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最严重的两个缺失
《六祖坛经》与佛教的中国化
节选自《年龄是一个谣言》
佛教补中国传统文化之缺失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巨大的贡献,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王国维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严重的缺失,一是纯粹哲学即形而上学,对宇宙和人生终极真理的追问,二是本土宗教。陈寅恪也指出:佛教于形而上学独有深造,足救中国之缺失。佛教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考,先后出现了两个高潮,一是魏晋时期与玄学相结合的般若学研究,二是宋明理学。
中国缺乏本土宗教。冯友兰解释,儒教的“教”是教育、教化,不是宗教,孔子是导师,不是教主。宗教的要件,在形式上有教义、教主、教团、教规,在内容上一有超越性,超越世俗生活;二有终极性,是对人生问题的究竟解决。儒道二学无前者,后者较弱。道教有前者,无后者。佛教传入中国并且生根,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传播广泛而且长久的宗教信仰,至今仍在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禅宗在佛教中国化中的作用
中国之所以缺乏形而上学和宗教,与重实际的国民性有关,其特点一是非思辨,二是入世。佛教的特点恰好相反,一是极具思辨性,正如人们所形容的,佛法博大精深,佛典浩如烟海;二是在本质上是出世的,以解脱为终极目的。这无疑造成了接受的困难,而禅宗解决了这两个困难,因此成为佛教中国化的成功典范。
针对非思辨的国民性,禅宗把佛教简易化,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抛开佛教经典,扫除烦琐哲学,把立足点放在开发生命本身的觉悟上。
针对入世的国民性,禅宗把佛教生活化,主张“佛法在世间”,废除印度佛教复杂的修行次第体系,把重心放在调整心态上,解除入世中的苦恼,提倡平常心是道、触类是道、即事而真等紧密结合日常生活的证悟方法。
《坛经》核心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点是心性理论
禅宗得以成功的更重要原因是找到了佛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点,这就是心性相通的观念,因此而把佛教人本化了,上述简易化、生活化其实是人本化的一种效果。
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天人相通,认为人心与宇宙是相通的,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宇宙观。人心与宇宙为什么能够相通?因为宇宙本根派了一个代表住在人心中,这个代表名字叫“性”。“性”指的是人的最深刻本性,其实就是宇宙本根在人心中的存在,它藏在人心亦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至深处,它一旦觉醒,天人就相通了。
《坛经》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话代表,“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成佛的根据在自心之中,无须外求,明心就能见性,自心顿现即是真如本性。这比心性相通还进了一步,可以说是心性合一,心是宇宙的心,性是宇宙的本性,二者并无区别。所以,只要回归自心,就能顿悟成佛。
《坛经》中有两个偈。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个偈的区别在于:在神秀那里,心是个体的心,所以会有尘埃,佛性是修炼成的;在慧能这里,心是宇宙的心,所以不可能有尘埃,佛性是本来具有的。因此而有了渐修和顿悟的分歧。
四、《坛经》是佛教中国化完成的标志
中国化的佛教要符合三个条件:(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二)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国民精神的有机部分;(三)具有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慧能创立的禅宗便是这样。
佛教中国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汉末和魏晋时期,格义阶段,释迦牟尼佛是外国人,来到中国,穿上了汉服或魏晋名士服,说着汉梵夹杂的洋泾浜中国话;(二)慧能之前隋唐时期,教门阶段,中国佛教八大教派已建立,各有自己重点信奉的佛典,释迦牟尼佛入了中国籍,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但仍是外国人在说中国话;(三)从慧能创立南宗开始,宗门阶段,释迦牟尼佛重新投胎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这个中国人就是慧能,他说地道的中国话,不是外国人说中国话,中国话是他的母语。
宋明新儒学是禅宗结出的硕果
陈寅恪指出:“宋儒采佛理之精粹,注解四书五经,产生新儒学。故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自得佛教之裨益,而中国之学问,立时增长元气,别开生面。”禅宗催生宋明新儒学,宋明新儒学开创中国哲学新格局,这是王国维、胡适、冯友兰、方立天等学者的共同见解。
禅宗醒目地把心性问题提到首位,是推动儒学转型的关键因素。围绕心性问题,宋明新儒学建构了体系化的本体论和人生论哲学。新儒学分两派:程朱理学强调心不即是性,格物才能穷理,与神秀近;陆王心学强调心即是性,明心即可见理,与慧能近。
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主流也有负面影响
有长必有短,优点的另一面是缺点。禅宗把佛教简易化生活化,就难免削弱了印度佛教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把佛教世间化人本化,就难免削弱了印度佛教缘起性空的核心信仰。
我是学西方哲学的。据我所见,西方哲学走了两千多年,终于走到了佛法门前。西方哲学一直致力于寻求无常的现象世界背后那个常住的本体世界,康德以后终于得出共识,现象背后没有常住的本体,用佛教的语言表达就是无自性,于是反本质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西方哲学家还发现,语言和概念在本体的虚构中起了重要作用,于是名言批判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热门,而这也是佛教般若学早就做了的事情。
我本人认为,般若学是佛学中极具哲学深度的一个领域。魏晋时期,般若学盛行一时,产生了像僧肇这样的大哲学家。禅宗占据主流以后,般若学衰微,中国佛教在哲学深度上有所退步。总的来说,我觉得中国佛教受儒道之影响远大于中国哲学受佛教之影响,因此,即使是堪称中国哲学之高峰的宋明新儒学,其所建构的本体论仍然是道德本体论,尚未达到本来意义本体论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朗读者:高昂,网名go on,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广播电视台职业播音20余年,专注于纪录片解说。听到他更多声音,公众号:声境界,ID:tyreader
插图:本文插图原作为个人收藏,想购买相关画作及了解其他更多画作信息,欢迎加入"蓝袜子艺术赏析群"。
好课推荐
盛夏,空调让身体忘记了四季,也降低了我们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办公室的舒适,让我们大脑效率更高,但肢体也越来越僵硬,越来越不会在生活中释放和表达感情。
强大的大脑,让我们习惯于理性思考和控制情绪,但过分的压抑,让很多人开始焦虑、抑郁。越优秀,越焦虑。
为什么,身体变成了只会工作的机器?生命变得像一潭死水?为什么我们不再像原古人一样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也许我们应该重回生命之初,看看舞蹈的本质——自由表达,在原野上自由自在的舞动身体,找回那种特别朴素、特别本质的生命力。
一朵花不会羞涩,一枝树没有跳舞的难题,我们把自己遗忘了很久……
那就跟着现代舞大师高艳津子老师来跳舞吧,在舞蹈中放下面子、放下标准,放下成见,卸下那些所有强加给我们的束缚,自由表达。
让身体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是你想要的,也是现代舞在追求的。
只有放下大脑,生命才能全然打开。——高艳津子
今日推荐好物
今日推荐好书
内容简介:《年龄是一个谣言》是作家周国平暌违七年的全新散文集。作者自悟一生,从精神、自我、人生、文化、文学、读书、教育、哲学不同维度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思索与解读。七十余年人生智慧,亲身传达了:年龄是一个谣言,就当它不存在,人都活在当下,当下的状态年轻,就是年轻。无论什么年龄的人,唯有一件事是应该做和可以做的,就是活好每一天。
优质文章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