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戈尔巴乔夫死了,讲几段鲜有人知、发人深思的历史

戈尔巴乔夫死了,讲几段鲜有人知、发人深思的历史

财经

各位读者,为防不测,请关注一下备用号“斐君大视野”,有些文章,由于都知道的原因,会在这个号上发表。

戈尔巴乔夫死了,活了91岁。1991年苏联解体时,他60岁。套用一首著名的诗,有的人活着,其实早就死了;有的人60岁已经死了,直到91岁才埋葬。


对于此人,广大吃瓜群众、爱国网友的评价是高度一致的。今天这篇文章不再对他进行评价,而是梳理其恨苏的思想根源,再讲几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1931年,他成长的青年时期,恰好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苏共的时期。他那一代苏联青年的思想深受毒害,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种子由此种下,1989年苏联东欧巨变时,这一批人正是主力军,年富力强,且是各领域中坚力量


苏共的终结和苏联的解体,这批人起了关键性作用。戈氏,正是这批人的领头羊和代表性人物。


家族历史,也深深影响了戈氏


在回忆录里,戈尔巴乔夫曾说,他的祖父、外祖父、还有他夫人赖莎的外祖父,都在苏联初期的社会主义探索中,受到打压、监禁和“政治迫害”。他说自己是一个出生在受害家庭的人,这段家族历史他一直耿耿于怀,在回忆录里不只一次的说过。可以说,他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仇恨是刻骨的、天然的。


尽管他质疑、仇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还是爬上了苏共高层,可见隐藏之深。


同时,时势也给了他重大机遇。


在他担任苏共总书记之前,勃列日涅夫已经执政18年,众所周知,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共党风极坏,到戈氏当政时,苏联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面对人民的深切期待,他没有实打实的去解决问题,而是将一切归咎于政治和制度,提出了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问题的矛头指向了苏共和马列思想,在道路和旗帜这个根本问题上,他比当初的赫鲁晓夫走得更远。


他还放任、鼓励报刊对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批评。从1986年开始,在全苏联,丑化苏共、抹黑苏联成为一种时尚。坚定维护社会主义的布尔什维克,却遭到无情的诽谤和侮辱。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几乎轰动整个苏联。


1988年,列宁格勒工学院一个名叫尼娜·安德列耶娃的女教师,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因为对抹黑苏联的思潮实在看不下去,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我不能放弃原则》。


文章批评了这股“反思历史潮流”,提出了当时舆论界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如非正式组织活动,宣扬应该实行西方的议会分权制,否认苏联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恶毒攻击苏联历史等。


文章发表后,很快被各共和国、地区、城市报纸转载937次,一些苏共党组织开始讨论,安德烈耶娃本人所在的工学院也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成千上万的信件,其中超过80%的来信充分肯定作者的看法。


然而,这篇文章引发了轩然大波,“自由改革派”将其视为“保守势力”和“苏共旧势力”的反攻倒算。苏共中央接连两天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在戈尔巴乔夫的引导和授意下,安德烈耶娃这篇文章,被《真理报》定性为“反改革的宣言书”,而安德烈耶娃则被称为“改革的敌人”,“斯大林分子”,“保守派的总代表。”


借此事件,戈尔巴乔夫做了重大人事调整。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利加乔夫的分管工作被调整,由分管意识形态改为分管农业,他的工作被从美国回来的雅科夫列夫接替。



雅科夫列夫这个人值得好好说说。雅科夫列夫30多岁就进入苏共中央,并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是二战后苏联第一批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四名学生之一


1983年,雅科夫列夫出任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并当选公开性委员会主席。后来,他成了苏联“公开性运动”的指挥者与急先锋,被称为“公开性”之父


戈尔巴乔夫正是雅科夫列夫的“伯乐”。1983年,雅科夫列夫利用与加拿大总理的私人关系,在戈氏访加期间为提升其党内威望前后奔走,得到了戈氏的极大赏识。1985年戈氏上台后,雅科夫列夫连升几级,当上了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一跃成为党内主管意识形态的主要人物。


从此,雅科夫列夫便成了“戈尔巴乔夫的影子和替身”,说戈氏想说而不便说的话,做戈氏想做而不便做的事。戈氏在1995年接受俄《图书评论报》采访时也坦承两人的“紧密合作”。《莫斯科新闻》这样形容两人的合作方式:雅科夫列夫“先在理论上提出某种思想,随后,这些思想便会成为戈尔巴乔夫言论中的日常口号。”


1985年,雅科夫列夫上书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民主性、公开化、多党制、总统制等一系列全面的政治改革建议”。这些建议奠定了他在戈尔巴乔夫智囊团中的首要地位。


在掌握了意识形态大权后,雅科夫列夫开始四处作报告、发表讲话或撰写文章,鼓吹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他还安排所谓的自由派人士出任一些报刊杂志的主编。


雅科夫列夫不加掩饰地赞扬西方国家,肆意诋毁苏共历史,以“公开性”和“多元化”为幌子,动摇和取消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鼓吹多党制。


同时,在雅科夫列夫主持下,1988年12月,苏联停止对西方电台的干扰,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BBC、德国之声、日本NHK、德意志电波电台等各种电台和电视台蜂拥而入苏联,大肆抹黑苏联历史,并且向苏联人民讲述欧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雅科夫列夫另拨款400万外汇卢布,进口了20种西方国家的报刊杂志供大家阅读。


此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甚嚣尘上,整个苏联的历史,整个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被抹得漆黑一团。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堤,彻底溃塌了


总之,雅科夫列夫是瓦解苏共的关键人物之一。


以上种种,很难说此人不是西方卧底。而戈氏又是其伯乐,两人如同一人,真是巧合吗?


再来说一说戈氏的几个“轶闻趣事”。


陈先义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这位表现欲极强的苏共领袖,最感兴趣的不是研究国计民生,而是热衷于西方媒体对他的高度赞赏。他的助手博尔金在回忆录里曾经详细写道:戈尔巴乔夫经常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大声朗读国外对他“伟大改革”的高度评价,甚至一气可以坚持朗读数个小时。


还有比赞赏更实在的赠与,那就是金钱。戈尔巴乔夫的身边人员回忆,自从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美国、英国、德国的资产阶级垄断集团便以稿费的名义向他赠送大量美金,他的夫人赖莎一本著作选择美国出版,美国一次即付给300万美金稿费。


西方的吹捧和收买成为戈尔巴乔夫完全背弃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所以,当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分裂势力在波罗的海沿岸搞200万人手拉手运动,公开喊出“打到苏共”“脱离苏联”的口号时,他不得不按照西方的要求撤出派往波罗的海控制局势的空降兵部队。由波罗的海三国开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整个苏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陈先义先生这篇文章,还提到一个让人非常感慨的事情。


“在圣彼得堡,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布尔什维克对我们说,苏联的解体,如果说都因为戈尔巴乔夫,并不完全对,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共产党的大党,我们当时值得总结的问题很多。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面对西方在思想领域的进攻,我们不仅无以应对,更主要的是,我们的领导层,完全站在了西方的一面。西方说我们因为经济没搞好,说我们因为大搞军备,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长期以来脱离了人民,我们忘记了列宁建党时对人民的承诺。我们严重脱离了人民。”


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苏联也是我们的反面教材,在吸取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坚定的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


用一段电影台词结尾吧。



“达瓦里希,你知道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在哪吗?我在地图上找不到它。”“没有了,再也没有了!我们失败了。白匪和资本家再一次骑到了我们的头上。如果你要追随那颗红星,去东方吧。穿越第聂伯河;翻过乌拉尔山脉、西伯利亚平原的尽头,那里燃烧着熊熊烈火。”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创好文,敬请关注“斐君观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逐梦演艺圈:戈尔巴乔夫的“幸福”晚年关于戈尔巴乔夫的三大误解华府消息|戈尔巴乔夫逝世广场舞和高尔夫: (二)高尔夫戈尔巴乔夫逝世:被遗忘的最后三十年网球场上的奇遇苏联危楼最后的推墙手,戈尔巴乔夫死了戈尔巴乔夫去世后,普京很不寻常的两个举动!刚刚!苏联末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去世!亲手葬送“超级大国”,晚年拍快餐广告挣钱,一生被“敌人”赞美...再见,戈尔巴乔夫安倍、戈尔巴乔夫、英女王接连去世,中国舆论不同调戈尔巴乔夫逝世,一个时代的最终落幕没想到还有穷到这种境地的人发人深省的“鲨鱼效应”:真正厉害的人,都具有“长板思维”加拿大38岁华人男子不明不白死于警察枪下,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只为求一个事实真相...写在戈尔巴乔夫死后:高科技产业是如何影响苏联国运的?张维为评价戈尔巴乔夫邓小平VS戈尔巴乔夫,三大不同决定中国命运长期肾透析,91岁的戈尔巴乔夫因何种病去世?发人深省的“金蝉定律”:​你以为的开挂人生,背后都是苦熬周小平:再见,戈尔巴乔盛和夫~BBC的最后专访和为必胜客拍的广告,完整展示戈尔巴乔夫本色戈尔巴乔夫是个好演员说三道四(113)大学校长脱稿演讲居然成了新闻戈尔巴乔夫,用搞垮祖国苏联赢得了西方称颂戈尔巴乔夫之后的俄罗斯戈尔巴乔夫,一九九一~二〇二二​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可惜文学家们还没有想去找他们不止戈尔巴乔夫,大多数人直到死也都无法获得价值共识戈尔巴乔夫与我 29年前精读丨戈尔巴乔夫:他如何影响了今天的普京和我们说说戈尔巴乔夫与苏联的灭亡前苏联末代领导戈尔巴乔夫逝世!回顾里根总统给他讲的段子戈尔巴乔夫走的正当其时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