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有一份发言稿,但我决定不照着读,因为我知道,我一旦开始读了,你们肯定会看手机。”
这是在第九届中国婴幼儿发展论坛暨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领导致辞时,说的第一段话。
这句话确实抓住了我的耳朵,接下来,他还脱稿在台上分享自己内心的感触,说到动情处,不禁感叹,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啊,一项事业又有多少个十年!
离40岁只有半步之差的我,被这句“人生能有几个十年”,钉在了回忆里。
在我30岁到40岁的这十年里,是我人生经历巨变,一路爬坡的十年,而也是在那一天,我才知道,这十年,也是中国婴幼儿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
看到这,我相信你们肯定在想,是不是要分享“政绩”,和我有啥关系?
但我想先和你们分享一组数据:
我国目前早产儿病死率已经从过去32.3%降到了1.9%;
东中部省级中心早产儿存活极限胎龄从28周变成了23周。
那天,这些数据就是切切实实戳中我了,我们都是父母,我知道,这些数字中的每个小数点背后,是数以万计的,活生生的孩子。
我知道在每一个孩子背后,是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为了孩子而夙夜担忧,流干了眼泪的父母。
只有真正生了孩子,养了孩子之后,我才知道,一个人对这个世界能付出的最大的爱,是什么样的;
也正是在生了孩子,养了孩子之后,我才知道,在过去的10年里,有那么多人,为了我们的孩子,拼尽了全力。
这就是我那天在现场的感受,原来过去的十年,我们都是参与者和受益者。
孩子什么时候添加辅食,早产儿宝宝到底要不要用药打针,拉坐抬头怎么做,新生儿随访怎么做……这些对于你我,对于今天的妈妈们,是常识,但在成为常识之前,在过去十年里,是一批又一批的人,顶着压力,不遗余力地在做着推广和科普。
那天我见到了鲍秀兰奶奶,中国早产儿康复第一人,曾经力挽狂澜坚决反对给早产儿打所谓的大脑”针,不遗余力地推广“早期干预”。那天我见到了张思莱奶奶、王丹华医生、童笑梅主任、刘维民主任,他们云淡风轻地讲起,当年如何顶着巨大压力做正确的科普,反复告诉父母们,如今我们觉得是“常识”的养育知识。那天我见到王立华主任,他在10年前从无到有建立了婴幼儿论坛,整整10年坚持做母婴万里行,坚持把育儿科普带到偏远地区。假如我们曾经试着去说服过别人,就会明白,这世上最难的事,不是发明新的东西,而是推翻旧的。那些旧的“知识”,也是老师教过的啊,是教科书上写过的啊,是生活中天天在用的啊。当勇敢的人们站起来,宣传新知识、新道理的时候,他们其实也是在推翻否定过去的自己,否定教导他们、帮助过他们的老师、权威。但偏偏,就有一批又一批的人,他们知道,为了人类的健康,医学从来不是停滞的科学,需要一次又一次突破、完善,哪怕每进步一点点,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如果不是那天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很难想到,原来自己现在的“常识”,其实是过去整整10年,很多人共同推动的结果。而这10年间,也是我成为一个自媒体人,成为一个博主的岁月。就连在自己这个小小的公号里,要坚持自己观点,发出和大环境不同的声音,都需要勇气。而回看这10年,原来真的有一批人在坚持讲真话,做科普,一小步一小步地推动主流观点的改变。那天,我被授予了“十年百人”称号,表彰在过去10年对于推动中国婴幼儿事业发展的杰出个人和机构。也是那一刻,我突然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大环境就是那样时,我们每个个体可以怎么做,不被大环境裹挟呢?比如,如今的卷,如今的鸡娃,如今的各种我们觉得“没办法啊,不得不啊”的情况,这些,不就和过去十年所遇到的都一样吗?带着这个疑问,在接下来的一天,我找到了专家老师们,和他们聊。你自己认可现状么?你真的相信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么?这两个问题看似很平常,但几乎每个人都告诉我,不被主流观点裹挟,坚持对的方向,关键就是这个字。很多人之所以一方面不认同,一方面又被卷着走,其实本质还是不“信”。大部分人并没有花时间去思考,主流观点背后真正的核心问题,而所谓的“不认同”,也只是,我觉得太累了,我做不到,所以用不认同当成托词。的确,当我们在谈要不要鸡娃的时候,我们很少会去谈,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希望把孩子养成怎么样的人。我们更多的,只是流于表面地去抨击,你们都这么卷,这么鸡娃,我做不到啊,我太累了。
划重点,抵抗不那么正确的主流观点,第一步不是说,我不喜欢我不要什么,而是先问问自己,我相信我认同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