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如果只懂英语,新加坡会丧失文化认同感,在大千世界中迷失方向

如果只懂英语,新加坡会丧失文化认同感,在大千世界中迷失方向

其他

|在微信中搜索小坡生活 小程序,查看新加坡生活分类信息|

这几天,由于新加坡电子版出生证上把华人方言籍贯信息省略,引起华社强烈反对。当局随即改弦更张,恢复这个百年传统,此事暂时平息。


很多朋友对此事不太了解,不就是省略了方言籍贯信息吗?这事这么严重吗?为何会引起华社的强烈反对?当局的整改反应为何来得如此迅速?


除了在出生证上列明种族和方言籍贯,新加坡在身份证上也列明持有人的种族。在其他国家,这个并不常见。同样是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身份证上并不注明种族。

种族和方言籍贯为何如此重要?简单说,从新加坡开埠至今,新加坡这个移民国家的前后两百年,种族和方言籍贯始终牵涉到个人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文化、认同、归属、信仰、教育、公益……甚至政治。

汉语方言在早年的新加坡社会有多重要呢?我举个例子,1966年,新加坡独立刚满一年,李光耀在他的第一次国庆群众大会作演讲,除了马来语、英语,就是用闽南语演讲,而非普通话。

为何?因为当时闽南语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主要用语,而不是华语/普通话。


半个世纪之后,在回忆1997年大选的选战时,李光耀说:“引起选民最热烈反应的一些演讲仍是用闽南语发表的,对老一辈人来说,方言才是他们真正的母语”。

到了2011年总统选举,候选人陈庆炎为了争取华社支持,到各宗乡会馆“拜票”。


我们都知道,语言、文化、族群认同与归属、信仰等等……都是触及人心最深层的,也是最为敏感的,因此,涉及这些方面的任何举动,如果事先没有沟通并取得共识,社会引发强烈之反应,完全在情理之中;应对这样的反应,当局本次整改措施来得如此迅速,当然也不让人感到意外。

(许振义《布衣南渡》,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第一章就谈新加坡华人移民历史与社会变迁)

什么是“华社”?
为何政府重视华社?

前文提到,“出生证事件”引起华社的强烈反应。那么,什么是华社?为什么华社强烈出现强烈反应,政府就需要即刻整改?

“华社”,顾名思义,就是华人社会。

那么,什么是华人社会?是不是几个华人聚在一起,就是华人社会?

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所谓“华社”,主要是指社会上有组织、有影响力的华人团体,这些团体包括:


一、商会与行业协会,例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中国商会、新加坡食品产商联合会、新加坡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等等。

二、地缘性社团,例如福建会馆、广东会馆、潮州八邑会馆、南洋客属总会、海南会馆、金门会馆、福州会馆、福清会馆、江苏会等等,还有一些是从地缘性社团扩大至无地缘属性的,如新加坡天府会。另外还有一个“全包”的三江会馆,会员基础原本是浙江、江西和江苏,到了1927年,凡长江、黄河、黑龙江三大流域诸省南来之同乡,概属三江,几乎等于是最早的超越地缘性的“全中华同乡会”了。

(新加坡天府会举办名家讲坛,由杨建伟谈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历史与社会。图源:新加坡天府会)

三、血缘性社团:例如李氏总会、许氏总会、新加坡欧阳公会、林氏大宗祠九龙堂等等。

四、公益组织:例如善济医院、同济医院、中华医院、惜缘狮子会等等。

五、信仰组织:例如天福宫、粤海清庙、韭菜芭城隍庙、四马路观音堂、佛教居士林、佛教总会、道教总会、各中元会等等。


六、学术与文化团体、媒体:例如作家协会、文艺协会、南洋学会、清史研究会、亚洲研究会、红楼梦学会、各个华文报、各个华语电视与电台、各个华文自媒体、湘灵音乐社、戏曲学院、南华儒剧社、各歌台班子等等。

(南洋学会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图源:南洋学会)


七、俱乐部、书报社、体育、兴趣组织:例如怡和轩、吾庐、同德书报社、精武体育会、厦门公会闽南语讲演会、裕华华语讲演会等。

八、校友会:例如各个华校校友会、大中华区各个高校在新加坡的校友会等等。

(怡和轩办“新加坡沦陷八十周年纪念展”,策展人林少彬向来访的马来西亚新山福建会馆代表团介绍新加坡华社助华抗日的历史。图源:怡和轩)

既广且深的华社网络和资源

为什么政府重视华社?因为华社有影响力。这些团体一方面是独立自主的社团,另一方面,它们相互联系和合作紧密,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网络铺得非常广。

不仅如此,这些社团的领导经常还在社会上的其他团体也扮演重要角色,可能在选区的公民咨询委员会当领导,可能在养老院当筹款主席,也可能在学校当校董。因此,华社的网络不但广,而且深。

在新加坡的不同历史时期,华社团体在新加坡各个方面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殖民地时期,政府对教育、卫生、住房等领域照顾不足,华社施医、兴学、赈灾、救难,怡和轩和中华总商会组织社会出钱出力支援中国抗日,福建会馆捐地设立南洋大学,为本地人向殖民地政府争取公民权等等,都是彪炳史册的大手笔。

独立之后,上述教育、卫生、住房等功能都由民选政府提供,华社在这方面的传统任务和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于是把精力转向传承祖籍中华文化,发扬本地华族文化,并继续扶弱济贫。

兴化人不是“福建人”
潮州人不是“广东人”
梅县人、大埔人“独立”为客家人
这是什么操作?

讲到新加坡华社,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地缘性的会馆和社团当中,福建、兴化、广府、潮州、客家、海南、三江等等是同列的。


在殖民地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华人纷纷出洋谋生。当年只有老家方言和官话,但官话并不普及。各地出海的华人,到了南洋各埠之后,都是按自己老家的方言聚集而居,形成各方言帮。

为了行政方便,殖民地政府就按照方言来对各个华人社群进行分类,而不是按照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

因此,在新马一带的传统语境之中,所谓“福建人”不包括兴化人,不包括福州人、福清人,也不包括永定的客家人。“福建人”特指“闽南方言族群”;不用闽南方言的福建人,则另外归纳为福清人、兴化人、福州人、客家人等等。

同理,所谓“广府人”或“广东人”特指“粤语方言族群”,因此不包括使用潮汕方言的人群,也不包括梅县、大埔、丰顺等地的客家方言族群,但包括使用粤语的广西人、香港人;使用潮汕方言的则独立分类为“潮州人”。在新加坡,所谓的“潮州人”比“广府人”多。

更有趣的是,在福建的永定和广东的梅县、大埔、丰顺等地的客家方言族群,在新马一代,倒是归属于同个方言族群,称为“客家人”。

这种按方言来划分籍贯的做法,从殖民地时代一直延续至今。

当然,到了现在,福建会馆里也有永定人、兴化人、福州人。这是后话。

讲华语运动

笔者生于60年代末。到了70年代念小学时,汉语方言是社会上、家庭里的主要用语,甚至在学校,教师有时都用方言来辅助教学。

70年代末,李光耀认为汉语方言在社会和家庭的使用妨碍儿童学习双语。他说:“很少儿童能够有效地同时掌握两种语文及一种方言。事实上,两种语言都说得流利的人少之又少。多数的社会都是单语的,道理很简单——大多数人生来只有应用一种语言的能力。如果我们要双语教育成功,我们就必须使用华语代替方言成为母语”。

(“多讲华语,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图源:网络)


从1979年起,李光耀政府开展“讲华语运动”,当时的口号为“多讲华语,少说方言”,目标很明确:

一、在五年内使所有的新加坡年轻人、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及刚离开学校的毕业生,都放弃方言,改讲华语。

二、在十年内,使华语连同英语及马来语,成为咖啡店、小贩中心、商店、电影院等公共场合的通用语。

(1979年9月7日,李光耀给“全国推广华语运动”开幕。图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在李光耀强势政府的作用下,讲华语运动开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受到影响的范围很广,包括在学校、政府机构、服务业场所等都鼓励使用华语,就算对方不会说,只要听得懂,也要求自己主动讲华语。

同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强硬措施,包括禁止播放方言电视剧、广告、电影和广播。禁止方言影视播放的政策一直贯彻至今。

另一个硬措施则是普及汉语拼音,提倡用汉语拼音来拼写人名、地名,例如李显龙的孩子就取名Li Yipeng、Li Hongyi 等。但是,由于民间的强烈反弹,使用汉语拼音拼写人名、地名的政策遭遇到了失败。政府后来认识到,对新加坡人来说,人名和地名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也有植根宗族和历史的意义,于是就没继续坚持人名、地名汉语拼音化的政策。

但是,在其他方面,如电视节目、电台节目等等,则坚持只用华语,不能用方言。尽管在讲华语运动的各个时期,都有政治、学术、社会人士公开要求放宽对方言的限制,但一次次被政府拒绝。

在2000年的回忆录里,李光耀写道:“对许多新加坡华人来说,方言是真正的母语,华语只不过是次母语。不过,再过两代人,华语就会成为新加坡华人的母语了。”


讲华语运动对新加坡社会的影响十分巨大。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改变了新加坡华族对学习华语而非方言的态度。

新加坡统计局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家里使用方言的华人家庭从1980年的76.2%急剧下降到2010年的19.2%,然后继续跌落至2020年的11.8%,而且在家用方言的绝大多数都是六十岁以上的年长者。新加坡年轻一代华人几乎与方言绝缘


在新加坡,汉语方言大势已去。

方言虽然式微
但仍然发挥四大作用

方言既然大势已去,政府不在出生证上显示“方言籍贯”,为何仍要引起华社的强烈反对?

原因很简单,方言和方言籍贯密切相关,但并非一体。

作为口语,方言是式微了,但是,作为文化和族群的认同,方言籍贯在新加坡仍扮演着很大的作用。

首先,方言籍贯有着重要的历史功能,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祖籍金门的社群。

有不少人有时误会金门归属台湾。实际上,无论在历史上或在现实上,金门一直隶属福建,即便在今天的两岸政治现实中,在金门岛上,仍有一座“福建省政府”。

(2017年,东南亚祖籍金门的青年返乡寻根。图源:许振义)

在当局的“福建省地图”中,明确划定“福建省目前实际管辖两个县,一个是金门县,一个是连江县”。尽管这个所谓的“福建省政府”实际功能和权力远远不如它下辖的金门县政府,但是,在文化和历史上,金门仍然是归福建的。


这一切,对新加坡祖籍金门的社群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我就是一个。我们从小都说“福建金门”,从来不说“台湾金门”。

在新加坡的我们为何对此这么清楚?因为我们尽管绝大多数人是新加坡土生土长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第五代,但是,由于方言籍贯的认同,我们与原乡金门保持联系,所以,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断了这个维系,就不一定会再对这段历史和现状有如此明晰的认识。

第二,方言籍贯有文化功能。在新加坡,方言已经失去语言的沟通功能,但是,它还保留着传承文化的功能。

新加坡华人的传统祖籍地都在东南沿海,百里不同俗, 十里不同音,各个地缘性会馆自然以自身方言为文化归属和认同的根本。

在这种文化归属和认同下,社团主办各种活动,包括青少年回乡寻根,让他们实地考察、感受祖籍文化和历史,培养对祖籍地和祖籍文化的认同和向心力。





少了方言,是不是就无法传承文化?见仁见智。文化传承有通过文字的,有通过口语的,有通过非语言渠道的。通过口语传承的文化,少了方言,就只能通过华语/普通话来传承,大体虽然不会有多大差别,但是会丧失很多地方的特色和细腻的情感。

第三,方言籍贯有情感纽带的作用。我祖籍福建金门,遇到同样是使用闽南语的朋友的时候,就会感觉特别亲切。这种亲切,就像在用英语的国际会议上遇到讲华语的中国人,同样的感觉,就是古人所谓之“他乡遇故己”。这种情感,是维系新加坡两三百个地缘性会馆和社团成千上万人的文化纽带。

第四,方言籍贯在新加坡还有实际生活功能。相对来说,华社在教育、卫生等社会领域提供的服务比殖民地时期少很多,但是,仍在做不少努力,例如一些校风较好、声誉较高的小学是隶属会馆的学校,例如隶属福建会馆的道南学校、光华学校等,如果家长是会馆会员,同时又给学校当义工,子女在报名进小学时,能提前获得抽签入学的机会。因此,有不少家长愿意成为会馆会员和义工。

由于这些会馆是地缘性会馆,所以,在申请入会时必须提供籍贯证明。在传统上,由于出生证上列明了父亲的方言籍贯,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属于这个籍贯。但是,如果出生证上不再列明父亲的方言籍贯,那么,对孩子方言籍贯的认证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只懂英语是倒退
丧失文化认同感

如果新加坡华人丧失了中华文化的根,就成了无根之漂萍。李光耀说:“如果只通晓自己的母语,新加坡就无法生存;只懂英语,则是倒退,我们会丧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失去那份内心的自信——是这种自信,让我们明确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 李显龙则在2012年说:“我们应该保留文化的根,以免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迷失方向,走错了路。”

因此,近年来我们看到新加坡华社积极重新构筑自己的文化身份,一方面要“保存和继承传统华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发扬及推动本地华族文化”。所谓“传统”就是在早年移民时期从中国祖籍地继承而来的原生文化,而“本地”指的就是本土化之后的衍生文化。新加坡华社认为这两方面都该并重,不应偏颇。

社群必须扮演自己的角色

方言是在古代交通和资讯不发达的产物。工业革命带来现代交通,信息革命带来现代资讯,一方面,我们享受着全球化带来各地的物产和文化,以及全球化的经济分工带来生活成本的降低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交融有时对本土文化产生难以避免的冲击,使多元的世界趋向单极化,文化的多样性趋向单一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发展的结果。如果文化趋向单极和单一,在短期会让这个世界失去精彩和绚丽,长远来说,由于缺失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滋养和补充,就可能导致文化的“近亲繁殖”,而让人类文化走向灰暗与没落

祖籍厦门、曾在新加坡多个政府部门担任政务部长的曾士生认为,社群有责任为方言创造空间。他说:“方言是鱼,社群是水;没了水,也就没了鱼。爱护方言的社团和民众都出点儿力,做点儿事,发点儿光,坚守和扩大方言的空间,不要让方言继续走下坡路。”


早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11月,新加坡厦门公会就成立了闽南语讲演会,在每月的第三个周一傍晚举行例会,用闽南语进行讲演,不但会员踊跃出席,努力学习闽南语,而且也有不少会外嘉宾也前去学习,其中还有一些是来自其他方言社群的。


新加坡晋江会馆今年则开办了“听福建歌,学闽南语”的系列讲座,吸引了数十人次,通过耳熟能详的福建流行歌曲、童谣等等,来学习闽南语。


新加坡福建会馆多年来开设闽南语班,让警察、护士等接触民众的前线工作人员学习闽南语。目前新加坡福建会馆为泛亚太地区的医科在籍学生开办闽南语班,有来自新加坡本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台湾地区的,也有友族马来人与印度人,共33名,其中不乏学生领袖。

笔者最近认识一个新加坡本地祖籍潮州的少年仔,名叫Gareth Quek郭璟佚,是莱佛士书院的学生。针对新加坡汉语方言式微的情况,他跟几个朋友制作了一个视频,出谋划策。同时,他们正在尝试编制一本新加坡式闽南语字典。

各个社群为保留自身方言生存空间做出努力,上述只是一些例子,我相信,新加坡的其他方言社群——潮州、广府、客家、海南等等,肯定也在作着各种努力。

在新加坡,方言式微已成事实。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出努力,避免方言和祖籍文化走向消亡。



作者简介



许振义博士


《新加坡眼》董事经理,先后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京大学。他曾担任新加坡多个政府部门的新闻主任兼发言人、中国事务处长。

2002年至2010年常驻中国,历任新加坡驻上海商务领事、在华外资企业总经理、商会总监。2011年起,担任新加坡“通商中国”总经理、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事务处主任、隆道研究院总裁等职。曾任上海黄浦区、江苏南京市和连云港市招商顾问。

目前在新加坡多个团体担任义务职务,包括学术团体南洋学会会长、社会团体怡和轩文教主任、金门会馆文教主任、福建会馆文化组副主任等。

— END —

相关阅读:

编辑:ABC


《新加坡眼》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跟进新加坡时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

小坡生活 | 房屋租售 | 二手闲置 | 求职招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如果只换床单不做这件事,你的床就永远是脏的框架思维:复杂世界中的决策工具 | 《财经》书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新加坡为她降半旗,细数她和新加坡的那些事....百姓话思想|上海很未来:科幻作家和科技创业者在这里找到“共同感觉”在混乱的世界中,如何培养专注力?10天内4起!前所未有!华人爱去的这些海滩惊现“鲨鱼袭人”事件,不注意这1点会丧命!ZT. 被遗忘和废弃的世界“鸡娃,全世界中产家庭的必打之战”如果只想知道一种文化,将注定与压抑沉闷为伴终生|一周荐书“上海混沌”,懂汉语的和懂英语的都沉默了。。。七大兽首回归:海外流失文物的艰难追索细细密密的光丨第十五章 大千世界(上)华人男子因不会英语,被当成精神病关31年!无人问津,甚至丧失说话能力,仅获赔$20万!84岁去世...【直播预告】融合人工智能与网络医学的真实世界中医药数据挖掘方法与创新应用故事:贵州山间的天才少年-11在非洲制造“爆款”:追逐跨文化认同的译制片谜底揭晓:感染新冠后为什么会丧失嗅觉?走向墨西哥42 – 不要小看墨西哥式的聪明这6部有关食物的纪录片,保准让你和娃在跨越古今周游世界中大饱眼福~不懂英语怎么办?如何申请爱尔兰驾照?保姆级收藏贴2022庭院:馅饼日 割草 修灌木 鸟窝大留学时代(17. 老警上场 与 小留躲藏 )迷失自我,在无尽的迷茫和恐慌里疲惫不堪秋冬必备羊毛衫,日常穿出高定感,舒适有质感,怎么搭都好看家用油别选错!如果只买一种怎么选?一日一诗:醉赏名家山水画之六 • 张大千新加坡会展业强劲复苏!亚洲规模最大食品酒店展开幕,迎全球4.7万名访客疫情最苦时期虽已过,新加坡企业注销上半年增多3%,新增企业减少6%自己不懂英语,要给孩子启蒙,可以做什么?(附书单)动荡世界中的反脆弱?民生证券牟一凌:资源的重要性才刚刚被市场认知!戏剧舞台&游戏世界中的绝对玩家因为不会说英语,10岁中国男孩在新加坡校园内遭4位同龄人殴打!学校:不属于校园霸凌维舟、张钊维、陈年喜、胡燕子: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求索“真我”写过上千篇童书,如果只看一篇,那就是它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