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东南亚研究】提振资金动能 创造发展增量——评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施政报告》

【东南亚研究】提振资金动能 创造发展增量——评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施政报告》

公众号新闻

2023年10月24日,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期内第二份《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以下简称《2023年施政报告》)。本次报告以“拼经济谋发展 惠民生添幸福”为主题,政策重点进一步由疫情期间的“短期纾困”过渡至中长期发展布局。


报告围绕“增强发展动能、排解民生忧难、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报告在提升股市流动性、优化购房税收等焦点议题上重点回应了市场关切。我们对本次报告的政策脉络及亮点进行梳理分析。


2023年10月24日,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期内第二份《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以下简称《2023年施政报告》)。本次报告的施政重点进一步聚焦夯实复苏基础、提升香港竞争力、发掘新兴产业增长点以及全面改善民生,并在提升股市流动性、优化购房税收等焦点议题上回应了市场关切。我们对本次报告的政策脉络及亮点进行梳理分析。


一、夯实复苏基础,全面提升民生福祉


《2023年施政报告》以“拼经济谋发展 惠民生添幸福”为主题,对比2022年的“为市民谋幸福 为香港谋发展”更加强调经济增长与发展、政策重点进一步由疫情期间的短期纾困过渡至中长期发展布局。


2023年以来,香港实现内外通关、社会全面复常,上半年香港GDP同比增长2.2%、扭转2022年的负增长,服务输出和消费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而在外部需求承压、金融环境收紧背景下,香港进出口持续下跌、资本市场宽幅波动、利率攀升抑制楼价及地产成交情绪,经济复苏力度仍待加强。


本次报告提出振兴旅游业、支持本地消费、巩固经济复苏的核心动能,并继续从融资、转型支援等角度帮助中小企业疫后复常;相关措施中,调降购房印花税税率成为本次施政报告亮点、抢人抢企政策力度较此前也有加强。同时,政策进一步聚焦可持续发展及改善民生,在打造宜居环境特别是“解决劏房(房中房)问题”、鼓励生育(提供2万港元的新生儿家庭补贴)、养老及青年教育方面提出多项亮点措施。



1.1 合理调控楼市需求端,十年来首次“减辣”


为抑制“炒楼”行为及楼价过快上涨,香港特区政府自2010年11月起先后推出三重楼市税项“辣招”,但受房屋供不应求影响,住宅楼价指数仍在此后十余年间上升约1.4倍。近两年,在疫情反复及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楼价指数于2022年下跌15.6%、创24年来最大跌幅;2023年初楼价受通关复常带动出现阶段性反弹,但高利率仍抑制地产成交情绪,截至9月住宅楼价已抹去年内升幅、年内下跌0.78%


需求端,《2023年施政报告》十余年来首次调降住宅购房印花税,主要包括对合资格外来人才[1]置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本地非首套房买家印花税、外地买家印花税税率由15%减至7.5%,以及额外印花税的限售期由3年缩短至2年。相关措施力度符合市场预期,有望释放潜在购房需求、在外围高利率维持阶段支撑地产成交,同时实质有效降低外来人才在港置业门槛,中长期提升香港对人才的吸引力。


供给端,根据《长远房屋策略》,特区政府预计未来十年私营房屋需求为13.2万个单位,政府未来五年将预留可兴建约8万个私营房屋单位的土地。在稳定私营房屋供应的同时,配合公营房屋最新政策,进一步搭建公私营房屋轨道衔接的置业阶梯,便利居民由申请公营房屋开始、逐步过渡至购入私人住房。



1.2 加大力度“汇企引才”


《2023年施政报告》总结过去一年招商引资引才措施成果:截至2023年9月底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16万宗申请,其中超过10万宗已经获批、约6万人已抵港;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已接触超过200间重点企业、其中30间正计划落户香港或在港扩充业务,涉及约300亿港元新投资额,预计提供约1万个就业机会。


本次报告吸引人才及企业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抢人才方面,一是扩容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合资格大学名单增加8间顶尖内地和海外院校至184间。二是推出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在港投资股票、基金、债券等资产(房地产除外)3000万港元或以上的合资格投资者可申请来港。三是针对技术行业人才缺口提出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以及境外人才签证放宽计划放开越南、老挝、尼泊尔等东盟、“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人才来港政策。引企业方面,本次报告政策提出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在港开展业务的海外公司和以亚太区为业务核心的企业,新政策主要包括吸引海内外公司到港设立总部/分部、引入公司迁册机制、提出香港注册公司的在港外国人员可通过“一签多行”到内地洽淡业务等。同时明确政策考核指标,提出在2024年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接触不少于300间重点企业,在2023-2025年间吸引至少共1130间企业在港开设或扩展业务、带来至少770亿港元直接投资金额和创造至少15250个就业机会等,有望推动引进措施高效落地。


二、提振资金动能、巩固金融中心优势


2.1 提升股市流动性和吸引力


在外围市场持续加息、内地和香港经济复苏节奏不及预期背景下,港股自今年2月起波动下行、年内仍跌15%,主板日均成交额由1月的近1400亿港元跌至9月的900亿港元、创2020年以来新低。大市气氛不佳同样抑制新股发行意愿,前三季度港股IPO融资规模同比下跌约69%。


《2023年施政报告》强调,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对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举足轻重。特区政府于8月29日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全面审视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因素,并在上一份施政报告措施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多项增强股市竞争力的新举措。其中,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0.13%下调至0.1%、研究缩窄股票交易最小买卖价差等措施有望进一步减少股市交易摩擦成本;而在前期政策执行落地基础上,提出继续检视并优化主板上市规则、推进GEM板块(创业板)改革、吸引中东优质企业来港上市等政策方向,亦有望在中长期为港股市场吸引增量资金、巩固香港股票市场竞争力。



2.1.1 下调股票交易印花税影响几何?


港股历史上共经历四次交易印花税调整。1998-2001年间集中向下调整3次,税率由0.15%逐步降至0.1%、随后维持近20年;香港特区政府《2021-22年度财政预算案》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买卖双方各付0.1%上调至0.13%,于2021年8月1日起正式实行。


根据以往经验,调降印花税对市场的直接提振作用较为有限、中长期有利于成交抬升。从股指表现看,恒生指数曾在1998年相关政策公布、及2000年政策生效后的1-2个交易日内出现上涨、随后较快回落;而受到大市整体气氛带动,2021年特区政府上调交易印花税后,恒指仍录得短期上涨。从成交水平看,虽然1999至2001年期间股票印花税三度下调,但主板日均成交额仍由1997年的154亿港元下降至2002年的64亿港元。可见市场整体反弹仍由中长期基本面改善、资金面相对宽松等因素带动。



结合近两年情况来看,2021年特区政府首次上调股票印花税率,一方面由于香港经济仍受疫情困扰、政府财政压力提升,需增加收入以纾解民困;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外围市场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概股回流港股上市增加,港股资金面维持活跃。2020年港股日均成交额较2019年大幅增长50%至近1300亿港元、2021年进一步增长至1600亿港元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调升交易印花税对当时交投情绪的实质影响并不明显。


2022年以来,随着本地经济企稳、特区政府财政赤字压力有所减小;但外围货币政策转向收紧,资本市场气氛转差,股市参与者收入下降、对交易成本敏感度上升;香港证监会数据显示,联交所参与者净利润由2021年的274亿港元下跌80%至2022年的56亿港元,期间停业券商数目增加、持牌代表人数亦呈下降趋势。当前时点调降印花税,有望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振港股企稳复苏阶段交投情绪。今年前三季度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金额约为1100亿港元,以此粗略推算,印花税税率降低0.03%预计将每日相应减少3300万港元交易成本。短期内,年内较为活跃的港股通南向投资者料将相对受惠;中长期看,印花税税率降低有望吸引更多对交易成本相对敏感的短线买家、长短仓策略基金以及高频交易者等。


同时,对比其他主要市场,港股当前印花税成本仍然偏高、市场对于进一步下调税率仍有期待,专责小组预计将推出更多降低微观交易成本的举措、不排除未来进一步下调相关税率和费用。财政层面,特区政府此前根据2022-23年股票印花税实际收入估算,本次调降交印花税税率至0.1%将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123亿港元,相当于2022-23财政年度府收入的2%,对财政收入影响预计相对较小。



2.1.2 GEM改革有望重塑优质小型股市场生态


《2023年施政报告》发布前,港交所于9月26日就GEM上市改革启动公开咨询,提出的建议包括实施新的“简化转板机制”、让合资格的GEM发行人更方便地转往主板上市,为高增长的企业增设新的资格测试,以及取消季度汇报规定等,新规则料于2024年第一季度开始实施。


过去,GEM市场部分参与者利用转板机制进行监管套利,一度导致“壳股”泛滥;为提升市场质量,港交所于2018年取消了GEM“简化转板机制”,有效抑制了“造壳”、唱高散货活动,但此后GEM板块上市及成交不断萎缩。自2021年1月以来,GEM板块仍未有新股上市。同时,尽管小型股板块股票数量和市值过去多年持续增长,但所占的成交份额却整体缩减,港股二级市场流动性逐步向大型股票集中。改革后的GEM机制料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同时有望带动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小型股上市保荐、承销业务,对申请上市公司质量进行把关,推动对小型股研究的需求、从而提高相关板块流动性和估值水平。



2.2 巩固和发挥金融服务优势


特区政府在上一份施政报告中首提“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竞争力”,《2023年施政报告》继续强调“巩固和发挥金融服务优势”,进一步联系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打造更创新多元的金融市场,扩大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2.2.1 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


截至今年8月,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额超过9600亿元、年内累计增长15%,香港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全球75%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在香港进行。《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要强化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丰富离岸人民币投资品种,包括全力推动将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推动在港发行国债期货;同时,研究支持内地人民币债券在香港成为合资格担保品,便利国际投资者在香港进行人民币相关流动性管理、增强香港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的角色。


2023年特区政府完成立法、豁免“港币-人民币双柜台”证券市场庄家特定交易的印花税,并于6月正式推出“双柜台模式”,完成上一份施政报告的指定目标。截至9月底,已有24只股票开通双币柜台交易,包括腾讯、美团、比亚迪、中银香港等大型股票。未来人民币柜台进一步纳入港股通,料有助于内地投资者对冲港币计价与人民币结算的汇兑风险、提升股市南向交易的便利性。另外,据“债券通”数据,当前北向“债券通”投资超过40%交易集中在五年或以上期限的债券,相对缺乏有效途径对冲相关利率风险,市场当前对国债期货有较大需求。后续,离岸国债期货的进一步推出预计将为北向“债券通”提供重要配套,吸引更多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内地债券市场。



2.2.2 深化大湾区金融合作


《2023年施政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化大湾区金融合作。一是继续推动互联互通扩容增量,包括进一步优化债券通,以及增加沪深港通的产品类别和交易机制。二是继续善用前海合作区金融改革创新措施、支持金融机构跨境展业,扩大香港金融机构在前海的业务范围,特别是推动香港有限合伙基金获得前海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QFLP)资格、参与内地私募股权投资三是促进保险市场互联互通,推进在南沙、前海等地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大湾区居民提供支持。另外,香港与深圳将于2024年上半年共同设立深港金融合作委员会,旨在强化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合作以及金融人才交流等,料为深港金融合作增强机制保障。


近一年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多项进展:继2022年7月沪深港通纳入ETF后,港股通在2023年3月进一步纳入在香港上市的外国公司,并在4月优化交易日历、增加交易天数。2023年5月,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北向“互换通”)上线,方便境外投资者进入流动性较充裕的在岸利率互换市场、更有效地管理短债利率风险。2023年8月,内地与香港就大宗交易纳入互联互通机制达成共识,通过沪深股通进行的大宗交易以及通过港股通进行的非自动对盘交易将同步开通。后续有望为丰富互联互通产品范围、为两地资本市场引入增量资金。


三、创造转型增量,发挥香港桥梁作用


3.1 对接国家战略,强化“八大中心”建设


从产业转型角度看,《2023年施政报告》在上一份报告政策落地基础上,继续围绕香港“八大中心”建设,提出发掘本地经济多元转型动能的一系列措施。相比以往,本次报告政策进一步强调要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独特优势,“保持高度国际化”,强化大湾区融合及区域合作,并将开拓东盟、中东等市场放在突出位置。


本地层面,一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依托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继续推动2022年12月发布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措施落地。二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力,加强相关行业活动的统筹规划及拨款。三是推动新能源交通产业发展,包括推动使用电动私家车及相关税务宽减安排,以及制定《香港氢能发展战略》等。


大湾区层面,一方面强调两地合作,施政报告提出香港正积极寻求丰富CEPA内容,针对香港特优势领域(如金融服务),争取内地对香港在大湾区以至全境进一步开放,使港商拓展至全国内销市场。另一方面提出促进“数字跨境流动”,研究数字基建、数据跨境流动、企业数码转型及人力资源配套,将于2024年初提出建议。此前,内地与香港于2023年6月签订合作备忘录,促进内地数据在大湾区内跨境安全流动,且香港正与广东省商讨简化内地个人数据流动到香港的合规安排,有望支持大湾区居民个人金融服务、医疗服务互联互通。


区域层面,重点包括与内地企业联动开拓商机、设立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商贸办事处、在新兴国家加强贸易推广;同时,香港将争取早日加入RCEP将与土耳其签订投资协定,并正与秘鲁进行自贸协定谈判,以及分别与巴林、孟加拉国和沙特进行投资协定谈判,进一步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


3.2 增强投资统筹,关注金融业务机遇


从金融业务角度看,《2023年施政报告》进一步统筹本地大型项目融资及大湾区产业投资,推动发展“总部经济”、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有望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为金融机构、特别是在港中资银行带来增量业务机遇。


本地层面,《2023年施政报告》宣布将成立由财政司司长带领的“大型发展项目融资委员会”,并下设“大型发展项目融资办公室”,以推动北部都会区、交椅洲人工岛等大型项目建设,同时会评估引入私人资本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完善北部都会区相关产业建设的投资机制。大湾区层面,报告指出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正研究运用其管理的“大湾区投资基金”,与广东省政府和其他机构合作,共同设立基金,以投资于大湾区项目,有望进一步推动湾区战略转型产业发展,长远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和经济活力。


注: 

[1]包括通过指定输入人才计划来港的人士,相关计划包括“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及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2]香港政府投资公司由特区政府《2022年施政报告》提出设立、于2022年10月11日正式成立、管理规模在40亿美元左右,由政府主导投资策略产业,吸引和助力更多企业在港发展。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1884年以来的最强暴雨!香港特区政府:提前45分钟收到深圳排洪通知 水浸是极端降雨导致第十一章第四节 国家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2023香港施政报告发布:人才争夺战再升级!《2023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调查问卷李家超施政报告短长策:香港力促经济重现正增长盗窃案急剧上升!华盛顿特区政府免费发这一“神器”防盗车2023香港施政报告发布!高才通继续放宽门槛,投资移民重启【东南亚研究】离岸人民币资金面均衡宽松——香港金融市场周报(20231009-1013)造谣香港引入内地城管?特区政府亲自辟谣打脸!【东南亚研究】印尼在国际价值链的位置及潜力方向分析一百零八 游石湖解码东南亚时尚和奢侈品版图!「华丽智库」独家发布长达75页的“东南亚报告”(2023更新版)赵军宁会见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一行香港“黑色暴雨”已致117人受伤,2死1失踪!特区政府:水浸与深圳排洪无关《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就业市场大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行业将迎来大增长?【东南亚研究 】“跨境理财通2.0”方案出台——香港金融市场周报(20231127-1201)陀螺研究院发布《2023年全球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报告》戴德梁行《2023年全球主要商业街租金报告》:亚太增幅领跑全球,纽约第五大道蝉联榜首共创可持续未来!南方基金发布《2023年资产所有者ESG调查报告》【东南亚研究】印尼宏观经济概览【聚焦】提升贸易商发展能级,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守稳城市安全底线……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这些重要事项香港特区政府:“深圳即将排洪”纯属谣言香港特区政府:“极端情况”还在维持丨已致2人死亡一百零七 系主任广电总局发布《2023中国剧集发展报告》【东南亚研究】离岸人民币债券类型进一步丰富——香港金融市场月报2023年第四期其實家庭PM2.5及輻射超標或更可怕星巴克下午的咖啡【东南亚研究】离岸人民币活跃度上升——香港金融市场月报2023年第三期【东南亚研究】理财通有望扩容——香港金融市场周报(20231003-1006)从近两千亿市值到1%流通股,东南亚电动车VinFast为何走下神坛 |【经纬低调研究】《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大厂最爱世界名校+商科?【东南亚研究】香港本地银行调整港元短期定存利率——香港金融市场周报(20231023-1027)报告推荐 | 黑蚁资本x社科院《2022中国消费企业社会价值研究报告》重磅!《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出炉!想回国的留学生超过八成!最想去的是国企和央企?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