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直接写一篇文章,谈谈我对“智性恋”的看法,大概讨论不会那么热烈。因为文章是单向的,而我发的江湖求援贴则是双向的。且加了具体情境,表现了一个人(和大姨)力争上游,想要得到一档播客清谈节目中C位的迫切心情。未必能够理解论题,但人人都可以理解情绪和处境,于是和大姨得到了1024条帮助。在这些讨论中,许多人直接去百度百科找定义,翻出拉丁文词根的英文来。找定义是好的,我支持。但是找定义其实解决不了多大问题,因为百度百科的权威性不够,然后再退后一步来说,关于智性恋这个概念是否存在,大家都未必有共识。没共识的情况下,你翻任何定义都没有用。
还有些人去翻美剧台词,认为smart is new sexy 就是智性恋的词解。你们不能这样,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用日剧美剧里的台词当论据。台词就是台词,台词也会有对生活和事物的理解,但那是编剧的个人理解,而且目的是为了塑造角色,让观众认为角色是那么想的,并不意味着“事情就是这样”。一部分人数较少,但是发言高度类似:智性恋就是另一种版本的慕强。我怀疑他们是通过某种共同渠道拿到了这个结论,看后大为心折,认为道出了更深层次的真相,所以之后就直接拿来当做自己的结论用。但这样也带来一个问题,他们其实需要论证恋爱关系和权力关系是一致的,恋和慕是一回事,这在我看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也有些人向我推荐三篇文章,认为它们系统性地阐述了什么是智性恋,让我通读三篇文章就好。其实,我想听到的是个人看法,不是文献引用。在讨论中,我不反对拿来主义。借用什么人,什么文章的观点,这都无所谓,重点是如果你觉得有道理,那么拿过来自己用,翻译成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言辞,重新表达一遍。假设我要出席那个《大姨叫你谈恋爱》节目,我总不能对着麦克风说:你们去读三篇文章。
剩下的几百条回复都是站在个人角度上,谈个人理解。个人理解中纯粹个人见解的部分很少,或多或少都会借鉴上述四种方式:诉诸权威、求助于流行文化、重定义论题和引述文献。而如果一个概念是真实的,或者是广泛存在的。那么,依照我的个人经验,读者在讨论中最常用的讨论方式不是上述任何一种,而是以自身经历举例子。如果一个普通人对某个概念深信不疑,而且经常能够观察到,那么他的本能反应是举个例子说服对方。比如说今天我要讨论太太的身高是不是不能超过丈夫?那我相信留言区里会出现一堆哥哥嫂嫂舅舅舅妈大二爷二大妈郭德纲等等实际例子和实际身高数据。在昨天的讨论中,实际例子很少,这就越发让我怀疑智性恋是否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这个概念的设立是否有其必要?而这一切都是从讨论中得来。一场讨论最好带来一个正确答案,但这并不常见,讨论的结果往往是莫衷一致。不过讨论依然有意义,尤其像是昨天这样的大型讨论。起码可以看到人们想法的源流,对某个观点的相信程度,以及观点是否有现实基础。
我关心什么是智性恋吗?不,我关心的是人们怎么看待智性恋,如何理解这个概念,从这些讨论里可以带来很多启发,甚至可以和智性恋这个概念真伪都无关。知道人们如何去想,比知道人们想什么还要重要,这是人们相互理解的基础。我支持人们用自己的话去表达也是基于相同的考虑---不能躲避在别人的话语,别人的观点,别人的表达之后,那样的话,就等于是把这些东西当做了堡垒和武器,彼此之间的真实想法反而没有任何实质性接触和碰撞。最后,也是我最为高兴的是《槽边往事》能拥有这样的一群读者。在这种动辄得咎,相互攻讦的互联网大环境里,有一群人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下问题,间或抖几个机灵,如同餐桌聊天,宿舍夜话,这是我的幸运,也是网络世界的幸运。
标题:《走出森林》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所有图片AI算法提供:Stable Diffusion
关于Stable Diffuion的详情,请参考文章《介绍一下Stable Diffusion》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话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铁罐头》
和菜头的小肉手
Stable Diffusion
南派三叔专区
ππ,几个月前我给过你一张格尔木疗养院的概念图。当时的AI还不行,建筑物奇奇怪怪的。现在AI进步很快,我用新AI重新跑了一遍原先的关键词,再送一张新的格尔木疗养院概念图给你:
然后,我又捎带手画了两张《沙海》里的场景,就是废弃卡车车队组成防御阵地的那一段。也送给你,希望你喜欢:
注意:距离月饼厂9月5日停产仅剩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