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豆瓣8.7,它为什么是近两年最好的纪录片?

豆瓣8.7,它为什么是近两年最好的纪录片?

电影

有这样一个故事——

农场少年安东在赶一只羊,城堡少年雅各布看见后,过去帮助安东。

工作完成后,两个少年赤身裸体跳进河中洗浴,爱意逐渐在他们之间蔓延。

雅各布的父亲发现后,将安东挂上了绞绳。

悲痛的雅各布,也随之投水自尽。

这个故事,来自吉他弹唱歌曲《Rottweil》。

德国小城施塔特阿伦多夫,60岁的小学老师迪特·巴赫曼,在课堂上把自己写的这首歌,唱给学生们听,马上就在巴赫曼这19个12岁到14岁的学生中间,引发起关于“爱的性向”的辩论。
巴赫曼已婚,有两个孩子,但他依旧坚定维护每一种爱的可能。
这一场景,出现在德国女导演玛利亚·施佩特的纪录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中。
影片共3小时37分钟,豆瓣评分8.7,IMDb8.1,曾夺得2021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评审团奖(第三名)、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火鸟大奖(第一名)。
《好莱坞报道者》称赞它是“最鼓舞人心的非虚构电影之一”,《银幕日报》认为此片“严肃、安静、生动,没有浪费任何时间”。
影片拍摄于2017年1月至6月,原始素材200多个小时,三年的后期剪辑中,导演从初版的20多个小时,最终将影片定型为现在的版本。
那么,这部纪录片到底有什么魔力?


教师和学生之间
POST WAVE FILM

一部呈现国外教育的电影,能拍成什么样?
相比国内教育重点主张的“应试”和“规训”,大不了影片会强调“素质教育”?
这其实是一种停留在过往教育经验中的局限性看法,国内、国外当下的教育,早已不乏更多样的呈现。
比如纪录片中的德国小学教师巴赫曼,虽然已经60岁,但其人仍未定型。他的教学领域,括音乐、历史、文学、数学、语言等,广泛而具有充分的讨论空间。
与之对应的,是巴赫曼的教室。
这间教室并非一个固定空间,室内充满结构和气息的变化。
可以是桌椅齐整的课室,也可以是大家围坐一团弹唱低吟的音乐室,甚至可以放一张沙发,学生就躺在那里,和巴赫曼聊未来、人生,如同家一样。
巴赫曼的教育,也是流动的。
他的教课形式,时而有德国式的严谨,时而有英国式的风流,时而有宗教式的冥思与信仰,时而又放浪形骸,让孩子们接触人作为一具肉身的本质。
比如巴赫曼向学生讲到德国中世纪著名传说人物“捣蛋鬼提尔”。
他的名字被写作“Ulenspegel”,拆分这一词语的时候,巴赫曼强调“Ulen”有“臀部”之意,所以“Ulenspegel”在11-14世纪的德语中,是“舔屁股”的意思。
拆词是一种严谨,解析词意时没有身体禁忌,这又是一种风流与放浪,但这些最后都被巴赫曼和他的学生们,归结到人生哲思中,即捣蛋鬼提尔和孩子们的关系——
当他给孩子们展示镜子时,孩子们会在镜子里看见美好的事物,大人们却只能看见肮脏的现实。
因为相比大人,孩子们总是讲真话,他们不会因提尔的戏弄而堕落。
爱写歌的巴赫曼将“Ulenspegel”写成了歌,唱给学生们听。
这堂课兼具词解、典故、哲理和音乐,这些当然不一定出现在考试中,但会形成一种饱满、细腻的文化记忆,沉淀在学生的思想中。
下课的时候,巴赫曼会要求学生们在自己的座位上静默一分钟,期间若有人吵闹,这一分钟便会重来。
也常常可见巴赫曼自己,在课后沉默于教室中。
这种静默不见得是为了回想自己当日所学、所获,更像是为了培养一种让生命静止的能力。
这种静止,可以减少身体和精神上的损耗。
导演朗·霍华德今年的新片《13条命》中,困于泰、缅交界处洞穴的13个少年,之所以能在数日的被困中存活,凭借的正是冥想的力量。
当少年们逐一熄灭手电,闭上眼睛,将自己的肉身融在洞穴的黑暗中,那种让身体归于轻盈和静谧的信念,带来的感动不亚于救援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13条命》剧照
巴赫曼也将这种让生命回归肉体本身的冥思之力,带到了教育中。
这种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们回到每一个问题的核心,无论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他者的问题。
本文开篇提及的少年之恋,班里自然有学生会反对,并觉得恶心,巴赫曼便会追问他们:
你为什么会觉得恶心?
恶心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是听别人说,还是觉得他们不同?
如果不同,那么你是否在害怕与自己不同的人……
一番追问下来,不是想改变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去具体地理解他们自己的思想,以避免他们在模糊的判断中,给自己的人生下定论。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在巴赫曼面前袒露的,则是一种羞怯。
比如女生Stefi热爱唱歌,但她却不敢表现。
男生Hansan热爱拳击,拿过拳击冠军,但他却想成为一名理发师,仅仅是因为理发师能一直在室内工作。
巴赫曼鼓励Stefi在父亲面前唱歌,并亲自弹吉他为其伴奏。
而在和Hansan的交谈中,他告诉Hansan室内工作不只理发师一种,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一个拳击手兼理发师,会很酷。
这样的教育无疑是理想化的,但对学生而言,却具有贴肤的温度,同时能传达出一种既理智又炙热的人生态度。



历史和未来之间
POST WAVE FILM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之所以杰出,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教育上的表达。
尽管片中有其他老师出镜,而且“戏份”不少,但当地的教育系统却全然退场。
一般的教育题材影片,都会以教育系统为醒目的背景,这部纪录片则以另外的背景代替了教育系统,即小城施塔特阿伦多夫的复杂历史和移民文化。
导演的目的之一,就是传达当地的移民背景。为此,她在巴赫曼的学校呆了一年多时间,充分感受了历史对这所学校、这个班级的渗透与塑造。
217分钟的时长里,影片让观众跟随学生们一起早起、上课、课间休息、放学、班级旅游、参观博物馆等,打造出时间的沉浸感。
时间沉浸所对应的,正是历史的沉浸。
巴赫曼的19名学生中,本地人很少,二代、三代移民后裔居多。
这些学生的父辈或祖辈来自土耳其、保加利亚、摩洛哥、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他们来到德国的目的很单一,即生活所迫。
德国能提供相对较多、较好的工作机会。
比如男生Ayman的父亲为了工作,先是从自己的祖国移民到意大利,20年后,意大利的机会开始短缺,他又移民到德国。
每一次移民,都面临语言和文化的再适应,这一过程也反映出世界经济不断下滑的现实。
对移民家庭的学生而言,语言同样是一个“暧昧的难题”。
班上大多数土耳其学生,都记不住土耳其语的“祖国”(Vatan)怎么说;同时,他们对德语又只有一知半解,这不但让他们在考试中失利,还会遭致本地学生的歧视。
巴赫曼呢?
看上去,他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但他其实是早期波兰籍劳工的后裔。
当年,他的爷爷还在战场上,奶奶却不得不带着巴赫曼的父亲去登记局,在德国人的强制下把波兰名改为德语名。
这就是巴赫曼名字的由来。
将目光进一步探进历史深处,1933年,纳粹在这座小城建成了两座大型弹药工厂,后又将纳粹占领国的工人,运输到这里进行工业劳动,并为这些工人建立了集中营。
从纳粹到劳工,再到移民,导演在片中设置了一个具象化的历史形象,即当地的温特铸铁厂。
这家汽车原材料供应厂吸纳了大量移民工人,成为这座德国小城的工业未来;同时,工厂里部分年代久远的设施以及升腾在小城上空的烟尘,又仿佛一种历史遗迹,使厂里的工人被夹杂在历史和未来的缝隙中。
这种缝隙感从工厂一路逶迤,渗流到巴赫曼的教室中,爬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和心里,使他们如《银幕日报》评论所言,被一种脆弱主宰。
也就是说,在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历史移民的痕迹,也可以看到一些未来的可能,但就是很难清晰地捕捉到他们对当下的坚定感。
在他们身上,是一种漂泊的状态。
最明显的,是一个名为Cengizhan的男生。
Cengizhan是班上最英俊的学生,但他似乎对一切都不感兴趣,音乐、雕塑、性教育、班级出游……都令他困乏。
他喜欢独自呆在教室外,什么也不做,沉默寡言。然而他的脸上,却随时带有笑容。
一种友好但疏离的状态。
女教师巴勒女士将之视为“带点危险的捣乱”(这评价不带恶意),巴赫曼则引导他去具体地认识这种状态。
但他也明白,对Cengizhan而言,对每一个学生而言,教育并非那把最有用的钥匙,最有用的,是当下对历史的反思,以及本土对移民的接纳。
让新苗真正信任自己埋根的土壤,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影片结尾,学期结束,所有学生退场,巴赫曼独自坐在教室中,只留给观众一个背影。
他看着教室,感受着学生们余味将散的气息,如同不稳定的土壤中,一位疑虑重重但爱意坚定的园丁。



作者丨县豪

在电影院养生的大龄青年编辑 | 石页     排版 |  石页推 荐 阅 读
沉寂十年,增肥至300磅,他凭此片预定影帝?

 详 细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公 众 号
   影 视 课 程 大 礼 包 免 ! 费 ! 领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公园成了城市建设的新指标,它为什么重要?这部8.9分的纪录片告诉你,孩子有超人一样强大的潜能,就看你怎么激发侵华日军的儿子,借钱28亿日元为长江拍了部豆瓣9.6分的纪录片哪些品牌把广告拍成了唯美画风的纪录片水肿就是水喝多了吗?网飞力推,朴赞郁御用编剧操刀,它为何高开低走?这部在人性边缘疯狂试探的纪录片,堪称今年国产最佳实现农业机械化必先人民公社化一段历史,两座古城丨数亿人追看的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终于搬到了书上,绝了!一起拍最酷的纪录片 谈最甜的恋爱看哭了!这部8.9分的纪录片,只用1集就说透了教育的真相豆瓣8.7,超10万人,被一个「坏女人」治愈了多部华语新片入选!万众期待的纪录片节IDFA公布2022年片单月光黯淡(十九)《生命·成长》纪录片:为什么说最好的教育是"不着力的教育"?央视居然把中小学生课本和名著都拍成了纪录片?暑假看完疯狂涨知识!豆瓣8.9分!跟拍全球100位孩子2000天,这部儿童视角纪录片,彻底颠覆你的教育认知这部9.1分的纪录片,能让孩子保命,必看!如何让纪录片走得更远?纪录片发行与营销经验研究豆瓣8.7,娱乐圈爱情范本有了寒门再难出贵子?这部耗时6年的纪录片,揭开了中国教育的最残酷的真相开学第一天,孩子在学校是怎么度过的?这部9.2分的纪录片告诉你答案!豆瓣9.9,这才是孩子暑假最该追的纪录片1口秒懂,它为啥能火!补脑补钙,随手一煮鲜掉魂杜海滨:关于人的纪录片郑州村镇银行储户去美国驻华大使馆留言求解救这6部有关食物的纪录片,保准让你和娃在跨越古今周游世界中大饱眼福~为什么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部豆瓣8.8分的电影你一定要看趣味学习|让孩子爱上科学的纪录片乔布斯真实故事!这8部值得N刷的纪录片,揭开科技圈隐秘真相7部好看的纪录片,帮娃点亮好奇星球吧~豆瓣9.7!史上最悲伤的纪录片,演绎现实版《活着》,看哭无数人……北极行(1):好事多磨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