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浅浅加入作协,公众愤怒的到底是什么?
本文作者是工作室嘉宾星海舰长,大家觉得写的好,可以打赏或点赞。
8月17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公示了2022年会员发展名单,一共994人。
本来作协这种边缘化的机构,没几个人会关注,但是自从网友在名单里发现了贾平凹之女贾浅浅的名字,事情就不一样了。
很多网友把贾浅浅的一些描写“屎尿屁”和三俗桥段的“诗歌”翻出来,开始质疑作协的入会门槛:这TM也叫诗?
这件事引起大众山呼海啸般的批判狂潮,贾浅浅和作协直接被骂上热搜。
那么,公众愤怒的到底是什么?
壹
要想彻底搞清楚这件事,就必须先搞清楚作协是什么。
其实作协这种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高尔基身上,高尔基当年组织召开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也让作协这种模式打上了重重的苏联印记。当时参会的有一个中国作家叫萧三,回国后就把这种模式带了回来。
1949年7月,中国作协的前身文协成立,那个时候新中国还没成立,在那个全国识字的人都不多的时代,知识分子可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特别是作家,他们掌握着报纸和书籍等舆论阵地,具备很高的统战价值。
所以国家弄了个作协,政府出钱把作家们养起来,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专心创作,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新中国文艺事业做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业内交流,比如隔三差五举办一些会议、培训、比赛等,帮助发现和培育一些新的文学人才。
实事求是地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协是发挥了作用的,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新秀,比如写《废都》的贾平凹,写《白鹿原》的陈忠实,写《平凡的世界》的路遥等等,他们的作品在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学的入侵中,守住了中国文学的最后一片阵地。
但是呢,搞文学的人本身就有一些职业带来的毛病,比如自视甚高,好高骛远等等,再加上文人容易相轻,一群作家聚在一起,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也就很正常了。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近亲繁殖。写作的门槛其实很低,不像学音乐要乐器,学绘画的要画材,写作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只要会写字,谁都能做个作家梦,可是谁能真的当作家呢?
要知道,当作家也是需要资源的,你的文章光写出来没用,还要发表,还要评奖,还要出版,如果得不到作协的认可,你就只能当个“野生作家”,想出版本书都要自己掏钱。这就逼得很多人四处去拜码头,千方百计地进入作协圈子,这样以后才能得到更多发表和出版的资源,你的名气才有机会越来越大,赚更多的钱。
圈子和派系一旦产生,随之而来的就是排他性和封闭性,这和结婚要门当户对,创业要看师兄弟关系,发论文要看导师名气是一样的。而在文学圈子里,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文坛期刊的主编、官僚化的各级作协,牢牢把持着几本期刊,针扎不进,水泼不进,想发表文章,先想办法进圈子再说吧!
但是,传统作家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赶上了网络时代,大家都在看公众号和短视频,传统文学还有几个人看?作协的作家写好几年的书,还不如一些小说网站头部大神一天赚的钱多,对此他们毫无办法,只能圈地自萌,有些甚至把网络文学贬为低级货,以此维持优越感。
当然,对于一些不适合网络文学或者迷恋体制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加入作协仍然是一个得到更多资源和机会,圆自己作家梦的捷径。再加上作协还有一定行政权力,比如你的作品要参评省级或者国家级社科基金或者文学奖项,就必须从作协渠道上报,否则就算你是刘慈欣,也一样拿不到奖。
所以,传统文学虽然没落了,但是想加入作协的依然大有人在。
但问题就在于,作协招收会员的标准却一直是门玄学。
从明面上看,加入作协有严格的要求,比如申请者须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报纸或有影响力的文学网站上发表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学作品,然后把作品提交,最后供作协评审。
但是评审文学作品的主观因素实在是太大了,一个小说我说写得好,你说写的枯燥无味,听谁的?当然是作协的评审人员说了算,因为文学水平高低的解释权,在他们手里。
这个时候,圈子的作用就很大了,你如果是大佬的弟子或者有大佬背书,评审人员不看僧面看佛面,自然不会太过为难你,但如果你啥关系都没有,那么可能评审人员连看完的耐心都没有。
就算进了作协,也要必须学会“做人”,比如别人请你点评,一定要学会抬轿子,因为今天你帮别人抬轿子,别人以后才会给你抬轿子,比如湖北钟祥市作协副主席余秀华,做节目时要求作协主席滚蛋,很快她的作品就被沈浩波、王家新等诗坛大佬点名批评,结果副主席的位置丢了。
虽然贾浅浅的很多诗歌被骂上热搜,但她仍然被很多“前辈”、“文坛名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就不仅仅是评价了,而是背书,就像梁启超曾经说:“我所有的著作加起来,也不如陈寅恪的300字有价值”,其实是用自己的江湖地位给素人陈寅恪背书一样,只不过人家陈寅恪是真有本事,而贾浅浅名不副实而已。
这种背书体现在文坛上,那就是一种态度,反正文学没有标准,业内大佬都说好,你评审人员能说不好?
说白了,这是卖贾平凹一个面子,今天你夸他女儿的诗有灵性,明天说不定你或者你的弟子的作品,贾平凹就会说一句流芳千古,大家一起互相吹捧,互相进步,有机会大家一起用,有名利大家轮流享,这已经是圈子的潜规则了。
至于外人怎么评价,谁在乎?
贰
而公众对贾浅浅的愤怒,并不是因为她写诗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对通过父辈资源而“世袭”社会地位的这种“潜规则”的愤怒。
说白了,公众的愤怒来自不公平,这种愤怒和之前的“周公子”是一样的。
这种事之前都不算个啥事,毕竟作协会员也没有工资(只有极少数在编人员有工资),所以社会关注度并不高,就算作协圈地自萌,对公众也没啥影响,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疫情爆发以来,经济增速下滑,失业群体扩大,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去扎堆考体制,但这实在太难了,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史上最难考公季”“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最大规模毕业季”相互叠加,导致社会通道变窄,普通人的出头机会越来越渺茫。
在这种集体焦虑的情绪下,一切跟“体制”“前途”有关的话题都会一碰就炸。
凭啥一个岗位,有人累死累活备考,而周劼一个三本,却能进当地知名国企?
凭啥能写出屎尿屁诗歌的贾浅浅,却能当上副教授?
社会资源就那么多,他们多吃一口,普罗大众就少吃一口。公众可以接受考不过他们,但不接受他们借着父辈的权势,破坏公平的原则。
更让公众警惕的是,这种公众眼中的不公平,很多时候是披着“合法”外衣的。
以往碰上个晒自己购买的LV、迪奥、香奈儿等诸多奢侈品的坑爹孩子,网友们往往能从蛛丝马迹中扒出真实身份,然后顺藤摸瓜摸出她们父辈的一些黑料,然后父辈被处理,网友们出了气,这事也算结束了。
可是贾浅浅的事就不一样了,我们很难扒出来贾平凹到底为贾浅浅动用了多少力量,也有可能贾平凹根本没动,甚至连暗示都没有,其他人已经主动为贾浅浅铺好路了。
也就是说,贾浅浅加入作协表面上是符合程序的,但是你能说这是公平么?
贾浅浅出身文学家庭,她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更早机会去接触文学,并更容易做出成绩来,也许当普通人家孩子连作协都没听过的时候,贾浅浅已经跟着爸爸,和作协各级主要领导都见过面、喊过“叔叔伯伯”了,孩子写出诗来,“叔叔伯伯”们给个好评,这就是卖个面子。
这就是一种隐性世袭,父辈利用各种人脉来惠及子女,使这种世袭更加合法化,一切都是在规则之内,符合程序正义的。所以理论上来说,网友的愤怒无法对贾浅浅造成什么实质性伤害,如果找不到足够合适的理由拿下贾浅浅,那贾浅浅仍然可以顺利进入作协。
所以,这种明明知道不公平,但自己却无法让不公平的受益者付出“代价”,让自己出口恶气的现实,才会让网友更加愤怒,所以贾浅浅事件是比其他炫富晒爹更刺激公众神经的事件。
这种现象其实也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圈,像学术圈、美术圈、摄影圈、雕塑圈其实都存在,比如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毒教材事件,整个过程都是非常圈子化的,教材整体设计艺术总顾问是吕敬人,中标插画的是吕敬人的弟子吴勇,画封面插图的是吕敬人的儿子吕旻,虽然这个过程也有招标,甚至招标的手续都非常齐备,你根本挑不出什么毛病,也没法说人家以权谋私,因为什么是“美”的解释权,掌握在圈子手里,就算调查组翻个底朝天,面对拥有解释权的圈子,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只能处理人教社的人,但拿吕敬人没什么办法。
这次插画事件曝光后,很多专业画师纷纷拿出了自己的非常优秀的作品,可是有用么?没用,你画的再好,没有业内大佬的肯定和提携,是不会给你参与的机会的。
只要圈子文化不改变,那么今天出了贾浅浅,明天也会有甄浅浅出现。也许,只有打破这些圈子的近亲繁殖,让所有参与的人都能公平竞争,才能真正减少公众的愤怒。
-------------------------------------------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卢克文2021作品集锦↓
----------------------------------------------
在我的知识星球,能看到
每日时政深度点评,了解国家大事,看透国际风云变幻
财经股评,从宏观视角读懂股市变化本质,掌握市场规律
分享我的观点和见解
2019年,从《文在寅的复仇》,有几百万读者关注我们,我在文章里带大家解析了当今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崛起之路。
如今,有31000+读者加入我的星球,重新开始认识世界的逻辑和本质规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