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如何安度晚年?“9073”意味着家庭养老仍是主流模式
▲ (视觉中国 / 图)
哪怕你钱再多,无论是在家请人照顾,还是去住豪华养老院,你也要确保在自己失能甚至失智的时候能把这钱花出去、花到自己身上、让自己得到很好的照看,这时候,有身体与智能健全的亲儿亲女在一旁,帮你主张与捍卫权利,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责任编辑|辛省志
近日,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
对比前一年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 18.9%,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一年之内,60周岁及以上和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分别增加了0.9与0.7个百分点,前者净增加1268万人,后者净增加922万人。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
中国老龄化加剧的原因有二,一是预期寿命的增长;二是新生儿出生人数的减少。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的第一年,新生儿1786万,有可能是最后一个阶段性历史高点。次年即降至1723万,以后每年都向下突破一两个百万大关,至2022年降至956万,与2016年相比下降了46.5%,短短六年几乎腰斩。由此,老年人怎么样养老的问题就越发突出了。
2005年,上海率先提出了“9073”养老服务格局的目标,即老年人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的机构养老。2021年4月,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不过,2023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通过调查发现,北京99%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可见,无论从地方与全国层面的养老战略来看,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老年人压倒性的养老模式仍是居家养老。
这样看来,养儿防老并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成为历史。从另一角度看,养育孩子也可以视作一种投资:不仅孩子长大后会工作,会给年老的父母转移支付,提供一部分养老资金;而且父母有大病需要就医与照料,亲儿亲女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子女出钱出力、亲力亲为只是一方面,帮失能甚至失智的父母主张与捍卫权利也是重要的方面。
哪怕出钱请人照料,有身体与智能健全的亲儿亲女随时监督,老人才有更高概率得到较好的照顾。当失能老人躺在家中床上不能动弹,请来的保姆有动机不尽力干活,如果没有亲儿亲女,失能老人主张与维护自己的权益都很难。儒家讲“慎独”,那是一种很高的道德修养,很难要求从市场上请来的保姆或护工有这么高的道德自觉与职业伦理。
当然,子女也可能忤逆不孝,但子女与父母间有割舍不断的血缘与亲情。从人性的角度上,如果对子女照看、孝养自己都没有信心,那如何会对与你根本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感情可言的外人产生这么大的信心?这是一个逻辑问题,也是一个人性问题。而且,如果对教育出一个有正常价值观、尊重敬爱父母的子女都没有信心,又如何对自己提前几十年设计的养老安排产生这么大的信心?这也是一个逻辑问题。既然谈风险,就要精算不同风险的大小。
另外,许多人在城市工作与生活,缴纳社保,会产生一种“自己给自己养老,不需要子女养老”的错觉。其实,这种现收现支的社保模式,本质上是年轻人、工作者与下一代向老年人、退休者与上一代的代际转移支付,或者说“所有子女养所有父母”。
即便看单个家庭,养老也不仅仅是一个养老金有无多少的问题。哪怕钱再多,无论是在家请人照顾,还是去住豪华养老院,也要确保在自己失能甚至失智的时候能把这钱花出去、花到自己身上、让自己得到很好的照看,这时候,有身体与智能健全的亲儿亲女在一旁,帮你主张与捍卫权利,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没有子女,有天性纯良的年轻近亲属如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代行子女的功能,或者有感情深厚的好友来帮衬,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自己投资金融资产、存钱养老看起来是不错的选择,但仍有同样的问题绕不过去。在能走能动的时候,住在养老院里,因为你能主张与捍卫自己的权利,所以能得到不错的照看;但当你失能甚至失智时,或者神智清醒但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或者神智也不清醒了,因而无法主张与捍卫自己的权利,你能不能得到必要的医疗与照看服务,那就要看养老院经营者与护工的良心了。当然,政府机构会有监管,但在力度与细致度上,恐怕代替不了亲儿亲女或天性纯良近亲属或好友的“监管”。
在上述意义上,我们不难理解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为何仍是养老的主要模式,这背后仍是“养儿防老”的观念与实践在支撑。
其他人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