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会说,谈巴以,你光从以色列这个角度去谈,不从阿拉伯人角度去说,是不是有点偏啊。这是个很无奈的问题,在时下的国内书籍中,系统阐述阿拉伯历史,尤其是阿拉伯近代史的书籍不多。即便放眼全球,关于阿拉伯史的好书也不多。 究其原因,在古代阿拉伯历史中相当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涉及宗教敏感问题,是无法开放论述的。而近代历史,阿拉伯人又大多数只接受仇西方、仇现代化的民族本位论述。但这样的论述对第三方来说,是缺乏魅力和客观性可言的,读之无益。不得不说,中东很多国家经济上其实很富裕,他们真正的贫瘠其实是认知上的贫瘠,很多仍在执行君主专制或圆角只注意的国家在对历史乃至整个思想界的态度上基本还停留在中世纪时代。给自己也给他人在思想讨论中设置了太多的不可冒犯的教条与禁区,像施罗默·桑德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出现,甚至很多中东国家的史学还停留在“前兰克时代”,这也造成了这个民族当今世界主流思想舆论的讨论中基本是失语,并屡屡处于劣势的原因。一个对自身的异见思想不能宽容的民族,注定很难获得他人的宽容。相较而言,我手头这本《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算是了解阿拉伯近代史难得的遗珠——虽然该书的作者也并非阿拉伯人。这本书从1516年阿拉伯被土耳其苏丹“冷酷者”赛利姆一世征服开始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中东格局,为想了解阿拉伯民族近代史的读者梳理了一个基本框架。阅读该书,你会感觉阿拉伯这个民族遭遇的近代化困境与我们竟然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在16-17世纪被新兴的游牧民族所征服,又同样在西方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完成了民族的觉醒,但这种觉醒也同样是不完全的,随之产生了极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现代去慢慢克服。所以阿拉伯人的这段历史,很值得我们拿来作为镜鉴。我写《苏伊士运河之堵,真的是个意外吗?》和《一个“卖国贼”的非正常死亡》这两篇文章,对纳赛尔和萨达特两人的人生分别作了素描,就是从该书中获得了灵感。所以,特此推荐。 另外还有一本中信出版社的《邻居与敌人》,是站在中立立场上专门聚焦阿以-巴以冲突的起承转合,我这几天还在读,感觉写的非常精彩,还没有能力写书评,就先推荐一下。总的来说,这本书系统的还原了巴以之间的恩怨——邻居与敌人这个定性我觉得十分准确,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一直是这片土地上的邻居,这其中根本不存在某些中文互联网营销号所宣称的,谁是农夫谁是蛇的问题。关于巴以问题,我读过并认为值得推荐的好的中文书先说这些,仅供大家参考。当把这么多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新作读完,一一放回书柜之后,我脑海中回想的,其实一部电影的桥段。那是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天国王朝》,在影片最后,当萨拉丁的大军围城,主角决定放弃“圣城”耶路撒冷,以换取一城居民的生命时,老雷让奥兰多·布鲁姆说了这样一段台词,我愿全文引用如下:“It has fallen to us to defend Jerusalem and we had made our preparations as well as they can be made.None of us took this city from Muslims.No Muslims, of the great army now coming against us was born when this city was lost.We fight over on offense we did not give against those who were not alive to be offended.What is Jerusalem?Your holy places lie over the Jewish temper that the Romans pulled down.The Muslim places of worship lie over yours.Which is more holy ?The Wall ?The Mosque ?The Sepulcher ?Who has claim?No one has claim!All have claim!”“当年并非我们从穆斯林手中占领这座城,而正杀来的穆斯林大军,当年也还没有出生。当年遭受失城之辱的人,早已作古。上一代的恩怨,如今我们来归还。你们的圣地坐落于遭罗马人撤除的犹太庙上。穆斯林圣地也与你们的在一同。何者更为神圣?哭墙?清真寺?圣墓?谁有宣称权?谁都无权!谁都有权!”这段台词,我觉得可以说给一切还在为那片土地争夺和争论的人听。当枪炮鸣响时,知识是沉默的。但知识自有它自己的力量,因为唯有它通向权利、昌明与繁荣。周末了,大家都歇一歇,闲暇时间,让我们少争论,多读书,用历史的沉思,代替情绪的嘶吼。本文5000字,感谢读完,喜欢请给个三连,并关注这几个号,我尽量持续为您输出有料而真诚的文字,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