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下行,哈佛博士爸爸驳斥“鸡娃无用论”:未来越不明朗,投资子女教育越重要!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年代。房产,理财,股票,创业,似乎都在一夜间都变得不可靠。该暴雷的暴雷,该亏钱的亏钱。
在我们的专栏作者,哈佛大学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魏阳看来,这样的年代,唯一靠谱的金融投资,可能就是对子女的教育了。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花400万送孩子出国留学,回来孩子工资4000”的案例不要太多,甚至最近还有身边的朋友美国藤校、Top文理学院毕业,在家躺了好几年的都不罕见。这还叫靠谱的投资回报吗?
听听魏教授怎么说。
不确定的年代,
教育是最好的“金融投资”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金融投资。这里采用的定义是:
最简单的金融投资,就是借贷。假设你把100元按年利5%借给邻居老王。你放弃现在花100元的权利,期望在明年连本带利收回105元,这就是跨期的价值交换。
所有的跨期价值交换交易,都是一种金融投资,包括了买股票,债券,保险,期权,房产,以及对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
以股票为例,现在公司股票的价格,是以后预期收益的贴现。就是说,如果公司按照预期成长,你现在投入的100元,以后会值更多。
广义上说,跨期价值交换包括了人际关系投资。比如宋江看武松是条好汉,先送上一笔钱,笼络下人心,万一以后能用上呢?
武松就相当于宋江投的众多天使轮项目之一,虽然失败可能性大,但是赔率较高。只要有一个投对了,日后或许是能救命的收益。
跨期价值交换的好处是今天就能用明天赚的钱,迅速融资。在一个可以呈指数型增长的行业,跨期价值交换是暴富的不二法门。
同时,跨期价值交换还可以对冲掉风险。在一个收益不稳定的行业,借贷与保险等金融工具,可以让你用未来的收益,挺过当下的亏损。有时,寅吃卯粮,是活下来的关键。
这样对冲风险,提高收益的工具,在古代是很缺乏的。古代中国,对于普通人来说,主要收益是通过劳动力获得的。所以,当你年迈失去劳动能力之时,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这种风险,在过去只能通过养育子女来对冲。所谓养儿防老,就是现在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把儿女养大;当你老了,就可以享受当年投资的红利,安享晚年。这事实上相当于购买了一份保险,是一种典型的跨期价值交换。
育儿投资还是有风险怎么办?
古人的解决方案:儒家教育、多子多福…
跨期价值交换的风险,主要来自未来的不确定,预期落空的可能。
万一你买的股票,公司破产了怎么办?
万一武松忘恩负义,拿了宋江的钱,照样背后捅刀子呢?
万一你的孩子,不肯为你养老,你之前费劲养育的投资,岂不是全都打了水漂?
你付出了育儿的所有成本,最后还是一个人悲惨孤独的死去。
如何对冲这巨大的风险?中国古人的解决方案,是儒家教育。
儒家的教育,通过灌输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价值观,构建社会秩序。而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孝道——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当孝道为皇权所提倡,成为整个社会公认的价值观时,孝道作为养老保险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遗弃年迈父母的逆子,不仅会被左邻右舍、三姑六婆的口水淹死,甚至会遭到官府的刑法处置。
可以说,提倡孝道,相当于为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买了一份养老保险。
当儿子的时候,你对父母的照顾,可以转化为年迈时,你从子女那里得到的照顾。这在本质上,和你年轻时工作交社保,退休后领社保,并无区别。
儒家的教育,就是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险,是一种跨期价值交换的工具。
这种投资的关键,是通过教育,对冲掉违约的风险。违约,就是子女只享受父母养育之恩,不承担抚养父母的责任。
所以必须要让子女相信,现在对父母的孝顺,可以在未来产生收益。如果没有建立这样的信念,那么投资就是失败的。
此外,对子女的文化教育,经史子集,读写算画的训练,都可以提升子女这种投资标的的价值。如果日后一旦能考中功名,名利双收,就是可以光宗耀祖的巨大投资成功。可以说,每一个子女,都是一个风险投资项目。
所以说,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并不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哲学教条。相反,它是和社会上每一个人,从皇帝到平头百姓,每个人的福利,息息相关的。
和任何风险投资类似,父母知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于是就有了多子多福的观念。
分散投资,才能分散风险。假如你只有一个孩子,倘若他整天吃喝嫖赌,你投资的失败率就是100%。多子多福的观念,是中国古代缺乏其他金融工具的条件下,为了消除养老风险,所采用的一种理性的决策。
家庭的财力越雄厚,生养每个子女的成本收益比就越低,每个子女作为单一投资的赔率就越高,也就更倾向于生养更多的子女。只要有一个儿子考中进士,足以对冲掉五个儿子不成器的风险。
那么现代社会呢?
经济前景越不明朗,教育就越重要
有人说,现代人有很多的金融工具可以养老,比如退休金,保险,社保等等,不一定需要养育很多子女。这当然没错。现代金融工具的发达,给与人们更多选择的自由。但这里有一个发展程度的问题。
在经济越发达,社会保障投入越多,金融工具越多的社会(比如高福利的欧美社会),人们就越不需要用生育子女的原始方式来养老。这样的社会,不需要提倡孝道,也不会有强制子女抚养父母的法律。
家庭养育子女往往是出于对孩子纯粹的喜爱,而不是把子女当作一种金融工具。在子女长大后,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亲子关系不好,也没有社会力量强制子女对父母孝顺。子女不养,不还有社会保障和救济嘛!
这不仅给了子女更多的自由,也给了父母更多的自由。因为亲子关系更多是因为爱、喜欢、和个性的契合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参杂经济动机,也不是出于某种社会压力和法律,这样的亲子关系往往更加纯粹。
在这样的社会,个人的选择也能得到最大的尊重。
相反,在经济欠发达,社会保障投入不足,金融工具缺乏的地区,就只能强调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来作为跨期价值交换的工具了。
这样的社会,会谴责不与父母一起居住、不照顾父母的子女,甚至用法律强迫子女在经济上照顾父母。这其实并非是一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制度”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在成熟的福利国家,没有所谓遗弃父母罪——因为社会福利制度,代替了子女的照顾。而存在遗弃父母罪的国家,往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人均收入较低的社会。这种社会没有有效的养老保险,只能强迫子女养老。
制度保障的欠缺,只能用文化和价值观来弥补。
这并不是说子女养老不好,社会保障养老才好。在一个完美社会,父母与子女相亲相爱,皆大欢喜。但考虑人类的多样性,确实有子女与父母在个性上格格不入,也有父母真心不愿与子女相处。强迫这样的子女去养老,既牺牲了子女的选择权利,也牺牲了父母的选择权利。
问题的关键,是社会能为个人提供的选择权利。公民福利体系越完备的社会,金融工具越发达的社会,个人的选择权利就越多(可以和父母住,也可以不和父母住),自由就越能得到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按照人均收入看,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正在建立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得不依靠传统的观念,和相应的立法,来鼓励甚至强迫子女养老,来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
这让对子女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年代,对子女的教育,甚至成了唯一确定的投资。经济前景越不明朗,教育就越重要。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绝不是一个面子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里子问题。
如何让教育投资更有“费效比”?
我的两点建议…
这里,我并不想鼓励焦虑。相反,我有两点建议,希望能让你在做教育决策时更加理性:
任何投资,都不是说投入的资源越多越好。正确的投资,未必是最后获得成功的投资。有时候,正确的决策,最后结果可能是失败的。这是因为投资永远是一个概率的游戏。
而正确的决策,必须考虑费用和效果的比例问题,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相对成本低,收益高的投资,往往是理性的决策。兴趣班、辅导课,并不是说越多越好;还是要看最终效果如何,是否能激发孩子持续学习的热情。
如果既不喜欢,效果也不好,还特别费钱花时间,这样的投资,还是尽早撤出得好。
教育投资,并不仅仅是对孩子技能的训练,也包括对长期亲子关系的培养。随着升学竞争日益激烈,显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进入名牌大学。
从逻辑上说,绝大多数孩子,终将才能平平。父母必须认识到这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远超平均的学术表现,不如培养与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让他们在日后,愿意选择陪伴你。
如果子女的生存技能,算是“专”;
那么子女主动回报你教育投资的意愿,就是“红”。
“专”的高度,无法预测;和天赋、环境、运气,都有关系,不是父母所能掌握。
但“红”的程度,却是父母可以控制的变量。平等的对待子女,多多陪伴他们,真诚的与他们做朋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爱、支持、信任与温暖。就算ta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大概率会这样),你后半生从ta那里得到的情绪价值,也能替你的投资保底对不对?
我们当然期望子女能又红又专。但如果非要做一个选择,我会选择红。
我的孩子可以不上名牌大学,甚至社会竞争力平平,但是我希望他们能在年幼时,充分感觉到家庭的爱与关怀;能在成年后,产生对父母自发的深厚感情;不会觉得陪伴年迈的父母,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社会压力和法律责任。
家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爱与关怀,才是教育这种金融投资,最有价值的固定收益, 不是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配图自电影:《步履不停》&《比海更深》
10月29日(周六),爸爸真棒首届
上海国际高中教育论坛来了!
平和、世外、领科、光剑等沪上名校云集,
10位大咖为你解析国际教育新趋势!
现场将发布《2024上海国际化学校择校指南》,
欢迎报名参加,到场免费领取!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