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图书馆“塑造美国的历史名著”(一):托马斯·潘恩《常识》(1776)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 1737-1809)的《常识》(Common Sense)一书,被选为塑造美国历史名著十讲之首。9月18日晚间,国会图书馆和C-SPAN邀请马里兰大学历史教授理查德·贝尔(Richard Bell)与观众分享了这本书在美国建国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
潘恩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贫苦家庭,十三岁就辍学自我谋生,凭借勤奋学习先后成为裁缝、教师和薪资微薄的税务员,人到中年,才在时任美洲殖民地驻英使节富兰克林的帮助下,前往新大陆,在费城担任杂志主编。
当时美国的独立战争已经从波士顿蔓延开来,费城是大陆会议的会址。但是殖民地仍然有不少人效忠王室,他们的所谓革命只是为了在英国王室的统治下争取自身更大的经济利益。潘恩针对这种思潮,在1776年年初出版了小册子《常识》。
潘恩的小册子《常识》初版封面(国会图书馆脸书网页)
《常识》的初版是匿名发表的。它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三个月内就印刷了10万份,迅速传播到13个殖民地,相当于每20人就有一份,人们争相传阅,常常有人在酒馆里向大众朗读,促进了反对王权的共和主义思想,增强了殖民地民众对彻底脱离英国王室统治的热情,同时帮助了大陆军的招募。在整个独立战争期间,包括未经授权的版本,估计《常识》总共印刷了50万份。
当时殖民地许多人认为对他们的剥削主要来自于英国议会和大臣官僚的贪婪,潘恩的《常识》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将矛头对准了英国王室,指出世袭的封建统治才是不公正的源头。它不但吹响了殖民地彻底摆脱英国统治的号角,同时以生动的风格谴责了当时整个欧洲存在的封建专制。《常识》所阐发的思想,也成为他后来支持并直接参与法国大革命的动力。
《常识》在费城等地印刷发行时,人们争相传阅(图片截取自国会图书馆与C-SPAN合作播出的视频)
一个半小时的访谈,包括了后半段的听众问答节目。其中提问者不乏社区人士、中学和职业教育工作者等。他们针对美国历史上这一段重要时期提出了许多问题,得到了主讲人的认真解答。节目的最后,还列举了在这100本图书当中,与《常识》前后发行的其他入选书籍,包括在1640年北美殖民地印刷出版的第一本书籍《海湾诗篇》(The Bay Psalm Book)、1751年富兰克林的《电的实验和观察》(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on Electricity)、1758年富兰克林的《致富之路》(The Way to Wealth)、1783年诺亚·韦伯斯特的《英语语法》(A Grammatical Institut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788年的版画插图本儿童圣经《好奇的象形文字圣经》(A Curious Hieroglyphic Bible),以及其他一些列在国会图书馆百本“塑造美国的历史名著”书单上的书籍。
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books-that-shaped-america-series-1-common-sense/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