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办公室的一位零零后妹子发现了一件奇妙的事。和大家的钱包都有关。昨天,她意外发现:自己在淘宝购物,5年来居然捐了39块钱出去做公益。 然后妹子说,她也是刚刚得知:一直以来,淘宝上都有个叫“公益宝贝”的公益项目。只要是属于“公益宝贝”的商品,消费者每购买一次,收货后,卖家就会有大约2分钱的善款捐出去。KK查了她的爱心足迹,第一笔善款是从16年底开始的,当时她买了一条“秋冬季高腰修身显瘦鱼尾裙”,有2分钱捐给了孤儿保障行动。此后也都类似,绝大部分是2分5分。而相比之下,男人就弱多了,我办公室另外三个男人的善款金额是:小华3块4,烟雨1块2毛9,我是2块4毛7。不过就这几块钱,都险些让我们对自己肃然起敬。几个一年都网购不了几次的老爷们,东西是好像买过,但啥时候还捐了爱心?不记得。
大家可以去查查自己的公益额,有一百元以上的,请受我一拜。
不是说让大家比金额,而是“剁手”时做了公益,这事挺意外。
要知道,天下之事,最难的之一,其实是做公益。它的门槛其实很高。许多朋友不大理解:这有啥难的啊?社会上的爱心很多啊,大家都奉献一点,不就行了?武侠小说里讲,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嘛。但我想告诉大家真相:就是这个世界上,好人虽然更多,但是也很懒!还很宅!想想洪七公、周伯通、风清扬、令狐冲……这些好人是不是要么懒,要么宅?而欧阳锋、全冠清、陈友谅、丁春秋……这些坏人是不是又勤奋又不要脸?比如小姑娘KK,就是一个很善良但又很宅,而且脸皮还很薄的有钱的零零后。 以前她学校门口有乞讨的,她去捐钱,又怕同学笑,匆忙中投了五十元,搞得自己一整天都没饭吃。而且但凡是公益人就知道,“爱心”和“需求”这两样东西往往是碰不上的,比相亲还难。那些零散的、偶发的爱心,往往无法解决重大问题。杨过外出遛鸟才救了被人欺辱的妇人,郭靖出门办事才能在招亲会上打抱不平,要是大侠们不遛鸟呢,不出门呢?就好比现在有100名患儿要做肝移植,靠大家零星的、偶然的爱心有用吗?没用啊!必须有一个技术的、非常专业的力量去解决,否则爱心永远是一盘散沙。拿听上去最简单的公益举例——捐书。这就相当不容易。书首先要收集——都寄过来?还是你骑共享单车挨家挨户去收?然后要把关——有人捐《葵花宝典》怎么办?你可能说咱会审,但万一有人捐三百本,里面夹了一本《葵花宝典》审漏了怎么办?流入孩子手里谁负责?还有储存、消毒,运输……书越多,事情的复杂性就会几何倍数增加,一百本书和五千本书,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弄不好就是捐书的成本大大超过了书的成本,反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小郭靖人生做的第一件好事,救下神箭手哲别,费了多大的劲,冒了多大的风险?大侠做好事也不容易。张三丰九十岁那年,就调侃大徒弟说: “我八十岁生日那天,你救了一个投井寡妇的性命,那好得很啊!只是每隔十年才做一件好事,未免叫天下人等得心焦。” 话是玩笑话,但“天下人等得心焦”却真的很说明问题。你必须把社会上零散的、偶然的爱心有效收集组织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力量。这就是“公益宝贝”这一类项目的优势,它等于是用技术和商业的方式,把公益的门槛大大降低,你随手就能做好事。现在KK剁手买买买都有底气了:别打扰我,做公益呢!
好比说,如果挤奶、喂羊就能顺手把好事做了,那小郭靖天天都可以,因为他天天都喂羊挤奶!
好比每次淘宝,随手贡献了两分钱的爱心,那这两分钱去哪了呢?谁拿去了呢?换句话说,整个过程怎么监督,怎么追溯?胡一刀说自己是好人,可是“甘霖惠七省”汤沛也说自己是好人。大家都说是好人,怎么监督呢?多少人信了汤沛,底裤都被骗光了。这就是信息不透明导致的公益事业的公信力下降。打个比方,就像一条路上铺满了减速带,颠来颠去,消耗着公众的耐心和毅力。怎么办?这就需要平台,需要技术,需要一个好的构想,把最难的部分在前段解决。在淘宝搜“淘宝公益”,然后查看“爱心足迹”,或者支付宝搜“链上公益”,能看到这些年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捐款金额和具体流向,捐到了哪个项目,清清楚楚。我发现自己的第一笔,是15年买了一件德国队厄齐尔的球衣,到货后,卖家将2分钱自动捐给了爱心包裹贫困儿童关爱行动。还有我买的一套朗声旧版的《金庸全集》,卖家将2分钱捐给了“守护民族英雄的晚年行动”。买了一套给小侄子的围棋,2分钱捐给了免费午餐基金。最“大”的单笔,是给我妈买的一个轻便轮椅,收货后,卖家有1毛钱支援了一个重病救助行动。
自己看到这些年的记录,感到意外又温暖。这么多的项目,每个都清清楚楚。透明感来自技术,2019年,公益行业首个区块链投入,全路径、全透明、全纪录、全可追溯,不能修改,笔笔都在,很踏实。知道款项去到了具体的项目,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小黄人”贫困患儿救助项目,是去年3月第二期上线的,支持了157名12岁以下的困境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手术费用。是不是功德无量的事?反过来,“爱心商家”把善款捐出去了,人家也要得到凭证。这时候系统就可以提供一键到底,获取由公益机构依法开具的捐款发票。这样整个链条就完成了。事实上,这种把公益和商业模式相结合的探索,2006年就开始了。背景源自一个坚韧的故事,这里不展开了,大家感兴趣可以搜“魔豆妈妈”或“魔豆宝宝”。当然,有一说一,我也想到一个问题:有一些较早的公益项目,比如15年我买球衣产生的2分钱捐赠,现在可能项目已经结束了,还能不能查询信息?该到哪里去查?有人也可能觉得,就靠这2分钱5分钱,太少了,几年才这么点,多费劲啊。但我恰恰觉得,这是公益最重要的内核:不是一个人做很多,是很多人一起做一点点。
正是这种不起眼,看似微乎其微的小事,才有可能让更多人参与,更可持续,把参与公益这件事,从费劲变得简单,甚至无察觉。
这挺妙,也难得。
众所周知,一个现代产品,但凡是用户这一边感觉越容易、越好用,那么背后的设计、搭建就会越难、越细致。而且,口号越好听,就需要做得越完美。否则出一点纰漏,都会损伤大家的信心。所以,希望“公益宝贝”继续下去,可能依旧不易为人知,但总会让人惊喜。
感谢那些背后默默做事的“不懒”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