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长期投资可能是个人投资者的“宿命”
专业投资者可能都知道朝阳永续这家数据服务公司,朝阳永续的创始人廖冰是一位伴随着我国证券行业一同成长的资深从业者,他是我国证券市场最早的“红马甲”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批证券分析师之一,在创办朝阳永续之前,他还创建过我国最早的数据挖掘公司,一直走在市场潮流前列。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是国内第一批证券市场“红马甲”,当时进入这个行业的机缘是什么?
廖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我还在大连理工大学读大学,大学四年学的专业是企业管理,但我对“证券市场”这个词感到莫名的兴奋,我当年的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这个,论文题目是《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毕业之后,我放弃了学校的统一分配,入职大连某证券公司上海证券部,岗位就是交易员,就这样进入了中国股市。
1994年后,我辞职开始自己做投资,一直到现在,在中国股市已经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可能会选择学习金融专业,毕竟这个行业到现在最大的赢家还是金融业,其他行业都在为金融业打工。
《巴伦周刊》中文版:作为一个交易员出身的投资者,您认为交易思维和投资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区别大吗,您现在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廖冰:的确,我是交易员出身,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强的交易员思维和习惯,我认为每一笔投资都像打仗,要事前谋划,事后复盘,年轻时我每天都会写投资日记,直到现在,我仍然坚持每周写投资周志。
我国证券交易所是1990年成立,但从1992年才开始真正兴起,先是发认购证,然后新股上市,市场规模从小到大,市场经济从无到有。从那时起就开始做A股投资的人,很难不经历三个进化和迭代的阶段。
第一阶段:看K线炒股
技术分析被引进到中国内地是在1992年,两个台湾人杨威廉、邱一平,他们著书立说把技术分析引入了中国大陆市场,同时还做DOS软件卖给我们。
那时炒股就是看K线,没有选股,只有择时,看到“三根乌鸦站树梢”,就认为要跌,看到“射天之星”,就要反转,看到“墓碑线”,就要赶紧跑……大家都是这么操作的,但是很快靠看K线图就赚不到钱了。
第二阶段:听消息炒股
看K线赚不到钱了,就开始买那些“题材股”,比如看股票有没有高送转,有没有“庄家”,猜测有没有并购可能……我们希望能够提前获得企业经营基本面的一些变化,并且依靠这些变化来做交易。但是消息里也有真有假,消息对了能赚钱,消息错了可能还会亏钱。
第三阶段:趋势投资
开始从熊市向牛市转换的大趋势里赚钱,那时候的A股牛市往往是全面牛市,牛市一来鸡犬升天,只要能拿得住,最后都能赚钱。
我认为,每个人刚进入市场都难免会有投机心态,但是慢慢心里会开始明白,投机赚的只是小钱,短线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赌博,做短线主要靠把握市场情绪,人工操作非常不稳定,就算是成功的短线策略往往也流行不了多久就会失效,今天的互联网更是如此,任何一种成功策略可能很快就会失效。
我自己也完整地经历过这三个阶段,最开始通过技术分析来做预测涨跌,后来开始买题材股,但我真正赚到大钱,还是在2006年到2007年的那一轮牛市,其实炒短线并没有赚到太多钱,只是没死而已。
我从大趋势里赚到的钱,远远多于从技术分析里赚到的钱,所以做着做着我发现,做趋势才能赚大钱,这让我开始转向更加成熟的投资者心态,牛市会教育大家做长线投资,学会“躺赢”,熊市则反过来,教育大家放弃长线,不断去追逐波动。
我认为,从做短线到做长线,从做波动到做趋势,其实是一个投资者正常的迭代。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成功投资者,都是逐渐从短线进化到了长线,因为没有人能够永远保持高强度和高理性,除了机器。最能够代表短线交易的是期货,百分九十的人都活不过两三年就会爆仓,爆仓实际上就是心态爆了,而做长线依靠的是分享公司的成长。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见证了A股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您觉得现在的A股跟当年相比,除了规模和容量之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什么地方没变?
廖冰:变化很多。过去三十多年,A股市场及其生态从无到有,从初创到繁荣,这个投资生态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财富生态,从主板市场到创业板、科创板,三板,我们的交易系统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可以排在前列。
正是这个变化,让我们的A股上市公司市值变成了中国国家和居民财富的生产、创造和衡量的指标,我们的股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举足轻重,我列举一系列数字如下:上市公司2022年沪深两地上市公司营业收入71万亿元,实现增加值18万亿元,占当年GDP比重15%(GDP计算类似企业的毛利指标),税收占全国28.7%,贡献税收绝对额4.78万亿,同时提供就业岗位2900万人,支付员工薪酬6.24万亿元,人均21.5万元。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波动由交易未来的机构投资者主导,但从趋势和结果的绩效评价角度来看,市值就成了财富多少的衡量标准,A股催生了天量的生态财富。
不变的是,个人投资者,或者说散户,似乎一直是这个生态中受损的一方,一直是这个生态里的输家。
《巴伦周刊》中文版:作为一位跟中国股市几乎同步成长起来的资深市场参与者,您如何看待当下的A股市场?
廖冰:A股市场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为企业融资,2022年A股市场实际募集资金约1.7万亿元(其中IPO 5800亿、增发7200亿元,配股600亿元、印花税2000元、交易佣金2000亿元),不论是IPO数量还是融资额,A股都领跑全球资本市场。
因为有了股市,形成了证券公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35万人,上市券商行业年收入5000亿元,收费对象为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形成约1500亿元净利润。
股市催生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从业人员3.1万人,管理开放式基金27万亿元规模,其中货币基金规模11万亿,投资股票的(股票型2.5万亿,混合型基金4万亿)的规模小于6万亿元,2022年行业年收入1400亿元。
同时也催生了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约14万人,二级市场基金管理规模6万亿元,一级市场14万亿元,行业年收入(估算)2000亿元。券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私募管理公司行业加起来8400亿元的收入,加上上文提到的IPO、增发、印花税1.5万亿元(扣除券商的手续费收入2000亿元),合计2.34万亿元。
而2022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2.13万亿,回购1500亿元,投资者现金流回报仍然为负。所以说,国内的股票市场对于企业家、创业者和上市公司当然非常友好,股市为国家实体经济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这几年A股股市一直非理性下跌,似乎任何利好也无法扭转下跌趋势,我认为从根本上是这种生态所决定的。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在A股市场已经经历了多次牛熊转换,那么您认为这一次市场情绪迎来转折的契机会是什么?
廖冰:我预测不了未来,但我认为,现在市场仍然处于去杠杆阶段,企业和居民还在把资产负债表做实,只要这个去杠杆阶段结束,大家从通缩预期转为通胀预期,市场就会好起来,但是需要多长时间不清楚,但我对未来不悲观。
其实,这次股市的调整也给股民们提供了一个“跨界创业”的机会,也就是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成为一家公司的小股东,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都已经跌到非常便宜,很多公司的股息率比银行利率还高,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比你自己创业开一家公司要好多了?
投资是一件极端考验人性的事情,尤其是近年来的A股市场,更是一个反人性的市场,只有反人性才能赚钱,这就要求你有时候可能要做出一些逆势投资的决定。
今年上半年,居民理财市场出现过两波抢购潮,一波是抢三年期、五年期存款,一波是保险行业抢收益率3.5的保单,抢到的人可能都会感到很庆幸,但是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从经验里知道,凡是抢的东西,往往都不牢靠,最终可能都会让人后悔,就像前年年初抢公募基金的那些投资者一样,后来都后悔了。
那么我们想一想,未来几年发生什么事,会让这些抢到3.5%收益理财产品的人感到后悔呢?理论上,只要未来三年股市收益大幅超过3.5%,那就是更加成功的投资。当然,要实现这一点,你还要做到两件事,一是应对当前的系统性风险,另一件事是千万不要借钱,这样股价跌了你才不会慌。
股市里有两个最害人的东西,一个是最高价,一个是最低价,因为这些价格都是虚拟的,都是一瞬间的错觉——最高价会给人低估的错觉,让人忍不住在下跌过程中抄底,最低价会给人高估的错觉,让人忍不住在上涨过程中卖出,但实际上你该不该买卖这只股,跟它的最高价和最低价是多少一点关系都没有。
《巴伦周刊》中文版:朝阳永续是一家比较看重企业基本面和经营业绩的数据公司,这种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朝阳永续早期会把“市场一致预期数据”作为核心的产品方向?
廖冰:我们的理念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本质上,我是不相信量价分析这些技术分析指标的,但是我们在长期投资的过程中的确观察到,企业的长期股价跟它的基本面最终是会保持一致的。
我最开始的创业目的都是为了自己做投资,为什么我们对数据要求这么高?因为我们自己就是用户,我们要根据这些数据来做投资决策,要求当然高。
全行业都是利益驱动的,但我们相信一定要给客户创造价值,本质上我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我们通过大量数据来帮助你找到好的公司标的,然后收取费用,我们相信这个事情对客户是有价值的,这就是我们的价值。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很早就关注程序化投资和量化投资,那么在这一波人工智能潮流之后,您当初设想的程序化投资是不是更有可能实现,人工智能会对投资会带来彻底改变吗?
廖冰:的确,我对量化投资关注得很早,2023年就成立了中国最早的数据挖掘公司,当时聘请了数位上海大学、同济大学的教授来做量化模型。但是最后这件事为什么没做成?一是软件还是有问题,二是可能当时市场还不够成熟,没有客户。
现在量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但是策略变化太快,对信息的处理也太快了,没有相应的算力和数据,就谈不上人工智能和量化。
比如现在领头的量化基金,幻方基金投在算力上的基础设施成本已经超过了10亿,这几乎是我们当年所不能想象的。当然,幻方自身规模也很大,所以它在赖以生存的投资技术上10亿的基础设施也可以理解,它的交易策略一定是短线交易,否则它的算力投入就没有意义了。
在这种强大的市场参与者面前,普通投资者如果还做短线,必然是弱者,所以散户成为长线投资者几乎是一种宿命,否则你在这样的量化机构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只有被宰割。
投资并不是只有量化这条路,从海外经验来看,其实拉长了时间来看,量化投资者在收益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如果你十年前买了茅台,一直放到现在,那么恐怕没几个量化基金能战胜你。
《巴伦周刊》中文版:非常感谢。
文| 廖冰
编辑 | 彭韧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