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3米大铁锅!这道美食的食谱竟藏在名字里......
跨越山海 为你而来
中国日报记者 @小彭彭译萱 携手她的朋友们,一同开启亚欧大陆之旅。中国日报纪录片《风从亚欧来》今天推出第二集,一起感受风从这片古老土地上吹过的脉动。
在乌兹别克斯坦,有一道传统特色美食,它的食谱就隐藏在名字里——抓饭(Palov Osh),在古乌兹别克语中,它刚好由洋葱(piyoz)、胡萝卜(ayoz)、肉(lahm)、油(oliyo)、盐(veet)、水(ob)和大米(sholi)七种原料名称的首字母组成。
In Uzbekistan, a country in central Asia and in the center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Palov Osh is the most beloved food among Uzbeks.
无从得知,这样的命名是否是一种巧合,但可以肯定,乌兹别克斯坦人对抓饭情有独钟,各种纪念活动、重要场合都离不开它。地区不同、原料不同,这道“国饭”的种类多达40余种,比如鹌鹑抓饭、黑抓饭等。
为了体验不同风味,中国日报记者小彭(视频号:小彭彭译萱)出发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当地的老朋友鲁斯兰(Ruslan Kenjaev)安排了行程,带小彭“特种兵”式打卡自己的家乡。
在首都塔什干,有一家极具烟火气的中亚抓饭中心,厨师站在直径三米的大锅旁,手持铁铲翻炒抓饭。经过柴火炖煮,羊肉变得软烂,混合着被油浸透的大米和胡萝卜等食材。一碗碗香气四溢的抓饭出锅,满足着来自世界各地游人的味蕾。
刚刚从馕坑里取出的烤包子,外皮焦香酥脆,内里软和鲜美,一口咬下去,鲜嫩的羊肉顺着汤汁滑入口中。乌兹别克斯坦,真是肉食爱好者的天堂。
有朋自远方来,鲁斯兰特地为小彭带来一瓶石榴酒。乌兹别克斯坦盛产石榴,在路边的市场随处可见石榴果和石榴汁。
Uzbekistan's warm climate and plentiful sun make it a great place to grow large, juicy pomegranates.
据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因此有学者认为石榴是沿着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长安,“安石国”指的是两个地方,安国即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石国则是塔什干。
乌兹别克斯坦的所在地是丝绸之路上无法忽略的著名地点,西汉张骞、唐代玄奘、明代陈诚等都曾出使或途经这里。历史上,两地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亲密伙伴,双方建立了长久而稳固的经贸联系。
撒马尔罕,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亚古城,是乌兹别克斯坦仅次于首都塔什干的第二大城市。它位于中国、印度、波斯三大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被誉为“丝路明珠”。
Samark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nsit points on the ancient Silk Road linking the East to the West, is an ancient city in Uzbekistan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500 years.
听闻这儿有一扇被称作“中国门”的古城门,小彭想一睹它的真容,邀上鲁斯兰和两位当地朋友,一行四人前往阿夫拉西阿卜古城遗址。
作为当地与中原王朝间重要的贸易门户,这里来往贸易的商贾络绎不绝。相传,1300多年前,玄奘从长安出发取经,也行经此处。
这片遗址上,尽是黄土大道,当时的繁华景象似乎湮没在了尘土之中。但鲁斯兰告诉小彭,这里发掘出了大量展现唐朝人物生活的壁画,证实了两地千丝万缕的联系。
循着考古发现的条条线索,仿佛能想象出当年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相互交融的图景,也能体会到探险家们如何翻山越岭,带着勇气和决心,为这条古道注入生命的活力。
突然,一条纵向的沟壑跃然眼前,“中国门”到了。鲁斯兰说,沿着脚下的方向就能走到中国。
漫步撒马尔罕,雄伟的比比·哈内姆清真寺、恢弘的雷吉斯坦广场……视觉冲击持续不断。从古至今,撒马尔罕神秘又令人向往。英国诗人弗詹姆斯·艾尔罗依·弗莱克曾挥笔写道,“为了探求未知的渴望,我们踏上了通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
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地人民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建交31年来,两国在经济、人文等各个领域的关系与合作更是不断发展。
The ancient Silk Road witnessed more than 2,000 years of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Since China and Uzbekistan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31 years ago,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economics and culture has continued to grow.
旅程的最后,小彭拜访了在塔什干创业的石家庄人王长龙。王长龙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塔什干中国商品城,鼓励中国人来这里和乌兹别克斯坦人一起做生意。
长龙只是中国人奔赴远方的一个缩影。千百年来,他们互通有无,结识朋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联系起亚欧大陆各地。今天,有更多的人用自己的双手,将“一带一路”的宏伟愿景,从“大写意”变为“工笔画”,共同描绘人类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
乌兹别克斯坦著名诗人纳沃伊有一句名言,“没有比生活在友谊之中更美好的事情”。在常来常往中,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民心更近、情更深,绘就一幅相知相亲、互融互通的美丽画卷。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微风拂过大地,古老的亚欧大陆上“新丝路”故事正在续写。
点击视频,观看更多故事⬆️
在乌兹别克斯坦,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文化曾经存在过的痕迹,跳蚤市场里可以找到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各式玩意儿。商品琳琅满目,甚至都能见到民国时期的钱币,一枚小钱币小贩要价600元,我选择了放弃。
和鲁斯兰的相遇,正好就是一年以前,他是我在中共二十大会场最早认识的几个人之一,当时他和几个说俄语的记者在一起,后来才知道,他的妈妈是俄罗斯人,和大多数传统的乌兹别克斯坦家庭一样,他们在家里都说俄语,但他也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说乌兹别克斯坦语。
沿着塔什干到撒马尔罕的路,鲁斯兰指给我看,这里是他童年的河、那里过去是他妈妈的家,他在小城镇长大,因为喜欢新闻,选择了来到大城市塔什干,他说在他的国家,几乎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会来到塔什干。鲁斯兰现在是乌兹最重要的报纸之一的副总编辑,虽然看起来很成熟,但其实不到四十岁,他几乎每天都在12点以后才能回家,他唯一的领导今年已经70多岁了,也和他一样会工作到晚上12点。他说最近收到了一家中国媒体的邀请,媒体想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分社,他可能会兼任社长。我只能感叹,“成功人士”的精力永远异于常人。
我们到撒马尔罕时,一天早晨我和鲁斯兰正在酒店吃早饭,他接到儿子和妻子打来的电话,儿子问他,爸爸你为什么不回家?他的妻子在旁边说,你爸爸出去玩啦,就像往常一样,他没有带我们。酒店里能听懂俄语的游客们,不禁都笑出了声。
我曾在旅途中买了一本关于大唐长安的书,放在家里,被四岁的儿子无意间翻开。翻阅其中的插图,沙丘上行走的骆驼、身着华丽服饰的皇室贵族、奇特的宝塔和雄伟的城墙映入眼帘,这是古丝绸之路繁盛时期的历史景象。
儿子惊讶地告诉我,在书里的地图上,看到了撒马尔罕的地标。的确,千百年来,两城交往密切,唐朝时期更是如此,考古人员就曾在撒马尔罕古城遗址发现带有唐朝元素的壁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开心能在乌兹别克斯坦见到中国日报的媒体朋友。我和小彭一同前往撒马尔罕,它是中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是西安的友好城市。
时间流逝,如今踏上丝路之旅不如从前那般艰难,但人们并没有因此失去探索其它文明的好奇心。在这次旅程中,小彭一路探索一路发问,试图挖掘中乌两国人民往来的历史细节,捕捉动人的“新丝路”故事。
与精神契合、心灵相通的朋友交流,总能感受到无尽乐趣。遇到想要倾听的人,古城也愿意将自己迷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欢迎我的中国朋友下次再来!
出品人:曲莹璞
总监制:王浩
策划:柯荣谊
统筹:何娜 李畅翔
制片人:张霄
编导:彭译萱
外联制片:葛天琳
运营:葛天琳 高亚美
鸣谢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大使馆
中国日报领航工程 出品
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小彭工作室 承制
一梨润三秋 秋月解秋燥
梨届白月光 肉质如羊脂
天然榨汁机 汁水甜如蜜
↓↓↓
推 荐 阅 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