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学校不开逻辑课,导致批判性思维缺失,阻碍了我们的思考、认知与交流。事实上,还要有一门课,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逻辑,但无论专家还是大众,对其重视程度都远低于逻辑学——它就是“科学史”。据科学史专家吴国盛所说,开设科学史相关专业课程的大学屈指可数;小学中学教育阶段,也只有具体的科学门类课程,没有科学史;于普通读者而言,科幻文学、电影、科普读物,甚至科学家传记的吸引力也都远超科学史。事实上,在这个科学主导一切的时代,科学史至少有五个价值,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价值一:科学史,可以破除对科学误解、看透科学本质一提到科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数不清的公式、方程和结论。事实上,这是对科学最大的误解。科学的本质是一套方法论——看到现象、总结规律,用控制变量实验证明结论等一系列的动态过程。比起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理解结论的证明过程。因此我们常听人说,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史,就是回到科学发生的现场,看科学家们如何通过一个个精巧的实验证明出伟大的结论。比如,费佐用旋转齿轮测量光速、达尔文在太平洋小岛观察乌龟想到进化理论、电梯思想实验引发了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的思考。所以说,科学史,能回到科学发生的现场,更能破除我们对科学的误解,理解科学的本质。
▌价值二:科学史,可以弥合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裂痕。这是一个学科分裂严重的时代,科学与人文日渐疏远、互不理解乃至鄙视的现象,随处可见。其实,正如英国著名作家斯诺所说,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同样重要,不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与不懂得莎士比亚同样糟糕。科学史关注的是“科学”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又属于“历史”这一人文学科范畴。也就是说,科学史既关注牛顿力学定律的发现,又关注牛顿本人及其时代的社会、宗教现状。科学发现离不开人文土壤的滋润,人文的进步也同样依赖科学的发展。所以说,科学史是弥补“道术为天下裂”学科分裂现状,重建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两种文化桥梁的必经之路。
现代科学毫无疑问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回顾科学史,我们会发现,现代科学诞生于西方文明的大背景下,不是凭空产生的。现代科学,既包含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又包含基督教经院哲学的唯名论思想,又有英国的经验、数理实验传统,更有着阿拉伯文明的技术支持。一部科学发现的历史,也是一部西方文明发展史。所以说,科学史,是回到科学发生的现场,更是回到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内核之中。
▌价值四:科学史,可以反思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下科学现状。现代科学是西方文明特有的产物,古代东方、非洲、美洲都没有产生过现代科学。因此说,“李约瑟之问”其实是一个假问题,与其追问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我们应该追问为什么西方产生了科学。正是由于科学史的出现,开始让中国人审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才有了对李约瑟之问的回答,以及对墨子、祖冲之、郭守敬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四大发明这样的伟大科技成就的正视。所以说,对古今中外科学成就的回顾,既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中华古代的科技成就;还能帮我们反思中国文化重现实实用、轻逻辑与实验思维的精神特质;更能帮助我们审视当下中国科技卡脖子的关键——“科学精神”的缺失。
一部科学发展史,也是一部文明破坏史。煤炭石油矿产资源的燃烧带来全球变暖,武器进步带来战争与杀戮、杀虫器引发寂静的春天,优生学、大屠杀都有着科学理性的阴影。回顾科学史,我们能发现,无论是古希腊对技术的蔑视,还是卢梭对工商业文明的反对,还是现代民权运动对转基因、全球变暖的关注,西方科学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股反科学技术发展的浪潮。所以说,科学史无疑提供了最多的观点与视角,帮助我们审视现代科技文明的得与失。因此,重视科学史的价值,不仅是补足逻辑缺失,理解科学的必经之路,还是理解人文、东西方文明异同、反思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市面上为数不多的科学史著作,多为大部头专业著作,其价值当然不可估量,但无疑增加了上手阅读的难度。为此,店长荐书诚挚推荐一本英国伦敦学院医学史名誉教授威廉·拜纳姆《耶鲁极简科学史》,这部通俗易懂的“简易”科学史小书的出现,无疑弥补了这一不足。拜纳姆将人类5000年的科学探索浓于一书。书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的名字,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科学家的私人故事,文字凝练优美,引人入胜。是上手科学史的绝佳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