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位教授获奖:原创技术时代来了
按规定,每个单项奖金 675 万元人民币。
作者 I 张继文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今天(8月21日),北京,2022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揭晓了获奖名单——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辉获得“生命科学奖”;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获得“物质科学奖”;香港大学 Edmund and Peggy Tse 讲席教授莫毅明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按规定,每个单项奖金 675 万元人民币(等值 100 万美元)。
设立于 2016 年,未来科学大奖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奖金捐赠人阵容豪华。其中,“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
所有的成功都源于近乎偏执地坚持。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使其成为青少年的榜样,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让科学家成为时代偶像,这一幕正成为现实。
未来科学大奖揭晓:
花落3位教授,来自清华南科大港大
一年一度的未来科学大奖名单出炉。
首先,“生命科学奖”获得者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院/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长聘教授李文辉博士,表彰李文辉博士发现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受体,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药物。
李文辉
资料显示,李文辉博士1971 年出生于中国甘肃,2001 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3 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期间揭示了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感染人类。
而“物质科学奖”获得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杨学明,奖励他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
杨学明
杨学明,1962 年出生于中国浙江。1991 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现为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的科学研究和他研发的新一代分子束科学仪器为反应动力学领域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他的新发现将化学动力学领域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为香港大学莫毅明,奖励他创立了极小有理切线簇(VMRT)理论并用以解决代数几何领域的一系列猜想,以及对志村簇上的Ax-Schanuel猜想的证明。资料显示,莫毅明1956 年出生于中国香港,1980 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 Edmund and Peggy Tse 讲席教授。
莫毅明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 2016 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奖金来源于 12 位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军人物的捐赠。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以光一般的速度影响和颠覆人类的生活。这些为全球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以卓越的科研成果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造福全人类,并以理性的科学思想和求真求知的纯粹精神激励和启发年轻一代不断探索未知。
让科学家成为这个时代的偶像
那么,为什么要设立未来科学大奖?
这要从2014年讲起。作为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当时在看预测人工智能和科技未来的《奇点临近》一书受到启发,“‘未来’二字突然从脑海里跳脱出来。中国的未来需要什么?人们不能只关注当下赚钱啊,总要抬起头,想一想未来10年、20年我们会往哪儿走。”
武红只是有一个初步的想法,还没有具体的落地方案,直到她找到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丁健。有着理工科严谨逻辑的丁健直接指出了问题:做这个事情,不能仅仅是一个想法,我们要立足长远,明确组织的性质、结构,建立组织的理念,完善组织的专业性、公正性。
听了建议后,武红迅速开展了筹备论坛的工作。那一年夏天,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丁健、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长邓锋、软银愿景基金管理合伙人陈恂、冯仑等十余位企业家、投资人聚在一起商讨筹建“未来论坛”相关事宜,探寻“未来”的入口在哪里?最终,创始理事们一致同意:一切的基础是科学。
耗费半年时间,未来论坛创立大会终于在2015年1月拉开帷幕。活动当日,吴恩达、施一公等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和沈南鹏、张磊、丁健、邓锋、方方、徐小平、虞锋等未来论坛的创始理事们悉数到场。在活动结束致辞上,未来论坛创始理事、高瓴创始人张磊发起了做中国自己的科学大奖的倡导。
由此,一个由民间倡议的“科学大奖”初见雏形。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成立。作为华裔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也是中国首个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有着一个终极目标:做世界公认的大奖,短期目标则是推动大中华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做出卓越研究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大奖瞄准的是突破性的基础科学研究,但我们想让‘高冷’的科学和科学家变得‘火热’起来,让人们感觉到科学原来是这么有趣,有温度的事儿。”武红曾说起了缘由。
身为未来科学大奖的捐赠人之一,沈南鹏曾坦言,这项大奖的发起者众多,无论是捐赠人还是科学家,大多是60后、70后。在他们成长的年代,科学家才是众人追逐的明星,科学报国是那代人心中的梦想。
这也是设置这项大奖的初衷之一:让科学家成为偶像,成为时代的榜样,以创新模式带动更多民间资金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以创新的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
为了激励更多科学家获得更多资源和奖励,以全身心地从事科研工作,未来科学大奖不断完善。2019年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会上,轮值主席沈南鹏承诺在延续原有的年度捐赠外,发起成立总额为一亿美元的永久捐赠基金,“这些新的承诺不只是影响今天,更影响未来百年”。
对于这个永久基金,颁奖现场的杨振宁高度评价:“19世纪的末年在瑞典设立了诺贝尔奖,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事情,对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巨大的意义。未来科学大奖要变成一个永久的基金,是极有远见的事情,将会变成伟大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成员。”
从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7位获奖者,他们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历届获奖名单中,出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著名科学家和成功创业者施一公、中科院院士、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等多位备受科学家和创投圈关注的科学家。
现在,VC与科学家越走越近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科技创新成为全民共识,VC圈也在积极拥抱科学家,开始大力支持中国基础科学。
2021年11月,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在上海举行。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简称“顶科协”)宣布将设立“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用于表彰全球范围内在基础科学研究和促进科技转化上作出开拓性贡献的研发人员和技术先锋。而该大奖由红杉中国出资5亿元独家捐赠,是中国首个由单一投资机构独家支持的国际性科学大奖。
谈起捐赠这一大奖的初衷,沈南鹏曾表示这既是兴趣所在,更是责任所系:全球科技进步正以加速度前进,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接近发现世界的自然规律和终极法则,红杉中国有责任、有义务加大对前沿科技和基础科学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越来越多的紧迫难题,在科学领域做更多“难而正确”的事情。
无独有偶,去年4月,正值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IDG资本创始董事长熊晓鸽宣布,IDG资本将继续向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进行捐赠,资金主要用于专业人才引进和学术交流。
其实早在2011年,在熊晓鸽的推动下,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同年11月,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也相继成立了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此后十数年,IDG创始人及董事长麦戈文及IDG资本累计向清华、北大、北师大IDG/麦戈文脑研究院捐赠了2亿人民币。“一家从事股权投资的机构,愿意不求资金回报去支持一个专注基础研究的研究院,十分难得。”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院长时松海感慨。
一众投资机构为何开始不遗余力地支持基础科学?这一问题并不难回答。基础科学研究看起来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点遥远,但却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的“总开关”,它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
正如沈南鹏在2021 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所说:“即便有些对前沿科技的投入产出未必会有很好的性价比,但它仍然帮助原创科技探索了更多可能性,也为最终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了基础,那就值得我们去做。”
过去几年,VC圈几乎无人不投硬科技,但是硬科技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要求投资人不仅能够洞悉前沿科技的技术原理,避免陷入“伪科学”陷阱,还要对产业有着前瞻性预判,门槛极高。因此,科技投资人沉淀到电子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层面去理解技术,而不是在社交平台看几个科普视频、做几个专家访谈便可以轻易建立起投资壁垒。
因此,只有足够尊重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的投资机构,才能够更敏锐地察觉到哪些技术能够带来生产力的变化,哪些技术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创投机构出钱,把那些隐藏在象牙塔的研究变成商业化技术,助力中国科技成果转化。
正如国内一位创投大佬预判,中国的科技创新已进入深水区,往后将会越来越多地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原发技术的创新。基础科学投入的提升,势必会加快技术人才创业时代的到来。
当VC与科学家激情碰撞,一个属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创业时代大幕缓缓拉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