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海东
11月4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召开会议,将11月18日定为朝鲜导弹工业节。朝媒报道称,常任委员会会议认为,世界级核强国朝鲜在2022年11月18日完成了朝鲜式国防发展神圣历程中的“大事变”,拥有了“最强洲际弹道导弹”,体现了全体朝鲜人民的意志,向世界展示了朝鲜的威仪,所以把这一天定为导弹工业节。
朝鲜多次试射过标志性导弹,颇有几个被其称为“事变”、“大事变”的日子。个人认为,选择11·18作为导弹工业节,含义丰富。下面简单来看一下。2022年,朝鲜曾两次公开试射“火星炮-17”洲际弹道导弹。第一次是3月24日,朝鲜为此制作的新闻纪录片很有几分好莱坞大片的意思,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第二次是11月18日,虽无大片,但有女儿、有激动,当时金正恩女儿金主爱首次公开亮相、爷儿俩手拉手看导弹的样子,以及金与正抱着国防科学院院长张昌河的胳膊失态大哭的样子,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曾对此做出这样的评价——3·24试射形式大于意义,只是“试射”,而11·18试射应该才是“火星炮-17”的真正成功。后来朝鲜内部称11·18试射为“11月大事变”,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将11·18定为导弹工业节,除了再次说明“火星炮-17”的第二次试射才真正符合“成功”定义之外,大致还有这样几层意思——1、目前,“火星炮-17”洲际弹道导弹(液体)是朝鲜全系列导弹中的顶峰,仍然是朝鲜所拥有的“绝对实力”、“世界最强兵器”。这大致意味着两点,一是射程足以覆盖美国本土,二是可以携带更大当量核弹头;而后者,则意味着国防发展五年计划五大核心任务之一的“更远射程洲际导弹、更大当量核弹头”任务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而承载这一任务的正是“火星炮-17”。后来“火星炮-18”(固体)在朝鲜全系列导弹中的地位显然不如“火星炮-17”;或者说,“火星炮-18”由于其机动性、隐蔽性,可能主要用于“第二次打击”或“核反击”,可能并非使用首选。2、“火星炮-17”是朝鲜核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将11·18定为导弹工业节,是此前核导计划发展的一个总结,这意义不言自明,因为这个顶峰已经竖立在那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可能也意味着朝鲜核导计划下一阶段的开始。在拥有了全系列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之后,朝鲜国防发展计划已经出现转向,即:即将在年底八届九中全会出台的海军大发展计划,甚至可能包括空军发展计划;新型导弹的研发可能按下暂停键,转向以卫星运载火箭为主要方向。从去年以来朝鲜核导计划的发展情况看,核导计划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可能更多倾向于核弹头特别是战术核弹头及各型导弹的量产化,新型导弹的研发可能往后放。
3、张昌河大将担任导弹总局局长的意图变得更加清晰。国防科学院院长张昌河升任导弹总局局长,是由金正恩访俄时张昌河所佩戴胸牌证实的。老实讲,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但现在这种意外已经不存在了。导弹总局作为国务委员会目前排名首位的直属机构,集战略及战术核导弹的研发、生产、使用于一身,除了是军工复合体之外,还是战略部队。张昌河身为导弹技术专家,研发、生产没问题,但没有军事指挥经验;当然,按照核武力政策法令的规定,导弹总局的指挥权在金正恩,不在总局长,张昌河有没有指挥经验不重要。众所周知,虽然朝鲜自去年以来一直将“使用核武力”挂在嘴边,但使用基本上没有可能性。也就是说,导弹总局的“使用”核武力的职能实际是有备无患、引而不发的。在这种前提下,张昌河担任导弹总局局长,则显示了这样一种倾向,即:导弹总局下一步的任务大致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巩固(包括但不限于既有各型号导弹的定型和改进)、充实(既有各型号导弹量产化)、发展(研发新型导弹)。而这一任务,由熟悉导弹研发的张昌河来领衔、来为生产把关,显然是最佳人选。而且张昌河作为“中生代”,进可成为第二个李炳哲,退可继续主掌国防科学院。从这个角度看,导弹工业节的设立,也凸显了“工业”的意义,这大致也是导弹总局未来“巩固、充实、发展”的方向所在。大致如此。接下来要看的是,即将到来的首个导弹工业节朝鲜会以怎样的方式庆祝,是用一枚导弹还是第三次发射军事侦察卫星?滞留在国外的朝鲜人,也只能用一箱箱丹东草莓来遥相表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