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乳腺癌之后:失去一只乳房后,我活得更“完整”了

乳腺癌之后:失去一只乳房后,我活得更“完整”了

广告创意


她们似乎失去了性别,却成为完整的人。


——西西《哀悼乳房》


怎么可能是癌,

这年头谁没几个结节?


2022年8月的一天,32岁的楠楠推着婴儿车去医院做乳腺检查,车里躺着她刚满两岁的儿子。如果不是正好家里人来北京玩已经请了假,她甚至不会想“浪费”时间特意来医院检查乳腺,“应该就是个结节,来图个安心。”


但年轻的女大夫摸了几下后先问了下孩子多大后,就让她去做B超,“如果排不上,我帮你加急”。B超的BI-RADS[1]报告结果出来后,医生觉得不太可信,“你这不可能是3,起码得有4A、4B。”所以又安排了穿刺。


这时候楠楠还抱着一丝“翻盘”的可能,穿刺手术后就跑到北戴河玩。三天后穿刺结果上写着“疑似”,“炎症和肿瘤在显微镜下看,形态是有点相似的。”医生说。


“90后”楠楠,癌症现在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图片来源(小红书@楠楠的日记)


医学用语的严谨给了很多患者侥幸心理,“可能又是白跑一趟,瞎折腾。”但直到你又跑了几个关卡,从最基本的医生触诊、超声检查,再到更进一步的钼靶检查、乳腺穿刺。随着医生给出的检查单越来越多,患者才会慢慢把这个“癌”字放在自己身上。


在又跑了协和、北大人民、肿瘤三家医院后,楠楠的结果基本就板上钉钉了。从人民医院拿着报告单出来,回家的地铁上楠楠躲在角落哭了。


她说那时甚至都不是想到要失去乳房、化疗之类的,“癌这个字就足以砸得人懵掉,你无法接受这件事真的发生了。”当时正好是下班高峰期,看着同龄人虽然疲惫但忙碌的神色,她突然感觉自己被这个车厢悄悄分割出去了。虽然是在一趟列车里,但已经是奔赴不同方向的人了。


后来翻看丈夫的手机才知道,在她穿刺后跑到北戴河玩的三天里,丈夫已经各处询问医生朋友,基本确认是恶性肿瘤。“他比我更早知道了结果,提前做了心理建设。”


楠楠在32岁时确诊乳腺癌

图片来源(小红书@楠楠的日记)


作为女性,我们太熟悉自己的乳房了。每年的乳腺检查,早已习惯了有惊无险,体检报告的解释写,“乳腺结节多为良性病变,少数为恶性病变。”这年头,压力这么大,谁没几个结节?以至于在乳腺癌确诊的时候,人们很难相信。


这个恶性肿瘤究竟是何时生发的?就像那些积压的情绪压力,伴随增生疼痛几天也就过去了,为什么这一次,它压不下去了?


但时间的紧迫让她们来不及去“复盘”,得赶紧为自己做决定了。



少了一只乳房,

会不会没人爱我?


保乳还是全切,是她们要面临的第一个抉择。


乳房本身作为女性主要的性征之一,除了承担生理功能,还被赋予了太多性别文化意义。从女孩子开始发育,穿上妈妈给的第一件塞有薄薄海绵垫的“小背心”那天起,她们就知道这是我们要遮起来,与男孩不同的地方。


再到逐渐成年,穿文胸、量胸围,进入社会建构的围绕乳房的话语体系,如:“酥胸”“前凸后翘”“太平公主”“温柔乡”中,就注定在她的乳房不仅是“两坨肉”,而是女性身份构建、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当这个陪伴了她们多年的乳房要被切除,它不仅意味着生理的切除手术,也是关于某部分自我的切除,以及关于性别身份的焦虑——“我还算完整的女人吗?”“还会有男的爱我吗?”


有人有的选,但更多人的病理情况决定了她们没的选,据相关报告[2]显示,中国约88.8%的乳腺癌患者最后都选择了全切。在考虑完不完整、美不美之前,大多女性都选择了保命。


不仅是失去乳房,化疗也会让患者承受更多的“失去”。

图为楠楠和她的“光头”;图片来源(小红书@楠楠的日记)


这不意味着她们在心里就过了那关,身体的失去是瞬时的,而心理上的失去感是后置且持续的。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有首诗叫《一种艺术》,讲述如何练习失去,“接受失去房门钥匙的慌张,接受蹉跎而逝的光阴,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于是练习失去得更多,更多……失去这些不会带来灾祸。”


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从知道要切除乳房开始,就要反复练习“失去”这门艺术。


因为乳房不大,肿块比例较高,楠楠必须左乳全切。当时隔壁床的女孩,和她差不多大,也是30岁出头,完全接受不了,不断说着,“如果全切也一定要重建,乳房是我全身最满意的地方。”她一开始还觉得不解,想着可能是自己本就平胸,所以比较坦然。再加上丈夫也给足了她安全感,“没关系,现在还在乎这?”


她真正对要失去乳房这件事有实感,是在手术那天的晚上。


手术前,她先要从住院部被推到手术楼,“那是一段特别特别长的路,当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多,外面的天都黑了,楼里的声控灯一闪一闪的,护工推着我,我的眼泪就一路在掉,我才30岁啊!”


很多时候,年轻的乳腺癌患者都会被年纪大一点的病友和医生建议,“你还年轻,你还没结婚吧?能保都尽量保啊。”这含混的话语后更直接的意思其实是,你未来的性生活还需要它,乳房对于你作为女人的性魅力很重要。


但五六十岁,真的就无所谓了吗?


雅文在术前拍照和自己的乳房告别

图片来源(小红书@雅文抗癌日记)


60岁的雅文在今年9月刚做完乳腺全切手术。如果不是因为检验报告实在不理想,两套保乳方案都无法执行,她是不会放弃保乳的,“甚至和医生讨论把乳头切掉保留腺体都行,女人嘛,不管多大年纪她还是想要一个漂亮。”


最终,她那只丰满的左乳还是被切除了。手术前,她让女儿给她的乳房拍了一张照片留念,告别陪伴了自己60年的左乳。


60岁,绝经退休、孩子独立,按道理她们该迎来所谓的更年期后的自由,终于可以卸下“你必须要有女人味,必须要有追求者”的包袱。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女性并没有随着“更年期”的到来,而将自己从围绕女性建构的容貌身材标准里解放出来。


即便已经单身了近30年,雅文依然会有“不完整”恐惧。但到了她这个年纪,我们已无需去弄清这“爱漂亮”爱的是男人眼里的漂亮,还是自己眼里的漂亮,这里面有太复杂而细密的、她与自己身体的爱与枷锁。




从胸口的伤口,看到心里的伤口


乳腺切除手术只是失去的第一步。在手术结束后,患者看见的已经是被紧紧缠住的绷带,再加上术后的疼痛感太强烈,大多数人根本没心思去想“我的乳房没了”。


但换药,是你必须直视自己伤口的时刻。


雅文其实是个很乐观的人,这来源于她早已经历过太多人生的风浪,早早独自抚养女儿,半年前还经历了甲状腺癌半切手术。但在揭开伤口的那刻,她的心还是揪了起来,“说句不好听的,它是瘪的,以前你觉得胸前有两块肉是鼓的,但现在是凹的,就像一个坑你知道吧?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永远失去了它。”


和很多单亲妈妈一样,她在女儿面前从来都是强的,要承担起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不能垮,不能靠人,“说白了就是不服老”,但现在她到了不得不麻烦女儿的年纪。


住院期间,雅文的女儿来给她洗头

图片来源(小红书@雅文抗癌日记)


即便是母女、两个女性之间,对彼此的身体接触也是很敏感的。住院那段时间,女儿来医院给她洗头发、绑麻花辫,出院后因为左臂绑着绷带她只能自己擦下半身,得让女儿帮忙擦上半身,一开始还不好意思,但慢慢地两个人的心就在这种照护中暗暗贴近了。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慢慢懂得放手。她是黑龙江鸡西人,八年前为了帮女儿照料孩子来到重庆,即便退休了,也觉得有操不完的心。而一年两次的癌症给了她转念的机会。“在我的前半生中,年轻时,我是女儿、妻子、母亲;中年时,我是外婆,总觉得要管这个家。做了这两场大手术后,开始觉得人活一辈子,首先要爱自己,才可以去爱别人。”


其实,甲状腺癌手术后她就报名了老年大学学非洲鼓,“我喜欢那种打击乐器的声音,好像可以把你所有不好的情绪都‘敲’出去。”后来因为乳腺癌“休学”了,她说只要后续化疗顺利,就立马返校。


雅文的小红书头像,她的笑容让人感觉充满了生命力

图片来源(小红书@雅文抗癌日记)


楠楠第一次看到伤口受到的冲击更大,在绷带解开的瞬间,她立刻昏了过去。医生后来说,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我的伤口在左边,胸壁又比较薄,低头的瞬间甚至能看到心脏在扑扑跳,然后就两眼一黑了。”


后来她一次次练习自己换药,站在镜子前适应这副身体。她瞥见左胸上长长的伤疤,也借由那道深深的、肉体的伤口,看到了自己32年人生里更多、更深的伤口。她说,“我好心疼自己”。


原本乳腺癌和情绪就有着密切关系,癌是伤口,也是出口,那些无法消化的委屈以肿瘤的形式爆发,带领这些女性重新探入自己——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出生于1990年的楠楠小时候是留守儿童,4岁前都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乡下,对被爱这件事一直没有安全感,所以总想在各方面证明自己。从河南考到北京农业大学后,本来学农的她,为了“工资高、体面、说出去显得厉害”而自学数据分析,把自己塞进了大厂当运营。



楠楠给四岁的自己写的信

图片来源(小红书@楠楠的日记)


“拧巴、抑郁、焦躁”是她给患癌前三年的评价。在小红书账号上,她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好强的你在事业上也一直高标准要求自己,从来没给过自己松弛感,好像始终在为外界活。”


这也是很多年轻的都市白领女性的缩影,为了别人眼里的优秀,不自觉透支了身心健康。


即便乳腺像一个闪烁的黄色信号灯,时不时地以痛感和不适提醒她们“不能这样了”,但往往会被忽视过去,直到它切换成红灯,以乳腺癌的形式亮起,才会意识到必须好好爱自己了。



乳癌提醒我,

没有什么比爱自己更重要


楠楠决定重新把自己养一遍,不高兴的时候就及时说出来,不憋屈。生病后也不做长远的规划,变成只看眼前的“短视人”,日子按天过:散步、爬山、弹钢琴…… “过去我是个每天都听歌的人,工作那几年噪得我歌都听不下去,现在我可以重新回到音乐里了。”


她每天还会念一遍《心经》,里面有一句叫“度一切苦厄”,“很多病都是心病,在读的时候,你会觉得心里的苦、那些事与愿违也被一点点解开了。”


楠楠现在经常去爬山、散步

图片来源(小红书@楠楠的日记)


42岁的娅娅同样“因癌生爱”,如果不是乳腺癌的提醒,她可能不会勇敢地选择离婚。


五年前,她确诊患上乳腺癌。在那之前,她的婚姻已经进入冰河期,两个人每天只是扮演着夫妻和父母的身份,不交流,就是拖着。


她的能量也受到影响,白天工作神游,不理人,人也不敢理她,到了晚上就开始焦虑失眠、脱发,如此每日循环,直到确诊患癌。“那个时候我反而觉得轻松了,因为要先活命,婚姻的事就没心力去处理了。”


住院期间的娅娅

图片来源(小红书@单亲抗癌妈妈的晴天)


这个过程中,伴侣照样履行丈夫的责任,手术、治疗过程中该做的都做了,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越来越确证这段关系已经到头了,“我发现自己有他也行,没有也行”。


最明显的一个细节就是,和楠楠不同,全切这个决定看似是她和丈夫共同做的,但实际上丈夫的意见已经不能影响到她,“就算他当时说在意,我也不会受影响。”


现在回想,那段日子其实除了在适应乳房的切除,她也在进行情感的切割,慢慢为“转身离开”蓄力。医生只负责切除身体的病瘤,而心里的症结不会随着乳腺的切除而消除,需要这些女性自己拿起那把切除“心瘤”的手术刀。


就在今年,她选择离婚,独自抚养上小学的儿子。


被问及为何会在身体健康和经济都不稳定的情况下,做出冒这么大风险的决定,她的回答是,“过去我总是顾忌太多,现在目标清晰了。”


娅娅得的是三阴性乳腺癌,这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癌症,手术之后也要格外注意情绪健康,所以她不舍得再让自己内耗,“虽然离婚失去了很多,但至少情绪会好。”


娅娅和她的儿子

图片来源(小红书@单亲抗癌妈妈的晴天)


过去,她买东西总要看看有没有平替,“觉得自己的人生好悲哀”,可现在她也不舍得自己再过平替人生了。


最近在朋友圈发帖,“包治百病,我要买包!”虽然作为单亲妈妈经济压力更大,但她学会了把钱花在刀刃上,该省的省,该花的花。


如今,她带着儿子租房住,一边做保险经纪,一边练瑜伽,日子平淡简单,关注点只有两个:每个月赚的钱能不能养活自己和儿子?我们开不开心?



读《一本半》

摸摸你的乳房,摸摸自己


这些女性和自己的乳房的关系也经历了一道道演变。一开始是强烈的耻感,曾罹患乳腺癌的西西在其小说《哀悼乳房》里谈及,“癌症是霹雷,是狙击,是忽然袭来,没有任何浪漫化的过程。”再加上乳房属于女子的隐私器官,简直是双重耻感,“既不让人见,也不好说,遂默默无闻了。”


到治疗期间,则是麻木,“我感觉医生在我胸上画标记的时候,就像在肉猪身上画标记,那只是身体器官。”楠楠说。


再然后,才重新找回和乳房的连接:即便做了重建手术,娅娅一开始去公共泳池时总还是觉得别扭,很怕换衣服时自己的伤口被别人看到。但经历这一遭,她不仅和自己的心更近了,也更能坦然地与“凹下去”的部分相处了。患癌前她喜欢蕾丝内衣,现在她则喜欢那种舒适实用的内衣,这两者都美,只不过她已经从想让别人觉得美,变得更想让自己舒服的美。


娅娅单身后的第一个生日

图片来源(小红书@单亲抗癌妈妈的晴天)


从某种层面来说,乳腺癌对于这些女性是不幸,也有幸;是失,也有得。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慢慢发现失去的只是乳房,而不是自我,甚至会遇见一个更真实丰满的自我,获得更放松自然的身体状态。


每年10月份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又称“粉红丝带月”。今年,爱慕公益基金会联合《三联生活周刊》发起「一本半」义乳公益计划,以一本加半本的设计概念,特别制作了一套公益手册。其中,「一本」介绍乳腺健康知识,建立女性在日常中关爱乳房健康的认知和习惯;「半本」以术后失乳女性真实经历出发,提供身心支持,鼓励更多人拾起重回生活的勇气。


而这不仅是对乳腺癌患者的关爱,也是对万千女性发出的请求,不要忽视你的那些“不舒服”,善待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此外,还有一支公益视频《她的战衣》和「一本半」女性乳腺关爱公益特展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举办(展览时间:10月16日-10月22日),共同呼吁女性在#一本半人生里请爱慕自己#。


点击观看乳腺癌公益视频《她的战衣》


一直以来,爱慕股份都在持续关注乳腺癌患者的身心状态,尤其是提供义乳支持。从2013年至2023年8月,爱慕公益基金会持续向乳腺癌女性人群进行捐赠,共计捐赠出爱慕义乳41792个。


对乳腺癌患者来说,义乳不仅是一种身体支持,也是心理的“战衣”。楠楠最近发现身体还是需要义乳的支撑,“不然你的脊柱会歪斜,很容易不自觉驼背。”而那挺起来的也已不止是她的乳房,还有她整个人的状态,“这几乎给我增加了99%的自信程度。”


爱慕健康的两位义乳设计师翁良和潘层也和我们分享了义乳的发展,如何从侧面反映了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需求变化。


早年,中国的乳腺癌患者还会用绿豆、棉花自制“义乳”。从2005年开始,爱慕就感知到市场上出现希望有适合乳腺癌患者使用的文胸的声音。一开始,他们也尝试过较为基础的填充型罩杯,随后的十几年,在对乳腺癌患者更深的调研了解中他们慢慢研发出,更适合乳腺癌患者使用的义乳和内衣。


滑动查看更多

「一本半」女性乳腺关爱公益特展现场照片


比如由于很多乳腺癌患者术后需要做轻量级的运动,现在爱慕已经有针对游泳场景使用的泳衣义乳,未来也会着重在造型和功能的叠加开发上,“你会感觉到她们其实不希望被过度地当成一个患者,她们也有自己对美的需求。”


如此,透过一件“义乳”的进步,我们看到这个群体正被更多人看见、更细微地关怀着。她们需要的不是一团仓促的“填充物”、一件心理的“遮羞布”,而是真正贴合她们的身体,支撑她们的“日常战衣”。




哀悼“失去”,庆祝“重生”


中国人历来忌惮谈癌,但诉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个过程不仅是患者对自我的疗愈,也是为了让更多人有可能被相似的故事所疗愈。


雅文、娅娅和楠楠也都谈及彼此看见的力量,在自己被打开的同时,也有了影响他人的能量。


60岁的雅文用小红书写抗癌日记,虽然留言不多,也感到温暖;娅娅说希望未来可以做乳腺癌术后康复瑜伽的经验分享,帮助更多姐妹从身体的舒展开始,慢慢接纳自己;楠楠谈及手术前,和病友们一起在医院过中秋,“明明是要去迎接一场战斗,大家却在一起庆祝,充满了能量。”还有她的粉丝群,每日都在分享康复经验和鼓励。“原来有人和我一样”这个事,就足够给人安慰。


楠楠和她的“战友们”

图片来源(小红书@楠楠的日记)


如西西在《哀悼乳房》里说的,“从另一面看,把疾病揭露,也是病人自我治疗的一种方法……所谓‘哀悼’,其实含有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而期望重生的意思。”


诉说、看见、行动,不论从她们个人的生命,还是未来可能的、对更多乳腺癌患者和普通女性的连接,这都是值得庆祝的哀悼,是活着的“重生”。



💗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

可领取《一本半》乳腺公益电子画册💗


备注:

[1] BI-RADS是彩超里乳腺分级的一种标准

[2]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0年数据及《柳叶刀·肿瘤学》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林翠羽

作者丨Feathers

图片来源丨采访对象 爱慕公益基金会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三姐妹相继患乳腺癌,乳腺癌家族遗传比例究竟有多大?一位妈妈亲述:我恨我的孩子,他的到来让我活得更糟糕……海外华人刘同学【国际】外媒称加沙3岁男孩躲过三次空袭:失去双腿,家人都去世3字头只剩最后一年,我决定活得更明白一点!耗材集采后,创新医疗器械更“卷”了妇女“走线”太可怕!超400人被侵犯,给买路钱都未必能“完整”通过……世界乳腺癌防治月:从中西结合的角度讨论乳腺癌的发病与防治方法|专访安省注册中医师王锦乔任梁父母:失独之后,重新生活品牌周报|ubras为乳腺术后患者做内衣、大人糖开展关爱乳腺癌公益计划、淘宝将老人的技能变成「老宝贝」胰腺癌,为什么是“万癌之王”?2023H1 ADC药物销售额出炉!Seagen公布Kadcyla联用Tukysa最新3期数据,挑战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脑转移招募三阴乳腺癌患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及全国35家参研医院I创新型抗PD-L靶向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科普 | 把肚腩脂肪“搬”到乳房,为乳腺癌患者“留住美丽”第十章第二节 政府决策和民意皮带哥的皮带断了,裤子落下爸爸陪伴女儿5年抗癌之路,期待新药奇迹乳腺结节、乳腺增生会癌变吗?8 个高危因素要注意【医疗】乳腺癌患者在健康乳房上接受了25次放疗失去乳房的女人们寒假课发布会 | 如何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养“完整的人”?澳华裔医生检查“不完整”,近2000名患者受影响!7人被查出癌症直播回放丨乳腺癌是生活方式病?得了乳腺癌血脂高很危险?《高阳台 - 秋实》30岁也能患乳腺癌?4种先兆一定要警惕!乳腺癌患者在健康乳房上接受了25次放疗患癌之后,我决定离婚做悍妇 | 人间服用这种药物后,患乳腺癌的风险能降低49%,英国将广泛使用;患帕金森病26年后,脊髓植入物让他行走时不再跌倒 | 环球科学要闻活久见!乳腺癌居然还能转移到这个部位?旅游购物,身不由己直播预告丨乳腺癌是生活方式病?得了乳腺癌血脂高很危险?新人生三大惨剧:失去工作、房子烂尾、老婆跑路融资总额过亿美元,这家企业的乳腺癌检测扫描系统已获FDA批准我呸!气得头皮发麻,网友直呼:观众的乳腺也是乳腺!华琨卸任优刻得董事职务:失去特别表决权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