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新环境下,企业重塑增长的新思路
不确定性加剧将是新常态,千万不要等待外部环境变得清晰明确后再行动,因为这个时刻可能永远不会来
对企业而言,当下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时刻。挤压式颠覆在加剧、技术迭代在加速,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企业对未来方向容易产生分化,对如何行动容易发生摇摆。但是,认识变化、拥抱变化并寻求变化,才是破题之道。
在不确定中,不要等待外部环境变得清晰明确后再行动,因为这个时刻可能永远不会来。这是我在过去一年中和许多企业高管交流后最强烈的感受。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过去几年间,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的共识,但不少企业是在把数字技术作为业务转型的赋能手段,用数字技术对既有体系修修补补,在压力接踵而至的当下,这么做显然就不够了。
十年前,埃森哲预测商业将全面数字化,如今,我们预测引领未来十年商业潮流的将是“重塑者”企业。企业应该扪心自问:只做跟随者是否足够,是否需要改变思维模式,开辟竞争新格局——这正是“重塑者”的核心特质,也是当下亟需的企业家精神。
从研究出发,埃森哲对已经连续六年发布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进行了升级,并在2023年的报告中定义和分析了“重塑者”这个新概念,从开创竞争新前沿、全局性拉通、打造数字核心、融入可持续、释放人才力量这五个方面重新考察了中国企业对转型的认识和实践。
我们发现,只有2%的受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数字核心能力,重塑各业务和各职能,实现从运营到业务的全面打通,致力开创竞争新前沿,成为企业变革道路上的“重塑者”。
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国企业仍只关注单一的业务转型,尚未认识到企业重塑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只有22%的受访企业全面考量转型部署,不到三成(28%)的企业认可数字化转型需要持续进化。同时,在关键数字化能力上,中国企业的“长短版”十分明显:在优化运营领域精耕细作,而在数字核心、人才力量等方面得分偏低。
与以往相比,领先企业占比下降有衡量指标调整的因素。但是,连续跟踪和参与企业的转型进程也让我们看到,有一些共性问题长期困扰企业:数字化部署难以规模化、人才与组织的进化、产业链建设不够广泛、倾向于投入短期内能带来成效的领域(如运营)而忽略其他能力建设等。
埃森哲2018年首次推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研究报告,六年来一直在跟踪中国企业转型的历程,我们在首次报告中提出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需要由企业最高决策者来系统化部署和推动,使之贯穿整个组织。在往后的研究中,这一观点一以贯之。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一方面企业的“钱袋子不那么宽裕”,寻找增长空间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在短期考核的压力下,企业又会陷入低效率的竞争。
近年来,在企业对数字化投入意愿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更要学习如何补齐能力短板,坚定地把数字能力建在组织上、流程体系上、数字化系统上,并让转型路径和转型目标保持一致。
2022年,埃森哲首度推出数字企业进化图。今年,埃森哲又升级了指数研究,致力于从帮助企业打通全流程,盘活各类资产,形成转型合力。
一、技术:从零敲碎打到体系化部署
企业重塑的关键词之一是技术。企业需从静态、单点的技术布局向可扩展的技术系统转型。简要来说有三层——搭建云基础设施满足以灵活、安全等要求;搭建现代化数据平台以运行大语言模型(LLM),从而提升决策能力;搭建技术应用平台以实现优质运营体验。
我们看到,企业技术应用的“零敲碎打”还是普遍情况,数字技术应用率以及在各流程上的渗透率还不够。随着企业引入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如今大多数企业拥有500个以上的应用),由此带来的复杂性、协同和交互挑战可能会阻碍企业提升系统价值。
在灵活的技术架构下,企业才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对系统模块进行再集成和再组装,应用云完成跨应用的数据链接和体验,运用全新的工作方式赋能员工,从而支持企业更快、更全面、更高效地重塑自我。
二、运营:系统思维,协同并进
无论是运营还是技术,企业能力建设的差异还是会归结到“协同”上,各职能的无缝连接、实现基于数据的预测、技术的积累叠加等都需要打通诸多节点,非常考验企业的落地执行能力。
重塑者擅长利用全局观衡量业务与运营布局。他们深知覆盖整个企业的技术和数据平台不仅是内部运营和开展业务的基础,还可以在整个供应链生态中实现更大范围的价值。
数据的采集流通、数字技术在应用端的普及推广并不等同于数字化流程和管理的高效,如果做不到系统和协同,应用端再多的部署也不能把自己变成数字化企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数字原生企业在诸如员工管理、业财融合等一些常见的场景上依然出现比较低级错误的原因。
企业需要以全业务覆盖、全职能覆盖的想法来驱动数字化应用。例如,某国内大型水泥建材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了基础设施平台,实现了敏捷安全的技术服务架构。在这套架构上,企业建设了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打破了各业务间的壁垒,提高了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了生产与经营的全面协同,并开创出水泥产销的新商业模式。
三、人才:从服务技术系统到运用技术系统
如果梳理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可以看到,五年来企业对人工智能、云等前沿技术的讨论,已从纯粹的技术探究转向实际应用。同时,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局性热点,之前的讨论大多集中在资源类企业的环保合规上,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加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新思考产品定位和经营模式。此外,人才的管理和培养、转型文化等成为新的热点议题。
这些都是好现象,说明企业转型的深度、广度和格局都在拓展提升。在此期间,符合重塑者的企业获得了切实的财务和非财务成果:其财务价值是其他企业的 1.3 倍;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比同行高出32%,在人才体验方面高出11%。
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一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对我们谈到,信息化时代和数字化时代企业都有自动化办公系统和业务技术系统,但两个时代员工与系统合作的形式截然不同。信息化时代是员工服从和执行信息化系统所传递的管理要求和业务规范,数字化时代是员工灵活组合和掌控数字化系统,以此快速支撑市场、客户和业务的发展需求。掌控数字化系统的实质是要求员工学会与数字化工具交互和协同。
技术变革、消费者需求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正在深刻影响中国企业的转型。伴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也在重构。尽管成为集战略、管理、技术、人才、生态之大成的“重塑者”殊为不易,但积极行动就有未来,不确定性加剧将是新常态,千万不要坐等云雾散尽,那个时刻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作者为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编辑:马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