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和制片人掐架,编剧该怎么办?
夏雨和吴优主演的电视剧《莫斯科行动》的文学策划,也是巫山艺术电影节最佳儿童片《云在故乡等我》的编剧——在她既往的作品履历里,这类现实主义题材,是她创作的全部重心。
近日,齐老师接受了「后浪电影」专访,与我们分享了她对编剧这个工作的理解,尤其是她对现实主义题材的理解。比如,现实主义题材的审美基础、如何构建现实主义题材的戏剧冲突,等等。
在齐筱米看来,现实主义创作,并不只是去揭露具体的问题,更是要为灰暗的现实生活,涂上一抹亮色,要温暖,要留有希望——
总结而言就是:
生活是最底层,但温暖是最高标准。
POST WAVE FILM
Q:开始确定做职业编剧,会担心赚不到钱吗?
A:相比于是不是赚得到钱,我更看重的是:选择一条路的时候,这条路是不是能走得更长、更远。说得更直白些就是:先不去考虑赚不赚钱,先去考虑你个人的热爱,你的擅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Q:传闻编剧圈的钱难挣,您有遇到过类似问题吗?
A:说实话,入行那么多年来,一直都很顺利的。就遇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具体什么项目就不展开说了,毕竟那个项目最后也没成。只是唯一遇到的这件事儿,让我意识到一个道理:你的原则在哪儿,对方的底线通常就在哪儿。
那件事儿是在我结尾款的时候,那个制片人跟我说:你看现在公司啥都没有,就只有一堆iPhone4的手机,尾款是没有了,要拿你那这些手机去抵债吧。他大概以为我不会拿。可编剧是干什么的?编剧就是制造戏剧冲突的呀。我还制造不出来一点戏剧给他?我就拿了一堆手机装包里,背着就走了。我走了以后,那个制片人立马就联系我,说把手机拿回来,尾款就打了。
后来我把手机还回去,他也老老实实把尾款打给我了。
生活中的齐筱米
Q:正式入行后,您是怎么学习的?
A:最开始就是拉片,看跟编剧有关的书,还看剧本——主要是看剧本。
我那时候特别搞笑,那时候我根本不认识大编剧,就直接在微博上给那些大V编剧发私信,问他们要剧本看,好在没被“撅”过。我找过宋方金老师,那时候他编剧的电视剧《手机》(2010)非常火,而我又对现实主义题材很感兴趣,就直接在微博私信宋方金老师,说想看《手机》的剧本。宋老师非常热心,不仅把剧本给我看,还给我讲了编剧的一些技巧。
在我的经验里,这些编剧行业里的老师,都非常热心。所以如果真要入行,就不要害怕,也不要闭门造车,要大胆去请教、去学习。
Q:您最初拉片,拉的是哪些片子?
A:最早拉片的时候,主要还是电影。当时我认识的纪录片《中国红,英雄志》的导演,本身也是电影导演,他就推荐我看一些电影。当时还年轻气盛,喜欢视听语言上有冲击力的电影,比如昆汀,那时候我很喜欢他的《低俗小说》(1994)。国内的我很喜欢姜文,还有张艺谋,其中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1997)我很喜欢。包括冯小刚,他所有的电影我都看过。
但要说谁对我影响大,那个时候应该是昆汀,他的视觉冲击力和强情节,对我影响很大。
《有话好好说》(1997)
Q:您的作品都是现实题材,还以为您是深受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
A:如果选择投身编剧,你就得了解整个市场的情况、了解所有剧作的模式,要了解清楚大家都在做什么。这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也是编剧寻找自己的过程,看得多、学习得多,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喜好和擅长,会发现哪种类型是你最想去表达的也擅于表达的。
比如我,开始我喜欢昆汀的暴力美学,后来看得多了,真正占据我内心的却是是枝裕和、杨德昌、娄烨和贾樟柯——这些导演的片子,跟我心目中想象的样子更贴近,尤其是娄烨导演,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
Q:您参与的这些现实作品,素材是怎么来的?
A:通常我接的都是“委托创作”,是有专门的文学策划做编剧指导。他会告诉你选题的主题,根据这个确定好的主题,我再去搜集素材、搜集故事里对应的人物和故事。
娄烨导演
Q:该怎样更好地理解“现实主义”这个概念?
A:“现实主义”只是一种创作手法。但是,大家喜欢把跟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笼统地称为“现实主义题材”——但从创作方法上来说,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不能单纯地认定,现实生活里有的,就是现实主义的。
就像伟大的“现实主义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的:“文学是庄重的谎言”,这意思是说,现实主义也是虚构,也不全是真实的。正因为跟现实纠缠太深,所以现实题材比较难写。因为它跟现实太近,弄不好就成了对生活的临摹,可以一旦临摹生活,就很难有艺术创作,既没有美感,也没有形成思考。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光有真实的表达是不够的,所以你还要做艺术加工——用艺术的思路对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手法,就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进行现实主义创作时候,我们一定要记住:艺术是和生活的竞赛,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根据广电总局的习惯,把艺术取舍后的现实主义剧作,分为“温暖现实主义剧作”和“社会话题类现实主义剧作”——这两者之间,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
不同点在于:
“温暖现实主义剧作”的整体基调是温暖向上的,就是以温暖、励志、团结、友爱和互助等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在时代和社会面前,没有被困难打倒,精神是昂扬向上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比如薛晓路导演的《穿过寒冬拥抱你》,李路导演的《人世间》,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
“社会话题类现实主义剧作”,就像张嘉译老师的《装台》,还有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亲爱的小孩》,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它是聚焦社会痛点或个人痛点来反应社会,引发大家的思考与讨论,比如育儿焦虑、买房问题等。
它们俩的相同点在于:我们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符合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你不能说把生活中所有的压力、焦虑或暴力,全部呈现出来就完事儿了。创作者尤其不能这样。你一定要给大家以希望和关怀,这样你的作品才能有力量。
现实主义创作,并不只是去揭露具体的问题。关键在于怎么样用一个巧妙的方式,让创作者把这些结合起来,然后让大家又感觉这个事儿没有那么沉重,这样可能会更好一点。如果你全部去揭露真实的话,很容易就失去了温暖和美感的一面。
《人世间》(2022)
Q:怎样能更好地把握这里边的度呢?
A:其实广电总局,每年都会有这方面的培训,包括导演、制片人、编剧等,都要去学习。
POST WAVE FILM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008)
点击即可报名齐攸米老师课程
「后浪电影」用户调研
作者丨清晏
电影并不比生活重要
编辑丨清晏 排版丨逍遥
《珠峰队长》,五一档最不应该错过的电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