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逾1千万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强烈,怎么办?
在南京市首家公建公办托育园——西城晨星晓小禾托育中心,小朋友在托育老师和家人的陪伴下玩乐(2023年9月4日摄)李博摄/本刊
◆ 在托位数量做“加法”的同时,各地还着力推动托育机构合理布局,有效匹配需求与供给,防止资源投入“冷热不均”
◆ 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制定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
◆ “妈妈圈”的要求已经升级:在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的“托”之外,还希望获得专业科学、质量可靠的“育”
◆ 本期瞭望专题《捧起“最柔软群体”》,聚焦婴幼儿托育,共5篇,此为第一篇,后续内容点击文后链接可阅读
1
0~3岁婴幼儿,是“最柔软群体”。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超过3200万,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
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2021年3月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指标纳入20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同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列入配套实施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2020年至2023年,我国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6亿元,新建48个地市级以上托育综合服务中心。33个城市入选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名单,以城市为单位整体推进托育服务能力建设。截至2022年,我国7.57万家托育服务机构,总计提供362.4万个托位。
在托育机构和托位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托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与家庭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仍然存在。目前,我国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为2.57个。到“十四五”期末,这一数字要提高到4.5个。
从需求端看,家庭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愈发强烈,但消费能力在客观上制约了入托意愿充分释放。从供给端看,服务体系建设、业态模式构建、人才要素培养等方面存在短板,托育机构总量偏少、营利性机构收托不足,普惠性机构“一位难求”。需要进一步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加大普惠力度、健全标准规范、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实现幼有所育。
在江苏省扬州市一家科技综合体托育中心,小朋友在托育老师的陪伴下玩乐(2023年10月29日摄) 孟德龙摄/本刊
让托位“不负所托”
“自己带,要平衡工作和‘带娃’;雇人看,花费不小还难放心;请老人帮忙,可能因为代际生活习惯、育儿理念不同而平添矛盾……”生活在安徽芜湖的刘芬今年34岁,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多多7岁,女儿豆豆2岁。聊起在家带娃的烦恼,她告诉记者,多多出生后的前三年,她一直期盼找到合适的收托机构,为家庭“解绑”。一番考察下来,她发现很难如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研究员佘宇,曾对照到“十四五”期末每千人口3岁以下托位数提高到4.5个这一目标,结合我国托育服务发展的资源布局规划,对2025年全国托位数进行估算。得出的数据是:627.5万个。
“我国托育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市场的准入要求比较高。”北京乐兔小屋国际婴幼儿托育中心总经理潘镜如说,以托育机构建设要求为例,北京要求托育机构必须位于三层楼以下,窗地比不得低于20%;上海则要求托育机构建筑面积不低于360平方米……前期投入大、运营成本高。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各级财政保障力度,调动社会积极性,推动建设更多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多地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进入发力阶段。
河北提出创建300家标准化示范性托育机构;湖北拟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万个;北京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2023年拟新增托位6000个。
在托位数量做“加法”的同时,各地还着力推动托育机构合理布局,有效匹配需求与供给。
今年9月,江苏南京公示《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提出在每个区、每个街道(镇)分别设一个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指导中心,每个社区(村)设一个社区托育点,每个辖区建设N家婴幼儿托育机构,以保证市域范围内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布局合理。
山东济南将托育服务纳入全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今年起,对有需求的新建城镇居住区,将按照标准配套建设托育服务设施,交付后无偿移交给区县。对于老城区和已建成的城镇居住区,通过补建、改建、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补上托育服务设施短板。
身边再多一些托育点
家住山东青岛的“宝爸”张春,想找个离家更近的托育机构,“周边有三家托育机构,距离最近的,也有20多分钟的车程。”
张春家的托育服务“刚需”,是方便可及。对此国家顶层设计引导下,各地积极作为。
整合社区资源,越来越多托育点位“镶嵌”其中。比如,安徽合肥采取社区免费提供场地和部分装修费用、委托第三方经营管理的方式,建成一批小型社区普惠托育中心;上海黄浦、奉贤、浦东新区等探索配置社区“宝宝屋”,提供临时托、计时托,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立足平衡家庭和工作,托育机构与工作场所“比邻而居”。浙江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等各类用人单位建成57家符合规范建设标准的托育机构。“陪爸妈上班”的托育模式,为职场父母解忧,助企业引才留人。
盘活现有学前教育“存量”,“托幼一体”探索实现幼儿园社会服务功能向3岁以下婴幼儿延伸。今年春季学期,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均进一步明确,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幼儿。在成都,“托幼一体”幼儿园有近700家,在园3岁以下婴幼儿达1万余人。
打通合规性“堵点”,家庭托育点把普惠托育送达家门口。在山东济南,“泉心托”家庭托育点托育惠民工程,以城市之名严格准入、统一管理、系统监管家庭托育点,保障“幼有所育”。
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渔里未来社区“向日葵亲子小屋”的母婴沙龙内,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参加互动游戏(2023年7月27日摄)徐昱摄/本刊
分担托育成本
目前,民办、营利性机构仍是我国托育服务的提供主体。以北京为例,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和北京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北京市托育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520家托育机构中,营利性机构占比达95.0%。
市场化托育服务价格较高,超出了一般家庭的消费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调研发现,北京、天津月均保育费在6000元以上,分别是当地居民人均月收入的1.12倍、1.26倍。《2022年北京市托育行业发展报告》数据表明,在家庭未送托的原因中,“机构费用较高”占比最高,为51.9%。
“托育是重资产行业,前期投入多,服务收费下调空间有限。”潘镜如介绍,按照现有政策要求,托育场地需由机构自有,或租赁期不少于3年,房租占成本大头。师资配比要求高,比如乳儿班(6~12个月)是1:3,托小班(12~24个月)是1:5,托大班(24~36个月)是1:7。此外,独立备案的托育机构还需配备保安、厨师、保健医生、会计、园长等至少5名行政人员,人力成本很难降低。
直面现实情况,从中央到地方,正在探索合理的托育成本分担机制。
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普惠托育专项行动,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给予每个新增托位1万元补助,带动普惠托位大幅增长。各地也在尝试通过给政策、给补贴、给优惠,降机构成本,降收托价格,切实减轻家庭养育负担,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江苏省苏州市被称为“全国托育补贴最多的地方”。当地以“备案+普惠”为前提,按每个托位不低于1万元予以一次性建设资金补助;按实际收托数给予300~800元/人/月的托位运营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品牌连锁托育机构给予不低于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符合条件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机构给予社保补贴和公益性补贴。此外,职工将3岁以下婴幼儿寄托于通过备案的托育机构,可向用人单位申请报销保育教育费。
“有得托”还要“托得好”
走进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乐兔小屋国际婴幼儿托育中心,《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在宽敞明亮的园区里,活动室、托育教室、图书阅览区等功能区域一应俱全,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的孩子们正跟随老师,上着感统课、语言课、独立课等课程。
“0~3岁是重要成长发育阶段,托育从业者在做好照护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宝宝们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展开启蒙与训练。”潘镜如说。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从营养与喂养、睡眠、生活与卫生习惯、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等多方面,对科学规范照护服务作出规定。
标准规范落实的效果,最终着落在人身上。“高品质托育机构将专业育婴师、保育员作为‘标配’。他们拥有专业的照护技能,有较强的爱心、责任心和安全意识,智力开发和社交培养的‘工具箱’丰富,还能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刘芬说。
这对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的供给总量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十四五”期末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的目标和机构人员设置标准倒算,我国托育行业还有超过百万的岗位缺口。
从现实情况看,托育专门人才供给基础薄弱,制约了行业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截至2020年,我国开设早期教育的高等院校仅71家,且多为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等职业教育新增“婴幼儿托育”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更名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新增“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这成为加快托育人才培养的积极信号。
与此同时,面向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也在加大。比如,苏州将保育师、育婴员等职业(工种)纳入政府性补贴培训范围。再如,福建厦门将育婴师、保育员等被纳入急需紧缺职业目录,培训补贴标准比普通职业(工种)提高20%。
让家长放心
“对送托家长而言,照护服务的安全性是底线。”杭州“宝爸”陈飞说。设备设施是否安全,食品卫生有无保证,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关资质……这些问题牵动着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家庭的心,也直接决定着公众对托育服务的满意度。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行业指导、综合监管,引导托育机构依法备案,规范经营。聚焦托育机构设置管理、登记备案、建筑设计、保育照护、预防伤害、人员培训等方面,我国制定出台系列文件,为托育行业发展以及婴幼儿照护提质提供制度支持。
多位受访人士建议,加快建立相关部门协同机制,推动托育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以托幼一体化为例,由于涉及托育和学前教育两项工作,前者由卫健系统牵头,后者由教育部门主管,如何更好分工协调需要进一步明确。目前,多地已有创新做法。比如,广东汕头卫健局和教育局联合发文,对幼儿园开设托班的流程作出明确规定:先向教育局申请,经教育局审核后,到卫健局备案。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增加多部门联动协同,落实托育服务监管责任,定期对托育机构的日常管理与服务、从业人员资质与职业道德规范、食品卫生安全与保健、消防与安保等方面进行动态检查,全面推进托育服务规范化经营,提升婴幼儿家庭对于托育机构、托育服务的信任度。
2
3
4
5
延伸阅读
☞ 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有了国家指南,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
视频推荐
关注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