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是我对孩子唯一的要求
这是郝景芳的闲聊自留地,关不关注请随意~~
昨天参加一个访谈,主持人问我:你对孩子未来的学业有哪些预期?
我说:她自己决定就好。我只希望她独立自主,自己规划学业,自己为目标努力,自己为结果负责。
主持人追问:难道你不期待孩子上好初中,好高中吗?
我说:在孩子独立自主的范围内,她当然是上的学校越好越好。但前提条件是她自己独立追求结果,我不拎着她走。
这样的目标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我给大家分享几个晴晴三年级开学的小故事。
(1)三年级的小故事
晴现在8岁上三年级了,又走入了新的人生发展阶段。
上三年级之前,其实班主任老师早就提醒我们说三年级之后很关键,学习的东西很多,难度也提升,对孩子是个很大的挑战。
但真正三年级到来,我反而感觉到的惊喜远大于担忧。
第一件小事:晴晴对于iPad的自律。
在开学之前给晴晴又查了一次视力,她的视力又有所下降,大夫说最近几个月视力下降的比较快,因此让晴晴完全不能看屏幕,不能看电子产品。我们家里人就把晴晴的iPad和其他的电子产品收起来了,晴晴也能理解禁了iPad是为了保护视力。
在这种情况下,她实际上心里还是想要看的。
在某一天回到家的时候,她看见自己的iPad在旁边在充电,她忍了忍没有打开iPad,后来她跟我讲,说她看到 Ipad的时候,在心里跟自己说:我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不打开 iPad,于是她就给自己打气,打气的过程中,她发现这些很坚强励志的这些词语非常押韵,于是就做了一首诗,支持鼓励自己不看iPad。
那首诗是:
加油努力,
坚持到底,
不看iPad,
天下第一。
晴晴在写完这首诗的时候,对自己很满意。所以她把这首诗写了下来,贴在自己的iPad上面,这样就可以鼓励自己去坚持不打开。
晴晴的这种自律性其实让我蛮感动的。在三年级之前,看iPad还是得需要家长的他律,需要管制。最开始我把她的iPad夺走都感到生气;后来给她定了时间,她可以接受时间的约束,到了时间虽然不情愿,但是可以让iPad被收走;再到后来到了时间她可以比较自觉的把iPad放下。
当三年级她可以自我认同,并且自己想办法去坚持,不看iPad,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和提升。她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品格的自我肯定。
第二个小故事是在晴晴开学后几天,有一天我下午放学接了她和点点,我们一起去操场上遛弯和跑步,我们约定晴晴要跑6圈,每跑一圈可以去散步休息半圈。
跑着跑着,晴晴突然觉得,每次的跑步就像是开学学习,休息半圈就像是放假玩耍,她觉得这样的一张一弛对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
接下来她说的一段话让我觉得还蛮惊讶的。她说:跑这6圈,就像我上小学一到六年级,一到二年级是比较放松的,三到四年级需要抓紧,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不要被落下,五到六年级要冲刺非常全力的往前冲,能整体冲出最快的速度。
我非常惊讶她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因为其实我自己没有跟她说过这6年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节奏进行学习,也没有说过小学五六年级如果不能学成怎样,就不能考上好学校之类,这些我统统都没有说过。
可是当她能够把在操场上跑6圈,直接和六年级的学习进行对应,我发现不但非常贴切,而且对她自己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成长和提升。这说明她对自己的学业是有所规划,也有所预期的。晴晴说她其实还是希望自己的成绩很好。
(晴晴第一次自发谈起跑步和六年级的类比,没有录下来,这是后来总结回顾。)
第三件小事就是晴晴在开学一周之后,有一天她跟我讲,说她今天在学校里面有一个好消息,就是把所有的笔头作业都写完了。
“我在中午午休的时候和下午先写语文写字手册,我写写字手册非常快,除了今天的作业写完,我已经把下次课预习的认识的字和拼音都已经写完了,这样下次就可以比较省时间。
“下午当老师开始批改语文作业的时候,我觉得去批改的人太多了,排队的时间很长,就没有去跟着一起排队,而是把数学作业写完了,我想,等我写完数学作业,大家是不是也批改完了?
“当我把数学作业写了,到最后才去批改语文作业,而且语文作业都对了,回家也不需要修改。”她说。
“嗯,这种情况下你回家就有比较多的时间去自由玩耍了对吧?”我说。
我跟晴晴说,小晴晴你有一个很厉害的本领叫做规划,你自己去规划时间,自己去决策现在要做什么。你有了这样的选择和规划的能力,以后肯定可以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节省时间,高效学习。
最后一个小细节是晴晴有一天早上上学的时候,说自己不喜欢上学。
我跟她说:“有一本书叫《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其中讲的是,如果学生背景知识太少,上课听不懂,就不喜欢上学。所以需要加强阅读。”
晴晴说:“哼,我才不是听不懂呢。我都能听懂!是太无聊了。”
我笑道:“那以后给你带一些难题去学校怎么样?”
晴晴说:“行,就带点什么三年级奥数之类的。”
当然是句玩笑话,我也没有给晴晴带奥数上学。她并没有上课外培训班,三年级奥数的书倒是有一套在家里,还没怎么太学。其实晴晴并不算班里的学霸,也不是班干部,但是她对自己是有信心的。这种莫名的信心,是她未来挑战自己、遇到难关不放弃的心理基础。
她莫名的信心,也是我对她信心的来源。
(2)独立自主的由来
上面的几个小例子都是这个学期晴晴给我的惊喜,超出我的预期。
如果8岁的孩子可以抵御诱惑、给自己做规划、总结学习策略、主动挑战更难的任务,那么她在未来10年、20年、30年也可以把握自己人生的节奏。
我并不预期孩子的成就,她可能能考上极好的学校,也可能尽力了也还是没有考好;她可能在大舞台上奋力打拼,也可能做一个不起眼的打工人,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她自己撑起自己的期望,在任何境遇下都怀有信心。
当我给别人讲晴晴的这些言论的时候,朋友会说你这太凡尔赛了,我们的孩子达不到这种程度,你这孩子太优秀了,不能拿这个刺激我们。但其实晴晴本身并不是“优秀”,她在学校里能跟随进度,但并不突出,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自觉自律爱学习。
那么,晴晴是如何从一个不爱上课、不愿意写作业的孩子,蜕变为能够对自己的成绩有评估、对未来有规划的独立自主的学生呢?
其实这也是非常非常简单而自然的事情。
第一点就是,父母需要忍耐住自己对于不完美的焦躁。
很多父母都希望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但是忍受不了作业不是满分。于是,从一年级开始,不能接受孩子自己写完作业、自己装到书包里,而是要帮助孩子检查每一份作业的正确细节。“怎么能不给ta检查呢,ta自己根本不会检查,我一放手ta就不行。”父母的忧愁溢于言表。
其实父母的焦虑是没错的,孩子在小的时候确实错误连连、丢三落四、自己做不好,但换一个角度想,一年级不能放手的父母,到了三四年级关键期,更不敢放手;五六年级小升初,更不敢放手;刚上初中难度大,更不敢放手;初二初三要中考,更不敢放手;高中要高考,更不敢放手;大学内卷找工作难,更不敢放手;工作之后觉得自己的孩子独立性差,更不敢放手;孩子四十岁了觉得ta还是孩子,还是不敢放手。
于是就放弃了“让孩子独立自主”。
(晴晴谈自己数学题找坑的经验,其中提到从一年级开始的独立学习。)
第二点就是,真正听见孩子的诉说。
真正看见和听见孩子对你的倾诉,不管是ta说自己根本不愿意写作业,还是他今天自己取得了一点成就,都要认真的听,听懂并且鼓励ta的倾诉。
有时候ta的倾诉是倾诉压力,听起来像是抱怨或愤怒,但是倾诉出来之后,反而可以接受学习任务和挑战。“我们语文课烦死了,每天都得写预习,我最讨厌预习了!”有时候ta的倾诉是自豪,哪怕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小成就,但孩子会感觉自己是厉害的。“今天老师让我管图书角了,我觉得是因为我做事有条理。”有的时候ta骄傲地举起自己写的一篇作业,你得按捺住自己一眼就看见两个大错别字的批评欲望,耐心地听ta话语里的自豪情绪。
为什么要让孩子诉说?因为只有通过诉说,孩子才能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识。只有通过强化的自我意识,孩子才能形成自我规划和自我负责的独立性。
第三点就是,独立自主能力也需要脚手架。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脚手架”理念,也就是父母帮助孩子在ta的现有水平上,支持孩子的自我攀登,父母提供辅助支持,跟着孩子的进度,在孩子脚下支持ta的提升。
对于语文数学历史科学,其实“脚手架”理念还满容易理解,也就是更清晰地体察孩子的知识能力水平,不急不徐,让ta在现有的水平上小步成长。
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很多“素质品质”,其实也是需要锻炼的能力,锻炼就有,不锻炼就没有,而且都要按照脚手架原理支持成长。这些品质包括坚毅、自信、友好、独立、勇敢、有规划、负责任、创造力。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是像识字和口算一样可以慢慢锻炼与提升的能力。
孩子的独立自主,也是一点一点成长。父母能做的就是看见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哪怕是一丢丢的进步,也一定要为他喝彩,给出鼓励、理解与支持。
-“这是你自己记的作业吗?好棒啊!你已经学会自己记作业啦!”
-“这个部分你需要妈妈帮助吗?你想自己试一下?没问题,你肯定可以。”
-“哇,这是你自己做的?我都不敢相信呢!”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能把每一个很小步骤的进步如何提升,当做使自己长期未来的提升,他也会更愿意去提升自我。
孩子的自信其实并不来源于跟他人比较,而来源于“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真真切切体验过,靠自己的力量而把一件事情做成。父母只有不断给孩子机会锻炼靠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让孩子体验自己的成就感,孩子才会产生出独立自主的信心。
第四点,关系,关系,还是关系。
父母想让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就不能在每个问题上,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
关于“为什么要先写作业再玩”“为什么要读书而不是看短视频”“为什么要努力追求好成绩”“为什么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什么要坚持到底”……等等问题,父母觉得“应该必须如此”的立场,可能得不到孩子的响应。
孩子会懒懒散散、迟到、不上进、贪玩、偷偷摸摸做父母不允许的事情,还在父母批评的时候装咸鱼。
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强行高压式灌输自己的价值观,但很难通过灌输,让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孩子有可能会屈服,有可能会伪装,有可能会叛逆,有可能会消极抵抗,也有可能会顺从——但不是独立自主接受。
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父母的价值观,不能像一盘菜塞进孩子嘴里,而是需要像一盘菜放在桌子上,由孩子自己选择用筷子夹起来,自己吃进肚子。孩子吃不吃、什么时候吃、怎么吃,都由孩子来决定。这样接受的价值观,才是吃进肚子的价值观。
父母可能会问:那孩子就死活不夹菜,怎么办呢?如果不逼,孩子就是懒散沉溺娱乐,怎么办呢?
这里就必须说到亲子关系的意义。安全而亲密的关系,就像是摆菜的桌子,是联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孩子最终是因为与父母的爱的关系,而主动从桌子上夹菜,也就是主动把父母认同的勤奋、上进、准时、礼貌、自律的价值观,当作是自己的价值观。
每一个柔软的拥抱、每一次动情的亲亲、每一场开怀的大笑,其实都是教育的基础。
(3)父母的成长
其实我上面说的这几点,对于熟悉童行书院的朋友来说,可能都是老生常谈了。
遇到什么样的育儿问题,其实都是这样的一些基本原则,看似简单而老套,但实际上非常好用,而且真实能对很多很多孩子起作用。
我和几位童行书院的老朋友(也都是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成员)总结过童行宝宝的“共同画像”——不怎么超前学习、不过多刷题补习、学习都比较游刃有余、对自己有清楚认知和自我驱动力、可以主动思考问题、课外知识丰富。
可以说,像晴晴这样的成长轨迹完全不是稀少的,而是一批孩子共有的特性。
(以上是最近听到的一些父母的讲述,其他还有很多类似的描述没有收集起来。)
这些孩子是天赋异禀、智商超群吗?其实不是的,而是有一批理念相似的,愿意陪伴、理解和支持孩子自我发展的父母。
这样的一批父母知道:强制高压的对面,并不是溺爱散养,而是信任与支持。只有在充分信任与支持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才会成长为独立自主、有学习内驱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可以自己规划安排自己的生活,相信自己,有更高的目标,也有尝试的勇气。
“被看见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拥有一种独特的生机勃发的生命力。而“能看见孩子的父母”,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也拥有一种独特的能相互点亮的生机。因为能看见自己、看见彼此,也能看见孩子独特的内心,让孩子自我照亮。
这样一批父母,正是童行书院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父母们。我们在一起共读心理学书籍,从经典研究和大师论述中获取给养,提取归纳认知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中的共同论点,并在对孩子的真实互动与观察中,实践这些心理学理念。我们一同阅读、相互交流、彼此聆听、营造包容的场域。只有当一个人被看见、被包容,才能理解这样的支持的氛围能给自我成长带来多么大的好处,也才能真正给予孩子这样成长的空间。
我们神奇地发现,支持真的能带来奇妙的改变。我们自己变轻盈了,孩子也变轻盈了。我们不再给孩子沉重的负担,而孩子反而能靠自己越飞越高。
这就是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因为让孩子自我成长,所以身为父母无需焦虑。
————————————————————————————————————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年课】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什么?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童行书院建立的父母共学社群。
希望在喧嚣世界里营造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里有共同学习的心理学内容,有温暖共建的思考氛围,也有日常育儿的有益沟通。
希望让父母获得更多有关成长的知识,获得育儿生活的实用帮助,也获得自我剖析理解的理论基础,获得自我成长。
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获得更长远的学习方法,也获得更好的亲子关系,获得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童行读书俱乐部” “帮家长选书,帮家长建立框架,帮家长深入浅出读书。” 家长读书需要的不是“育儿书单”,而是“父母和儿童心理学”书单,具有专业性指导意义的书单。
俱乐部书单特点:
(一)精心挑选经典书籍:
所选学习书目涵盖了国内外儿童发展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精神分析、人本主题和教育学方面的经典书籍,即有基本的科学原理解读、也有接地气的实际育儿实践方法。
(二)递进安排年度主题:
三年学习主题分别为:放下焦虑,从心出发;深入理解,共同成长;自我整合,自我实现。学习书单安排由浅入深,帮助父母打通内在的关节(认知),自我实现,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之路。
(三)合理安排每年主题板块:
每年书单分:缓解焦虑、智力促进、性格培养、心理探究、教育方法五大模块,从原理到方法去安排学习内容,先从家长认识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孩子开始。
以第一年共学课程为例:
年费:每年会员费1499元,开学季特价1099元
如果想要更多了解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申请体验课或者299元季度营,可以添加牧之老师微信咨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