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收官,我们需要怎样的爱人?
在刚刚过去的周三,探讨亲密关系的热门综艺《再见爱人》收官了,“追更”的朋友们也终于看到了每段感情的阶段性结局。
有人继续携手,有人分道扬镳。留给观众们的依然还是那个经典的命题: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亲密关系的走向。
把视线移回三对夫妻决定在一起的时刻,我们其实都能看到爱情的存在。但他们的爱情为什么会走向破裂?
/Coen Pohl/
人变了,就是败局的开始吗?
王诗晴则坦然承认自己的变化,并且在节目的前半段她希望的是纪焕博也要改变。
傅首尔和刘毅经历白手起家,但在妻子收获财富和事业后,丈夫刘毅在事业上完全停滞。在36问(夫妻共同回答36个关于彼此与自身问题的环节)时,傅首尔坦然表述他们分开的本质原因:“我曾经怕黑,你是那盏让人心安的路灯,但现在我不怕走夜路了。”隐晦表达出目前这段关系可能已经不符合对于现阶段的人生需求。
/《再见爱人3》综艺截图/
但是变化真是败局的开始吗?为什么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变了?人变了就得慢慢去接受“缘分尽了”吗?人变了,结局有没有可能也变得更好?
或许比表面的变化更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还是亲密关系中核心需要的匹配。
在屏幕里的三对情侣的变化中,都能看到彼此核心需要的错位。而配适彼此核心需要的过程,是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重要过程,也是我们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必修课。
被核心需要支配着的亲密关系
但“成长”却是张硕的核心需要里不那么重要的部分。
他在某次后采中坦然:“我确实在生活和工作上,能力都不如她。在思想层次上,她也更高。”我们能看到,他在节目中会一遍又一遍地真诚表达出自己新的收获,和要更改的部分,但实际行动却很少。为什么一个人明明看到问题却很难改变?本质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对他来说不够重要,不是第一优先级。“成长”本身就不是他对于亲密关系的核心需要。
就像王睡睡所说,他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人,很多事都不会去考虑。
认识自己,认识他人
从心动到不心动,以及从不心动到心动,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答案无非在于,在漫长的成长中,他们都更清楚地认识了对方,也认识了自己。
朱莉以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布莱斯那双蓝汪汪的眼睛和阳光般的笑容。可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看清了布莱斯的虚荣、懦弱和冷漠。一见钟情的光环彻底幻灭。而布莱斯曾经是个多么自我感觉良好的男生啊,他觉得自己家教良好、举止得体、聪明智慧,却在成长的挫败中看到了自己的不堪,也看到自己所向往和欣赏的坦率、正直、勇气,让朱莉变得熠熠发光。
要认清对方,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我们会被各种先入之见所蒙蔽,会错误地解读对方的各种行为,会在光环效应之下爱上或抗拒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这需要我们有更开放的心态,换位思考、反思偏见、倾听多元意见,探究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
而看清自己又谈何容易?我们的观念无时无刻被权威长辈、社交媒体、大众观点左右和影响。我们需要不断关注的自己的内心和感受,在一次次选择中复盘和追问自己为何会这么做,看清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这对我们很多成年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而在C计划的课堂上,我们却会一次次和孩子讨论这样的问题:某个人物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样的选择,体现出在他心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些价值是对当事人最重要的?你怎么评价他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究竟是什么在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价值选择?
经常会有家长问我们,在六年级时,你们就和孩子们读《怦然心动》、谈论爱情、讨论如何识别关系中的核心需求,是不是太早了?
在讨论《怦然心动》这本书时,当我们看到两个主人公有着截然不同的核心需求和价值观时,我们也向孩子们抛出了这个问题:价值观不同的人,能不能成为亲密朋友或恋人?
在《怦然心动》这本书的最后,故事走向了开放性结局:“也许我们会坐在门廊里聊天。我意识到我们认识对方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这么做过。没真正交谈过。也许是时候全面认识他了。”
这也是到综艺结束时,王诗晴才开始感慨的原因:十几年过去,他们也未曾这样沟通过,未曾去真正剖析和了解过自己以及对方的需求。
我们在课后,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
我们相信,有能力、有想法给布莱斯提供“恋爱咨询”的孩子,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遇到难题时,他也能更清醒地洞察自己关系中核心需求的错位,思考怎样的沟通、改变,能帮助自己,走向一段更健康、更持久的亲密关系。
撰文|大麦
最新课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