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杯听舌头的,不听故事的|新品首发
新茶饮这个市场虽然「奇卷」,但带来另外一个新的市场,对于更加注重健康养生的年轻人,具有无糖、低卡、提神功效的「传统茶」逐步渗透到生活,喝茶不再成为「中年大叔」的标签。
长期以来,中国茶一直饱受「有品类、无品牌」的困扰,本期测评产品,来自「小罐茶」旗下的新品牌——「茶几味」。
文末有福利>>>
文|一沉
监制|一沉
视觉|依洁
我们在内部品牌智库及市场平台,检索了近3个月有新品上市的茶品牌,并通过模式创新力、产品增长力、行业竞争力及品牌势能4个维度的纵横分析,推出本期「新品首发」——「茶几味」十大茗茶。
「茶几味」是小罐茶于7月13日新官宣的品牌,他们对外号称要做有标准的国民生活茶,由80位科班茶人历时1825天倾力打造。「十大茗茶」是8月9日刚上线的新产品,内含六大茶类的十种经典茶味,目前官方售价29.9元/盒。
茶按照发酵程度从轻到重划分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这款茶几味的「十大茗茶」期望通过一盒茶集,让用户一次性感受到各类茶口味,成为初饮茶者的口味偏好选择指南。
我们邀请了6位从事不同行业、不同程度饮茶习惯的「案例新品专家」,来看看他们的使用体验和感受。
带着「案例新品专家」的反馈,我们和「茶几味」首席运营官秦宾聊了聊:
Q:《案例SHOWCASE》团队
A:「茶几味」首席运营官秦宾
Q:如何看待,大家吐槽设计略显「传统」?
我们核心的用户定位是80到90后开始饮茶的用户群体,他们一般是1~3年左右的茶龄,我们自己定义叫「中轻饮用户」,这部分用户需要有更好的引导,更标准化的产品体验,建立更好对中国茶认知、进阶的准备。
所以我们的设计没有那么跳脱,遵循两个原点:首先,茶品类给人的属性认知与感受,是情绪上的平和、是生活中的雅致,目前三段色的设计与品类情绪会保持一致;其次,我们希望去做一个更持久的一个品牌,所以在视觉表达上它不会是以抓眼球为目的,而是耐看,放在你身边,你第一次看不是那么惊艳,但是看习惯了,越看越耐看。
面对95后的人群,我们的设计目前确实显得有些平,后续会持续改进。
Q:包装上「茶口味」的描述,《案例》的新品专家反馈说,有些抽象难懂?
因为我们是一个专业的做茶企业,所以包装内容上的呈现,会从5个专业品茶维度「干茶」「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来描述茶叶,也能够期望通过内容将我们做茶的专业度渗透给用户。
现阶段其实也是我们在专业性转向用户化的过渡阶段,因为我们的用户群体比较广,有一些对茶认知比较多的用户,他们可能觉得没问题,但有一些可能对茶知识了解不多的话,就不理解醇厚甘爽、花香馥郁等描述。
但如果一味考虑完全用户化,其实对于中国茶的认知和普及也存在的问题,它的「根」应该还是立足于茶叶的「正根」,但在呈现方式和表现方式上,我觉得可以更灵活一些。
我们已经试图做得相对通俗易懂了,但从目前的反馈来看,还要继续提升和优化。
Q:为什么没有选择用「茶包」形式而是「散茶」?
做过大量的用户调研和测试,认为「散茶」比「茶包」对用户来说更友好方便。
首先,「泡散茶」是一个茶饮用户已存在的饮茶习惯,同时大量的国人用户对茶包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茶包都是碎茶」的不好印象,我们不希望给用户这样的感受。其次,无论「茶包」做成什么样的材质,用户心理上可能都会觉得它在水中会析出不太健康的成分,同时喝完茶之后茶包的丢弃也不是很环保。
所以最后我们自己也选择了大部分饮茶用户当前的冲泡习惯「两克随心泡」这个方案。
Q:为什么小包装上更突出品牌而不是茶品类?
这个是有意为之的,因为茶在面临整个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有品类无品牌,导致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很高。
当问到在喝什么茶时,大家基本都会回答在喝龙井、喝白茶等,很少会讲到具体的品牌。反观酒类、咖啡等都会直接说出品牌名。
几乎所有从农产品到商品的切换,它都是一个品牌化的升级阶段,所以我们其实是通过强化品牌、弱化品类的逻辑,希望未来大家喝茶,会首先想到一个安心有标准的茶品牌是「茶几味」,其次才去决定喝什么品类的茶。
Q:此款产品可以冷泡吗?
有的茶品类(龙井茶、茉莉花茶、鸭屎香、金骏眉、小种红茶)是可以冷泡的,未能在包装信息展示完整,后续会优化这个细节。
———— 文 末 福 利 ————
在评论区留下你对中国茶的理解和观点
截止8月24日18:00留言点赞数最高的5名用户
将各免费获得1盒
【茶几味 十大茗茶】
动动指尖,让舌尖感受中国山川美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