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眼中的两岸历史2022-08-23 07:081986年9月民进党成立之初,以一个“党外组织大杂烩”的形象示人,汇聚了新潮流、美丽岛、正义连线等诸多派系。比如新潮流(赖清德、陈菊、郑文灿等均属该派系),其最初班底是《新潮流》杂志的编采与撰稿人,与同期的《美丽岛》杂志齐名。面对这些“反动人士”在岛内圆山饭店的集会,国民党强硬派原本想对其一锅端的,甚至连“名册”都准备好了,只不过蒋经国综合考量下来没有批。不仅没有取缔,岛内官媒还在民进党成立之日以简讯的形式做了一则报道,惊煞众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民进党大概定位为岛内的“乱臣贼子”或“梁山好汉”,经常组织一些街头运动。年复一年搞下来,自然吃了国民党不少的苦头。《李登辉上位记》一篇中介绍过,1990年初,岛内爆发了本省人与外省人激烈对撞的“二月政争”。随着蒋家及外省人势力一蹶不振,以李登辉为代表的本土力量开始主导台湾政局。受到大形势的鼓舞,1991年10月,民进党方面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全省代表大会。会上,由原《新潮流杂志》总编辑、创党元老林浊水执笔,给其党纲增添了一条,此即臭名昭著的“台独党纲”。在该条党纲表述中,民进党提出通过公民投票实现独立的理念,并希望将厌恶已久的中华民国换成一个他们喜欢的名字。“台独党纲”是民进党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从此之后,它成为一个标准的“台独政党”,也让台湾政坛出现了两种不同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中国统一与台湾独立。《1996台海危机》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史上的一次大事。当时的紧张氛围远远超过今日——赴美国、加拿大的机票遭抢购一空,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纷纷策划从台湾撤侨。尽管事件最终大事化小,但给岛内民众带来的惊吓却久久难以平复。很多台湾民众由此认识到:原来台独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引发战争;而秉持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一旦上台,局势之严峻将不可预料。左起:宋楚瑜、连战、李敖、许信良、陈水扁。李敖曾于2000年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不过最终得票率仅0.13%;许信良是民进党前主席,因与阿扁竞争失利脱党参选;宋楚瑜曾是国民党籍“台湾省长”,因与连战竞争失利脱党参选。1994~1998年间,陈水扁任台北市长。那个年代民进党还没有执政,台北市长作为岛内“疆臣之首”,在民进党内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1998年,寻求连任的陈水扁败给国民党人气王马英九(《马英九时代》)。虽然选败,但凭借任内出色的政绩以及服务型市政府转型,陈水扁以超过七成的施政满意度在蓝营票仓拿下四成六的选票,殊为不易。败选集会上,绿营支持者们群情激昂,纷纷大呼阿扁“选总统”。这幅画面后来衍生成为台湾政坛的一个重要传统,即高人气选手在某次重要选举遗憾落败后,会乘势宣布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既然正式确立了竞逐大位的目标,那么聪明的陈水扁自然清楚一个道理:如果民进党上台直接意味着两岸战争的话,那么他胜选的几率将非常小。为了打消选民疑虑、扫清最后一里路的障碍,阿扁从1999年开始便策动修改台独党纲。1999年1月3日,民进党举办一次著名的电视辩论。正方以沈富雄和郭正亮为代表,他们认为修正台独党纲是民进党诚实面对自己的作法。反方以林浊水和邱义仁为代表,他们坚决反对修改台独党纲。林浊水日后曾这样讲过:“民进党的主场在‘主权’,国民党的主场在和平,这两个主场不可能全拿。民进党要守住‘主权’,但也不要冲过头,因为要在和平部分少失分。想在和平抢到分、甚至赢,是不可能的。”可见无论是“温和台独派”还是“顽固台独派”,其思想上都非常清醒,对岛内民意拿捏的十分准确。林浊水与邱义仁、吴乃仁、洪奇昌并称为新潮流四大天王,于绿营内部辈分极高。新潮流大佬邱义仁曾多次担纲民进党大选总操盘手,作为“台独第一军师”,他曾发表过“台独并不是由台湾人民自己能够决定的”言论,一度冲上了两岸热搜。一番激辩下来,双方不分胜负。台独顽固派不愿意为了陈水扁一人参选而修改民进党的所谓“基本信仰”;陈水扁方面则坚持2000大选的胜利高于一切,希望走“现实台独”之路。最终,两派力量达成妥协。简而言之,台独党纲不动,民进党再以全代会的形式通过了一份效力等同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决议文由辩论中担任正方的郭正亮主笔起草。文件中,民进党首次承认中华民国的所谓“独立国家地位”,认领了这块国民党从大陆带来的牌子;同时指出:“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站在绿营的角度,《台湾前途决议文》可谓是一招妙手。因为比起赤裸裸的台独党纲,它披上了一层“维持现状”的外衣,开始与国民党的立场有所接近。随着民进党日趋民粹极端,像郭正亮这样的人已渐渐被排挤并离开政坛。辩论刚刚结束、文件尚处于草拟阶段时,陈水扁即难掩兴奋之情。1999年1月21日,他在接受《联合报》专访时说:“民进党没有台独党纲,只有‘公投台独党纲’。只有在台湾受武力威胁时,才会实施统独公投。”从现实发展的角度看,《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两岸关系论述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阿扁赢得2000年选举打下政治基础,而且在此后二十多年间,事实上成为岛内有关两岸关系的最大共识,连国民党的论述也与之渐渐趋近。2008年丢掉政权、尤其是2012年蔡英文因两岸问题再败马英九之后,民进党内一度出现用决议文彻底取代掉台独党纲的声音。2014年6月,郭正亮、吴子嘉、童振源等人起草冻结台独党纲提案,获得四十多位代表连署支持,不过最终不了了之。吴子嘉曾这样解释:“民进党人都晓得,所谓‘决议文’是在不敢动台独党纲的情况下,以新增决议文的方式避开争议。”逃难至台湾的国民党军本篇最后,聊一聊台湾政治割裂的历史渊源。1949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人身份证的“省籍”一栏里存在着各种大陆省份。像郎咸平早年的台湾身份证,省籍一栏便是山东潍坊,即他父亲的出生地。直到李登辉时期,台湾身份证上的“省籍”一栏才被“出生地”所取代。国民党迁台初期,外省人和本省人的比例大致是15%:85%;其中台北市外省人比例最高,约有30%。通常来说,台湾岛内的本省人对“中华民国”这个概念好感不多。作为名义上的官方称呼,直到今天,绿营政治人物都极少用该表述;哪怕到了就职演说这样的正式场合,蔡英文都在讲 “中华民国台湾”。而一旦下野,绿营更是会猛攻“中华民国”,比如蔡就曾批评称“中华民国是流亡政府”,欲除之而后快。外省人则不同,他们视“中华民国”为精神寄托与拼死捍卫的政治理念。台湾的外省人以军人、军眷为主,因行军逃难,他们几乎是两手空空到了岛上,自然也没有什么地方居住。为了安置这批“忠心耿耿的部队”,蒋介石斥资修建了许多居所,命名为“临时眷村”,据统计全台共有800多处。眷村中汇聚了一批最铁杆的两蒋支持者,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待反攻大陆。每逢重要节日,眷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悬挂青天白日旗,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因为这种强烈的“外省人意识”,使得眷村居民与本省人的融合非常缓慢,同时保留了许多大陆的文化与社会特征。比如前些日子百度地图增加了许多台湾的地理信息,大家发现岛内竟汇聚了来自大江南北的美食店。时至今日,那些热衷于两岸交流、对大陆富有感情的台湾人,多是眷村出身。半个多世纪里,他们春节放鞭炮、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饼、清明跪故土,始终期待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那一天。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