吗?
后来我发现,如果有其他人开口聊天,她也会安安静静地吃自己的饭、做自己手头的事。
其实她不是真的喜欢跟不熟悉的人聊天,只是担心没人说话这个场合会冷下来,其他人会觉得尴尬、觉得不自在。
有时候觉得,人际交往中换位思考真的是特别珍贵的一种特质,虽然很难,但试着去做,总比不做好。
所以,下次跟谁吵架了,不要总是等对方来主动跟你和好,你也可以做主动的那个;下次遇见陌生的人,不要总是等对方来找你说话,你也可以主动介绍自己。
有想跟谁说的话,就去说;
有想跟谁做的事,就去做;
不要等。
有一天在编辑文章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件事,过去我经常有一种感觉:我看过的文章比我没看过的要好,我动手编辑过的比我只是看过的要好。
然后联想到人际关系上,好像有一个说法是你对一个人越好,就会越喜欢这个人;你在一个人身上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就会越觉得这个人好。
不管是面对一件事还是面对一个人,往往我们投入的越多,就越会觉得他很好,也就是投入越多越喜欢。
但其实,这个“好”的结论,很可能是错的。
因为已经付出了很多,如果承认他不好,可能会显得过去的自己很愚蠢,为了避免这样的“事实”出现,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维持住那个“好”的结论,不管这个结论是对还是错。
这大概就是人性吧,潜意识里为了证明自己正确,愿意做任何事情。
但其实,等到某一天你终于放弃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损失,甚至因为及时止损而得到了很多。
粥老师直播的时候讲过一个观点:别人跟你分享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总是说“我知道”,你得表现得自己不知道,你得感谢对方告诉你。
你如果总是表现得自己知道,别人就不会继续分享了,“你都知道了我还说啥?”;你得表现得自己不知道,别人才会越分享越带劲,讲的越来越多。
最终你收获的信息、方法、窍门、经验才会更多,你的成长才会更快。
延伸一下:你想让别人给你什么,就去鼓励什么。
你想让别人购买你的产品,就要鼓励对方的购买行为,你得让对方感觉买你的产品很划算、很有品位、很有逼格、很与众不同;
你想让男朋友/女朋友每个节日都记得给你送礼物,就要鼓励对方送礼物的行为,每次收到礼物的时候你得表现得很开心、很喜欢;
你想让孩子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多跟你讲,就要鼓励他的倾诉行为,每次他跟你讲的时候要耐心倾听、不要表现得不耐烦;
……
不被鼓励的行为不会持续,你想让别人给你什么,就要去鼓励什么。
以前待过的一家公司里有两个同事,A和B,A讨厌B,因为听他提过;B讨不讨厌A不确定,因为没听B提过。
每次B做了什么事A看不惯的时候,他都会讲他对这件事、这个人的看不惯,说完之后工作该怎么配合怎么配合,事情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B从来没对我们这些同事说过对A有什么看法。
可奇怪的是,A时常觉得B在针对他,觉得B总是暗戳戳地搞一些小动作让他不好过,他觉得备受折磨。
后来,B辞职了,辞职的时候他说觉得无法跟A一起共事。
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公司很好、老板很好、其他同事也很好,怎么能因为一个人就辞职呢?更何况这个人也没做什么,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大概就是聪明人和蠢人的区别吧。
有一种人,讨厌一个人会告诉别人,实际行动上却不做什么伤害这个人的事,蠢,就像这个故事里的A;
还有一种人,讨厌一个人从来不说,只是在实际行动上让这个人自己滚蛋,聪明,就像这个故事里的B。
在第三方的世人眼中,蠢人无缘无故讨厌别人,无缘无故自己滚蛋了,聪明人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还被讨厌了,前者又蠢又坏,后者善良又无辜。
区别在于:聪明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是给世人看的,A所看到的一切不好,世人都看不到;蠢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是遵从自己的本心,本心里好的一面世人觉得理所应当,不好的一面世人觉得无理取闹。
在这个故事中,第三方的人看到的是:A讨厌B,B很无辜;A看到的是:B针对我。
有多少用在自己身上?
人际相处很重要,跟重要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很重要。
所以这条放到这里多少有点煞风景了,但还是放上来,以便用来反思自己:减少用在别人身上的时间占比,提高用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占比。
你先把自己活好了,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要减少3种用在别人身上的时间:
第一种,用自己的时间去帮别人做事。
有时候会有朋友找我问一些事,问我对某件事的看法、问某件事怎么做更好,等等。我本身是很懒的人,偏偏在这种事情上勤快地让自己生气,我通常会很认真地琢磨这件事,各种考虑,然后给对方一个反馈。
这些事其实并不该投入这么多自己的时间,因为我会发现,别人很多时候也只是问问,最后可能夸赞了你的某个想法,或者采取了你的某个建议,也就完了。
偏偏我是那种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让别人记我好的人,我付出的时间其实对对方来说很廉价。
如果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或者偶尔为之,没什么问题,大可不必博爱到随便什么人都这样对待。
第二种,用自己的时间去等待别人。
知道别人某个时间会做某件事,这件事我要参与,于是提前把那段时间预留出来。
如果这件事对我来说比较重要,那我把时间预留出来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是“提前等”,就像小王子里的那只小狐狸,“每次你跟我说四点要来,那么从三点我就开始感到幸福。”
这么说实在不浪漫,但事实就是,从三点到四点这段时间,小狐狸大概率什么事都做不了。如果小王子4点没有来,他可能还要难受一下、想一下小王子为啥不来,那浪费掉的时间就更多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说好4点来,那4点之前就不要想这件事,甚至到了4点如果没来,就继续不想,在对方真的到来之前,一心只做自己的事。
第三种,做事的过程中被别人打断。
正在做某件事,或者原本计划做某件事,临时有人找,又不好意思拒绝。
比如你原本积压了很多工作没做完,晚上准备熬夜赶工,突然半夜朋友跟你说她失恋了需要安慰,然后你俩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聊到三四点结束了,挂掉电话你也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原本要赶的进度也就废了。
失恋需要安慰也便罢了,如果只是闲聊呢?你能不能大胆拒绝一下?
这种临时来的约,一方面是可能需要占据很多时间,另一方面是会打断原本的节奏,你们可能只聊了10分钟,但你的情绪从原本冷静做事的状态转变到高亢或者低落的状态,很难快速调整好继续做原来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他有他的,彼此之间免不了互相占用对方的时间,但不要让别人过多占用自己的时间,尤其是不产生价值的情况。
时间管理,不只是管理自己的时间,也是管理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时间。
愿你我,自己活得好,也与人处得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