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爆冷佳作,真就无可争议?电视剧2022-09-02 00:09获奖的电影,是不是真的就没问题?比如在刚结束的北影节上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三项大奖的《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下文简称“盲人”),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典型例证。它说的是一个双目失明、下身瘫痪的残障人士,跟女朋友从网恋到奔现的故事。该片目前在豆瓣评分是7.9,加之片中出现的大量“电影梗”,使得它在征服了天坛奖的诸位评委外,也成为不少影迷的心头好。尽管有北影节和天坛奖加持,但还是想说一下:它的成色,并没有理想中那么好。千里奔现的冒险POST WAVE FILM 《盲人》一片最开始的创作目的,乃是导演泰穆·尼基为了给身患多发性硬化症的朋友留下影像纪念,遂而拿起了导筒。因此,本片更像是一部家庭录像带式的“私电影”。男主角亚科原本热衷于跑步,但多发性硬化症不仅让他失去了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同时也失去了视力。这对于爱好电影和运动的亚科而言,无疑是场毁灭性打击。于是,亚科每天都过着几乎一样的生活。被语音闹钟叫醒之后,艰难地挪到轮椅上,一边听着新闻趣事,一边刷牙用餐,除了抚摸收藏的几袋电影录像带,他只能从手机音频节目中讨些乐子。就这样,亚科还得忍受邻居时不时的闲话非议,对自己的失明和瘫痪做出过分的猜测和臆想。 这也是为何亚科自嘲为“土拨鼠”的缘由了——如同比尔·默瑞在1993年出演的那部奇幻片《土拨鼠之日》,亚科的生活乏味枯燥,每日重复。唯有和网恋女友希尔帕的语音闲谈,才能浇灌他久已干涸的内心。用经典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带入自身,或是偶尔放起音乐,想象着两人面对面悠然起舞,这或许是亚科能体味到生之欢乐的些许片刻。不幸的是,希尔帕同样身患顽疾,行动不便,甚至在一次血检之后发现,她必须得接受化疗才能有一线生机。这让原本就惆怅满怀的希尔帕深深绝望。为了鼓舞女友的求生欲,亚科竟然开启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他将要独自一人,前往一千公里外的女友面前。在此期间,亚科需要乘坐两次出租车和一趟火车,只需要五个陌生人伸出援手帮助他上下车,他便可以轻松搞定。但这对于一位半身瘫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并不容易。果不其然,就在亚科兴奋地踏上爱恋之旅时,遭到了两次抢劫。一次是在上火车之前,但所丢失的物件并不重要,亚科也没有放在心上;可在下火车之后的第二次,他不仅丢失了手机,更是被抢劫犯劫持到一间废弃工厂,差点遭遇不测。幸而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智慧,亚科才最终来到女友面前。可以说,《盲人》一片试图在残障人士题材、冒险悬疑类型以及影迷情怀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我们在会心一笑与为之动容的情绪转换中,感受到一份边缘爱情的来之不易。特写浅焦的魅力POST WAVE FILM 相信很多影迷在看完本片之后,最大的印象便是它的摄影手法。除了极为少数的几场梦境中的跑步桥段,以及幻想场面外,《盲人》几乎全程采用特写镜头,并用浅焦手法进行塑造。所以你会看到,片中画面几乎都是亚科一人的面部特写,而在他脸部以外的所有场景都被模糊掉。为了紧紧跟随亚科的脸部,本片同时保持着较低的机位,当亚科从床上起来时,镜头便随之摇上;而当他重重倒地时,镜头也顷刻坠落。也正是在这一手法下,我们才会全程凝视着亚科的面部表情。 他因腿部抽筋而表现的疼痛难忍,因想象之中的舞蹈而闭眼陶醉,因闯入户外而兴奋不已,因惨遭抢劫和威胁而恐惧震颤,都经由这一张简单的面孔,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当然,导演之所以执拗地采用这一摄影手法,并非全然对于男主角的演技充满信任,更多乃是一种伦理层面的考量。他想让观众在欣赏这部影片时,不只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第三人视角,而是第二人,甚至是第一人的视角来感受亚科这类群体的不幸。 因为,只有逼仄的视觉空间,模糊的场景环境,才会让我们在一部电影里稍微和“他们”共情。这绝非完全相同的感受,但在这样近乎折磨的沉浸式体验下,我们还是会有所触动,有所反思。于是,你方能知道盲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的世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它先天地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和不适感。但当我们顺着亚科的或艰难、或踟躇、或自由、或恐惧,当然还有或希望的情绪,一路体味下去,总能得到那么一丝真切的苦涩和甜味儿。《金属之声》(2019)这一点,其实对于题材和影像的呼应有所坚持的创作者,都会找到各自的门径。《金属之声》中,利用声音氛围的纤毫巧变,来展现逐渐失去听觉的过程;《猜火车》里,将大量奇幻怪诞的场景,安插在嗑药者嗨乐后的幻象中,这些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盲人》的前辈。但相似的手法,并不意味着创作者就能偷懒,至少在《盲人》一片上,我们不曾看到。 《推拿》(2014)在谈及本片时,提到最多的是娄烨的《推拿》,这同样是一部盲人题材影片,也运用了不少特写浅焦的摄影技法,但意味却大有不同。娄烨在这部电影中想要表达的是盲人群体们的情欲,那种时常处于变动,如同水中泡影般的不安感,借由摄影师曾剑的手持摇晃得以熨帖表达。《推拿》(2014)在此,特写浅焦的效果,更多寓意的是一种无形的牢笼,它载着一帮盲人推拿师在情欲的炉子上炙烤。镜头内的他们相互拥抱,镜头外的我们却坐卧不安。而《盲人》则不同,它的特写浅焦式摄影,是一段忽然降临的厄运,逼着我们用另一种视角重新窥探世界。这里面有眼睛被糊住的原始恐惧,也有无法动弹时的亲吻死亡。技巧不是唯一标准POST WAVE FILM 但于我而言,《盲人》依然有太多的不足,它在剧情层面的干瘪,以及人物内心的平乏,使得影片更多停留在情绪渲染和猎奇题材的级别上。其实,除了影片开头部分稍微采用了一些细节铺垫,对亚科的性格和处境进行刻画外,全片只剩下一条线索——亚科独自一人冒险奔现。 喊着自由的口号坐上出租车,在火车站遭遇抢劫,被两名劫匪在废弃工厂殴打威胁,以及最后逃出生天见到女友。这一系列的情节串烧,让它更像是一则舞台小品,而不是对精妙叙事和厚重人物有更多追求的电影。具体来说,这种剧情层面的干瘪,一方面自然是由特写浅焦摄影所带来的限制,几乎看不见其他角色和场景的设定,确实让影片无法提供更多的影像素材。《索尔之子》(2015)但即使如此,同样是采用特写浅焦策略的《索尔之子》,明显要讲究细致得多。男主角索尔从一开始的“烧尸”工作,到后来的寻找拉比,再到和犹太人内部的矛盾,以及对集中营各处的观察,都建立在剧情夯实、细节动人的基础上。《索尔之子》(2015)而《盲人》则更多将篇幅聚焦于亚科的情绪展现上,那种瘫倒在地的延迟苦痛,以及无可奈何的乏味等待,如同一种行为艺术般大量出现。这也是其剧情干瘪的第二原因。不仅如此,《盲人》在剧情层面的单薄乏味下,也连带着让人物的内心变得平乏而毫无波澜。这才是它最大的问题。不管是同题材的《推拿》,还是同技法的《索尔之子》,这两部优秀的影片都在各自主角的心理变化上下足了功夫。 《推拿》(2014)《推拿》的核心角色是黄轩饰演的小马,他从一出场对于生命的憎恶和仇视,到进入沙宗琪推拿馆后,见到小孔时的欲火焚身,再到从小蛮的身上得到爱的抚慰,最终将性归性,爱归爱,借由视力的神奇改善,最终在生命欲和爱欲上得到了双重和解。《索尔之子》同样如此,索尔本没有儿子,这是借由外人在后来直接道破。但在那所有犹太人都麻木绝望的环境下,索尔想要借由一具男孩的尸体找到生命的价值。所以影片最后,当他在死前看到一名生气勃勃的男孩后,他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是一种对生和死的超脱参悟,也是在那个环境下的人,所能做到的最具人性的冒险。 《索尔之子》(2015)反观《盲人》一片中的亚科,他固然令我们全程揪心,体味苦楚,但他在全片中的内心挣扎是几乎不存在的,所有的戏剧冲突都被一种天然的悲天悯人所冲淡。譬如他决定冒着死亡的危险去看望女友,又比如他靠着真情流露,打动两位劫匪而脱身,这些情节转折得显得过于顺拐,情绪转变都流露得过于轻巧,于是更深一层的情理推敲便无从谈起。 我们并不是讨厌这部影片。恰恰相反,我们乐于看到如《盲人》这类描摹边缘群体的文艺片,它至少在无聊商业片泛滥的当下,让我们还能抓到一些现实苦痛的把手,知道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殊为可惜地是,这部影片的叙事过于简单省事,导致所探索的情感边界只能捉襟见肘。所以,我们不该只能看到《盲人》一片里摄影技术的新颖,毕竟,技术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标准。作者丨郭源潮电影,从不比生活更高瞻编辑 | 石页 排版 | 石页推 荐 阅 读《二十不惑2》好评这么多,为什么豆瓣不敢开分? 详 细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公 众 号影 视 课 程 大 礼 包 免 ! 费 ! 领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