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安全挑战来自哪里?社会保持张力会导致结构性漏洞吗?
点击
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中国国家安全的供给应当说总体上是充裕的。中国面临着改开以来最严重的外部风险,但是这种风险主要是地缘政治层面的,国家的应对手段同步扩充,绝无滞后,而且重要的是,在现在的条件下,外部风险向中国国内挑战的转化率总体上并不高。鉴于中国拥有高度的政治、经济和法律主权,掌握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绝对主动性,而且我们的发展本身就能同时提供改变国际地缘政治形势的动力和主动性,中国的国家安全在内部治理层面可以说在结构上就很牢固。对此,我们的社会应当拥有充分信心。
我们要同时重视发展与安全,盖因前面所述的地缘政治剧烈变化,但安全的用力领域应当在国防、外交、核心技术突破、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而无需大量转化到中国社会的内部治理上。尤其要注意的是,各地不应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各种正常多元化现象简单视为与地缘政治变局同等的安全挑战。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各种多元化的利弊,实事求是分析所产生问题的性质,多调动其中积极的因素,通过引导和化解的方式抑制消极因素。
▲10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引起外媒高度关注。美国媒体称,中国已迅速发展成为太空领域的重要存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正日益增长。
我们社会上有一些人把国内多元化的东西与国际地缘政治变局进行夸大的联系,给任何社会都无法避免的一些不满情绪和任何市井都会出现的嘈杂议论打上“外部势力渗透”的标签,渲染出安全形势严峻的气氛。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导,对国家有害无益。
确实有时会出现民意针对具体事情的集中不满,那么实事求是做出调整,问题就能够有效化解。
老胡个人有时碰到从事安全形势分析的朋友,我会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可不要把晴天说成阴天,把有云说成下雨,既吓唬官员又吓唬群众。
▲今年8月,西安举办的一场演唱会中,因为部分粉丝的不理智追星行为,在网上引起了一些针对“安全隐患”的质疑之声。
我们的社会需要真正的自信,有了自信,就不会看什么都像安全隐患,出一点小事,就不至于紧张,依法依规正常处理就可以了。那样的话,各地就不会担心安全上出事“一票否决”了,社会也就自然形成对各种事情的更大承受力,大家对安全的认识和定义就会更成熟,更有韧性。
啥叫安全?从根本上说,不是不出事情叫安全,而是虽然不时出各种事情,但是它们绝对危害不了我们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转,干扰不了我们前进,每一个事情都能够有效在其所处的领域和层面得到化解。安全是社会控制力和承受力的总和,如果我们的目标变成追求绝对安全,社会的承受力就会逐渐萎缩,反而会因为一些不大的事产生冲击感。
如今一些地方的基层社会变得谨慎小心起来,比如一些机构的人员周末、节假日离开所在城市,都要向单位报告,管理层的主要人员这样做也就罢了,但是最基层的干部、甚至普通人员也需要报告,这就是安全管理层层加码导致的。
看看很多公共场所、包括大学的预约制吧,还有很多地方广场设置的一层又一层围栏以及进入限制,这些措施究竟是在防谁呢?我们国家肯定是全世界最和平、社会治安最好的之一,但我们社会上安检的存在感又是全球最强的之一。
▲目前国内很多顶尖大学的校园进出入制度仍采取“预约入校”的管理办法。
各地不应不自觉形成防范不安全隐患、枕戈待旦般随时准备处理“意外事情”的氛围,不能为此不断加码管制。我们的社会应当是张力型的,在发展中实现大的安全,在基层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实现对各种小问题的自行消化。因为无限度追求安全而导致社会变得过于严肃,规则和限制不断增多,这不是大多数人所希望看到的,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形成消磨与损耗。
我们的社会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大前提下多一些动感和活力,多一些个人的自由和集体的创造兴奋与亮点,让大家都能多挣钱,生活有奔头。这样只会反过来增加社会的满意度与和谐,为国家长治久安堆叠、构建出越来越丰厚的基础。
中国的大成就摆在那里,人民的满意度有巨大现实支撑,而且国家的对外博弈能力不断增强。我真是认为,有国家对安全的高度重视,我们的社会内部应当比任何时候都对安全更有信心,各地管理者理应给社会张力和活力开辟更大空间。
热文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