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别再习惯性逃避了

别再习惯性逃避了

其他


本文编号 231116
全文共有 44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今天这个话题,让我感慨良多。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喜欢「习惯性逃避」的人。

所以,这或许也可以算是一次自我剖析和思考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一个问题向你袭来时,你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问题好麻烦啊,我现在没心思考虑它,先把它搁置吧。然后,就把它丢入脑海中的角落里,置之不理。

这一搁置,就不知道搁置到什么时候。哪怕偶然它闪过你的脑海,你也会本能地给自己找借口:「现在好像没什么精力去处理,还是等下次吧」……

直到这个问题已经拖无可拖,被再三催促和提醒,你才不得不从犄角旮旯里把它拎出来,匆匆忙忙做出决定。

这就成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们往往是觉得「自己当下的状态不够好」「没心情没精力好好思考它」,才把它搁置和推迟;但结果,我们好好去思考它了吗?并没有。

我们反而是把它搁置到最后一刻,在临近截止期限的压力下,在最不利于我们的情况下,匆忙把它解决掉 —— 但凡在此之前,我们稍微去处理一下它,效果或许都会更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在今天的文章里,跟你一起探讨它背后的心理机制。


如果只是问题也还好,但很多时候,被我们搁置、丢进脑海角落里的,不仅仅有问题,还有许多正向的东西。

比如:你突然想到的一个很棒的点子;产生浓厚兴趣的一个领域;想去上手学习的一门手艺;一直藏在心里、想去做的一件事情……

但是,每每它们涌上心头,你总会给自己找一些理由,要么是「现在不是恰当的时候」,要么是「等我再准备准备、再考虑考虑……」

总之,你试图告诉自己:我是想做这件事的,但现在可能不是时候,可能缺少一个契机,也可能不是我想要的状态,还是等下一次有更好的机会吧。

久而久之,这一处脑海中的角落,就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一个「垃圾筐」。你总是把一切不适宜、不想处理的东西丢进去,把它们堆积在那里。但随着它越来越庞大,它就会成为我们的一块心病。你努力想让自己假装看不见它,但它就在那里,不断提醒着你它的存在。

更别说,随着时间推移,里面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在「发酵」:

被你搁置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自己消失掉,不再需要你去处理(是不是松了一口气?);但也可能变得更严重,或是由于长时间的拖延,导致某些要素恶化、难以弥补,从而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被你搁置的想法、灵感和行动,更是可能由于时间的推移,变得时过境迁。要么变得平庸、不再闪光;要么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和环境,再去行动也无济于事了……

有多少本来可以避免的意外和遗憾,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搁置」之间,被酿成的?

这是拖延吗?拖延是一种表象,它背后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成因和机制,习惯性回避就是其中一种,但可能也是最不应当、最不理性的一种:
为了减少短期内面对它的痛苦,我们不断地拖延一个问题,导致它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导致我们无法按照预期去解决它。

许多人都知道这样无异于买椟还珠,但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重复着这样的行为。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背后,有着三个层次的原因。

第一层,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一层原因,那就是:我们害怕痛苦,因此我们不断地拖延它,企图避免当下的痛苦,减少需要直面它的时间。

最简单的就是学习了。你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但一想到仔细阅读它会很耗费脑力,要做笔记、要整理思路,觉得非常麻烦,还是把它收藏起来吧,等以后有空再好好去读……

但什么时候才是「有空的时候」呢?永远不会到来了。因为你永远都会有新的信息、新的经历,你会不断把新接收到的信息丢进「垃圾筐」里,然后安慰自己:我已经收藏起来了,它已经是我的了,不急在一时……

这就叫做「经验性回避」。你经历过一些不适的事情,从而,当你再度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你会倾向于暂时去回避它来舒缓这种预期的不适。

但它的问题在于:经验性回避可以帮助你减轻预期的痛苦,从而相当于起到了一个「麻醉剂」的作用。这带来了什么后果呢?你会越来越依赖于经验性回避,一遇到稍微麻烦的事情、令人不太愉快的事情,就会倾向于去逃避它。

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害怕痛苦 → 逃避 → 缓解痛苦 → 长期无法锻炼应对痛苦的能力 → 对痛苦更加敏感 → 更加害怕痛苦 → 更依赖逃避……

一言以蔽之:今天不做的事情,明天会更难。

你看似得到了一天的放松和休憩,但这却是以压榨和剥削「未来的自己」为代价实现的。


第二层是什么呢?是这件事情涉及到两难,我们不愿意去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因为那相当于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希望拖下去,最好拖到它自己消失不见,不需要我们做出抉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有人来找你,向你求助,希望你伸出援手。你不太愿意帮忙,因为那会占用你许多时间精力;但你也不太希望拒绝,因为那会让你难受,也让对方感到难受,可能会让你内疚、影响彼此的关系。所以你假装没看见,或者告诉对方需要考虑一段时间,来把这件事搁置下去。

你期望的是什么呢?搁置了一段时间,对方的问题自己解决了,或是找到了别的解决途径,不再需要找你帮忙。

又或者,你面临人生的重要关口,面前有好几个选择,每个选择都有利有弊,都需要你放弃一些东西。但你什么都不愿意放弃,对你而言,每个选择都会造成一些遗憾。

于是你怎么做呢?你一直迟迟未能做出决定,就这样一直拖延下去。直到其中某几个选择错过了、失去了时机,不再成为可选项了。但你反而很高兴,因为你不再需要那么纠结了,可以更没有负担地做出抉择了。你把它归因为「命运」,仿佛是上天帮你去掉了错误答案。

这就叫「决策瘫痪」。你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做出决策、解决问题,于是企图通过逃避,来延后做出决策的时间,企图希望有第三方能帮你解决,或是干脆让问题消解。

但是问题真的被消解了吗?并没有。绝大多数时候,问题都不会自己消失,而是被「关闭」 —— 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它的隐性影响依然还在,但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干预和改变它了,只能尽力去弥补它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才是真正的舍本逐末:我们原本有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在问题尚不严重时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做出最有利于我们的决策。但我们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拱手把这个机会让了出去,还庆幸于自己「失去了这个机会」。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我们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做出良好的决策, 因此只能被外界推着动,被动地接受外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选项。

你甘心做这样的人吗?


那么,第三个层次是什么呢?它或许藏得有一点点深,但它往往也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机制。

一言以蔽之:我们选择逃避,最根源的原因,是为了保持一种幻觉:我能把它做好。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一个可能很棘手的问题,只要我们一直不去做,我们就能够自我安慰「我是能把它做好的,我只是现在还没去做而已」;

同样,如果我们把它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匆忙解决掉,我们也可以自我安慰:「我原本是可以把它做好的,只是因为没时间了」。

但我们原本真的能把它做好吗?不知道。但为了保持这种自我安慰的幻觉,我们愿意不去真正触碰它,甚至愿意冒着让它延宕到截止期限、「引火烧身」的危险。

一样的道理,你有一个想法、点子、计划,但一直没有去行动,最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只要不去真的行动,你就能一直保持一种美好的幻觉:「我是有实力的,只要我去做,就能把它做好。」

而一旦真的采取行动,你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发现自己过度乐观估计了,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优秀……这种美好的幻觉瞬间就会破灭。

为了不让这种幻觉破灭,你的大脑会引导你去搁置它、逃避它,直到它「过期不候」了为止。那么,你的大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并不是我没有能力做好,而是因为错过了时机,没有机会了。真可惜……

这就叫做「自我妨碍」,它是一种极其常见但又极为隐秘的心理陷阱:许多时候,为了避免自己的失败,我们甚至会宁愿直接把事情搞砸。

但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只是一种自我欺骗。你只是活在大脑为你编造的一个美好的幻境里面,从未真正去面对现实。


不难发现,这三个层次,背后的根源都是什么呢?缺乏勇气。

你害怕痛苦,是因为你缺乏直面痛苦的勇气,你担心你稳定的生活被破坏,担心你的时间被占用,担心你需要耗费脑力、精力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你不愿意放弃,是因为你缺乏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勇气。你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不知道自己能否良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你不愿意做出舍弃和牺牲,担心这会损害你将来应对困难的能力。

同样,你沉溺在「我能做好」的幻觉中,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缺乏接受自我的勇气。你不敢去接受那个真实的、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出色的自己,害怕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被破坏,害怕自己的「真实水平」暴露在别人面前,害怕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

但是,生活是不会对我们负责的 —— 只有我们自己能对自己负责。当我们因为缺乏勇气而不断逃避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失去了什么?失去了真正解决问题、得到成长、做出成绩的机会。

而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只是在内心上让自己感觉「更好受了一点」而已。

我们是在为自己的软弱买单,以透支未来的自己为代价,让现在的自己得到片刻的安宁。

但这是没有意义的 —— 未来的自己也始终是我们自己。我们应当让他变得更强大,更稳健,而不是相反。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习惯性逃避」呢?

我想跟你分享三个有效的思维方式。


1. 叙事重构

如前文所说,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逃避,是因为我们害怕痛苦。即使这种痛苦并不是真实的,但只要我们预期会产生痛苦,它就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和阻碍,阻碍我们去直面问题。

所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建构为「痛苦」,而不是别的?

如同我在 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很痛苦,多半是方式错了 中所说:让自己去经历痛苦是无意义的,面对痛苦更好的处理方式,是重构自己对它的叙事,把它重新解读为别的东西,来让自己更好地面对它、处理它。

举个例子:我是一个社恐,非常不喜欢社交,当我不得已要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就这样说服自己:这可以锻炼我的「社交能力」,提升我在这方面的经验值。我可以试着去扮演某种形象,采取某种策略,尝试某种方法,再观察结果,把它变成一种实验。这不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吗?

再比如:我要去做某件很长期又很繁琐的事情,就可以这样说服自己:这件事情虽然很麻烦,但它可以增长我的见闻和阅历,让我知道它是什么流程、是怎么做成的,丰富我的人生体验,以后也许在什么地方能用上呢。

又或者:我不得不去做一件我没有把握的事情,对结果十分忧虑,就这样说服自己:好吧,它很困难,我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挑战,看看我能想出多少办法去攻克它,试一试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反正最坏的结果也不会比「我不去做」差多少,又有什么损失呢?

你可能会觉得,这看上去有点自欺欺人,因为它的困难一点也不会减少 —— 但实际上,我一直在说:这个世界本身什么样,可能是不太重要的;你如何看待它,它在你的心智世界里面呈现出什么样貌,也许才是更重要的。

困难是客观的,而痛苦是主观的 —— 只要你不觉得痛苦,只要你能找到动力,那么克服困难,其实就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 关注成长

很多时候,当我们过度关注当下的得失时,我们会很容易患得患失,会觉得什么东西都很重要,都不愿意舍弃,想尽量找到两全之策 —— 这也就是我们陷入两难的原因。

但是,一旦你把目光从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抽离出来,拔高,去关注三年、五年、十年,关注更长远的未来,你会发现:这些当下自己觉得无法放手的得失,其实也不过是漫长人生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而已。

反过来,自己在这种小小的得失面前,辗转反侧、患得患失,甚至被它吓退,不敢越雷池一步……是一种非常无谓的做法。

什么才是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权衡利弊、分析问题、做出决策,采取了什么行动,增加了什么经验……这些才是更重要的。

生命很长,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丰富和强化自己,让自己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应对种种可能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不妨把每一次抉择,都看作是一次训练自己、让自己保持成长的机会。你去逃避,就相当于放弃了一次成长。

「我又做出了一次决定,让自己变得更有经验了」,这件事,可能比你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更重要。


3. 接纳自我

「我能做好」的幻觉,能够保持我们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但那个形象是真实的自己吗?并不是。

在我们的想象中,那个「优秀」的自己,那个能够在各个节点都选择正确决策,极富行动力,绝不犯错的自己,其实并不存在,只是我们对记忆和经历进行选择性的润色和修饰,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幻象罢了。

所以,不妨试着去接受这种心态:生命中的每一个状态,都是当下最好的状态;每一个「我」,都是所有可能世界里面最好的「我」。

在这个基础上,未来每一刻的我,只要是用心、认真去做,都是「我」所能做到的最好。它未必能得到完全理想的结果,但「我」的生命正是在一步步的行动之中,得到丰富、充实和完善。

想象我们的生命是一条河,我们乘着一艘小船,不断地跟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遭遇、经历。一件事情,跟我们相遇之后,就被河流带向远方,它已经过去了,对我们不再会有任何影响。我们要关注的,是河流把我们带向的前方。

如果汲汲于过去的自我形象和负担,不肯卸下对于「我必须成功」的执着,那你就只是在来回打转而已,根本就没有真的前进。

我就是最好的自己,不需要再通过任何方式证明这件事。


——  闲聊时刻  ——


分享一首很应景的诗,顾城的《避免》: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意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避免》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

也欢迎大家「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送哈。



————

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A股绿色周报|10家上市公司暴露环境风险 2家公司因以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污染物被罚为逃避刑罚6年生4娃,女毒贩怀孕期间仍吸毒!美国爆发今年最大劳资冲突,工会到底好不好?父母心毒害自己最严重的1个习惯,千万要远离!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是习惯性反驳逃避通缉!苹果26岁中国女码农醉驾翻车,致同伴身亡急潜回国,全网搜寻…如何停止习惯性自我攻击?最后一期 学费全返「21天正念营」提升积极思维——本想逃避现实的我,却在这本书里获得直面生活的勇气!习惯性内耗,是一个人最愚蠢的思维方式纽约人从以色列逃避战火返家!中以混血女孩遭哈马斯绑架 父亲悲诉无能为力冷却的不止季节(110)— 征兆10/24 波士顿新闻总汇 | 中东伊朗威胁扩大:美国派遣军事力量 持刀女性逃离Roxbury 麻州州长民意调查中领先竞争对手我的三峡梦张书豪:在缅北,我们每年让上万女性逃离生育危机Autophagy | 扬州大学刘珏等团队合作揭示了病毒使用多样策略以逃避宿主自噬机制和类型I IFN应答以求生存的新模式比努力更重要的,是警惕这3种惯性思维这个习惯招来舌癌!专家提醒:出现以下症状要警惕《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别让“习惯性讨好”,拖垮你的一生习惯性焦虑,会浪费「人格」里的这一特质科技求职丨我想逃避刷题这件事!习惯性自律,有3个层次艺术还能成为逃避庸常的出口吗?|未来艺术丛书新书发布5岁宝宝乳牙全烂光,只因一个坏习惯!这件事家长真的别再拖了好习惯越小培养父母越轻松!专家5心法,陪孩子练出好习惯求爸妈别再这样做了!这5种习惯真的很危险人越来越逃避社交,原因只有一个好文回顾 | 行为学家呼吁,别再用错误的方法养成习惯了[日签] 逃避命运之人,终将直面命运女毒贩靠连续怀孕生子逃避刑罚,终被收监习惯性的沉默,可能是一种操控手段当女人想你的时候,身上这个习惯最为明显19岁女孩突然不能说话、右半身瘫痪!这些习惯是诱因→长周末Get Away,触摸孟菲斯一个人最愚蠢的思维方式:习惯性内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