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很聪明,就是粗心”,这样的毒鸡汤真的别再跟孩子说了...
眼下,家里近期的主题都是同一个——期末考试。
拿北京来说,三年级以上小学生期末考试都是全区统考,这种“见真章”的时刻,家长很难不重视。
考试之前,全国家长最爱提醒孩子的一句话就是:
“考试认真点,别马虎!”
为啥?
还不是因为每次考完试,对着错题,孩子都会说:“哎呀,粗心了,这题我都会!”
数学,可以看错运算符号、分不清谁多谁少;语文,这多一撇那少一横;英语,一会儿bd不分,一会儿字母顺序抄错……
总之,每一分丢得都很冤。
怎么办?
恰好,之前参加大宝家长会时,著名青少年学习心理专家宋少卫老师的分享,给我提供了一些线索。
前几天我和大家分享的积极心理学干货,就来自于宋老师的讲座
讲座上,除了“积极心理学”之外,宋老师还分享了一个由他自己提出的概念——“学习系统”。
家长会后,我顺藤摸瓜,找到了宋老师的《学习治疗手记》一书。
刚读了个开头,我就发现,他的“学习系统”和“学习治疗”理论,竟然就源自对马虎现象的研究。
读完全书,我愈发觉得,一个完善的“积极学习系统”,带来的是“降维打击”的效果,搭建好系统,马虎问题根本不成问题。
那么,马虎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孩子怎么改掉马虎的坏毛病?
积极学习系统又是什么?
下面,我就结合宋老师的观点,和大家好好聊聊马虎这件事,也聊聊这背后,与孩子“学习系统”相关的奥秘~
马虎的四种类型
类型一 信息识别与执行偏差型马虎
信息识别偏差,即对题目信息识别不清。
把加法当乘法,把5看成8,读题时丢字落字,书写不规范不准确……这些都是因为孩子的信息识别存在问题。
而执行偏差,则是笔误+手滑,想着6写成0,明知道拼音是一声却标成二声……
看错、写错,再加上没有及时校验(检查)的好习惯,就会马虎出错。
类型二 逻辑加工偏差型马虎
这一类型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一涉及到逻辑的题,孩子就“转不过弯”。
“甲车比乙车多10名乘客”、“小明比小华早到15分钟”……总之,一让孩子对比、判断,孩子就会出错,看起来像是没看清题目,实际上是逻辑有问题,没有读懂题。
逻辑加工能力出了问题,就会经常在遇到对比运算、类比运算等推理问题时出错,表现得像是一时粗心。
类型三 知识漏洞与程序缺失型马虎
知识漏洞,即对某些特定板块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
比如分不清偏旁部首,时间单位换算不明白,记不住英文时态变化……对应的知识没有记牢,解题就会反复遇到问题。
遇到问题之后,孩子又没有科学的方法应对,不能及时查漏补缺,错误就会总是发生,表现为马虎。
类型四 价值观偏差型马虎
价值观,即孩子看待马虎这件事的态度。
宋老师在书中举了个例子。
一名初三男生,成绩很不理想,家长给他找了很多老师补习,老师们的反馈都是:这孩子学东西很快,就是特别马虎,总是在细节上出错。
有时看错题目信息,有时笔误,有时搞不清概念……这样“全面开花”的孩子,在具体的问题之上,还有单纯的态度问题。
他们对马虎不重视、不在乎,没有改掉马虎的动力,甚至用马虎来做借口,“遮掩自己在学习上的不用功、能力不足”,自然会一直马虎下去。
四种马虎的解决之道
有了分类,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我们就可以迅速定位,将孩子的马虎问题对号入座,找到解决办法。
用宋老师的话来说,就是:
“像经验丰富的医生看病一样,准确判断病因,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所以,我常常说,像人体生病要治疗一样,学生学习出了问题,也需要治疗。”
用“小程序”搞定信息识别
宋老师接触过的案例里,有一名学习非常努力的女生,刚上初一,却总在做数学题时马虎,达不到及格线。
看了她的试卷,宋老师发现,她的“有理数四则运算”题总是出错,尤其是在进行负数的幂运算时。
但奇怪的是,当她单独针对负数的幂运算做训练时,正确率却达到了100%。
宋老师继续观察,发现了盲点:一旦涉及到多项式,有正有负有括号,她就会马虎。
这就很好归类了,她并不是第三类马虎(知识漏洞),而是第一类马虎,信息识别问题。
面对信息识别问题,反复训练同一题型用处不大(女生自己也刷了很多题),于是宋老师提出,要用有效的“程序”避免信息识别出现错误。
大家注意上图中我红框圈出的部分:多一步程序处理正负号,再进行计算。
就是这个小操作,让女生在一星期后的数学测验中,从不及格提升到了84分。
这个解决方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针对信息识别问题产生的马虎,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问题形成了程序性知识。
用程序让容易被孩子忽略的信息无法被忽略,信息识别偏差问题迎刃而解。
用校验机制减少执行偏差
遇到同样属于第一类马虎的执行偏差(眼花、手误)又该怎么办?
答案是要利用好孩子的听觉中枢。
宋老师曾在北京某重点中学做过一个实验:
让年级排名靠前的10名学生组成甲队,年级排名靠后的10名学生组成乙队,做同一套难度系数较低的数学测试题,同时进行脑电测试分析。
结果,做题过程中,甲队学生的大脑听觉中枢活跃度明显高于乙队学生。
同时,测试结果表明,甲队正确率明显高于乙队。
此外,乙队很多学生说自己做错题,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马虎。
为什么甲队学生的听觉中枢是活跃的?做题时不是应该鸦雀无声吗?
宋老师在书中解释,听觉中枢活跃,说明那些学生在做题时不仅会看,也在默读,虽然没有声音,但听觉一直在起作用。
正因为这样,题目信息从两个渠道进入大脑,视觉听觉互相验证,相当于一边在读题,一边在检查!
因为就读于自动化专业,宋老师对控制论十分熟悉,他指出:
“人类学习系统的这一校验机制,与控制论中的‘闭环控制’基本一致。甲队学生是在声音良好参与的闭环控制状态下学习,而乙队学生则是在缺乏声音参与的开环控制状态下学习,哪个正确率更高不言而喻。”
想要让孩子启动自动校验机制吗?赶紧帮孩子学会“手指默读”法吧……
利用专项训练
消除逻辑盲点和知识漏洞
第二类马虎和第三类马虎被我整合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两类马虎的重点在于“识别”,解决方法相对单一,就是专项训练。
比如宋老师遇到的又一个案例:
一名初二男生,每次数学考试只有十几分。家长和老师努力了很久,都没能帮他提升成绩。
宋老师遇到他之后,也苦恼了很长时间。直到一次机缘巧合,才发现他的问题症结:
初二的孩子,竟然不懂什么叫做“比”!
上面这句话,在男生的眼里,意思是“一班捐的钱更多”,因为“一班多”。
他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他看错了题目,实际上,他是逻辑出了问题,不懂“比”的概念。
找到症结之后,宋老师用画图讲解和专项训练的方式帮他强化逻辑概念,他的成绩很快从十几分提升到了六十几分。
同样的,如果发现了知识漏洞和程序缺失,也要专项训练。
如果是对某些模块的概念认识不到位,那就需要重新梳理相关知识,利用思维导图,形成全面认识;
如果是没有有效的解题程序,那就要好好总结错题,形成属于自己的“程序”(比如做语文阅读理解,先看标题等解题技巧)。
这样有针对性地训练,才能彻底解决这两类马虎问题。
改变价值判断
对抗第四类马虎
第四类价值观偏差型马虎其实非常顽固,最难调整。
马虎是问题,但相比之下,一些从小被夸“聪明”的孩子往往愿意承认马虎这个“小问题”,以掩盖自己的平庸或不努力的“大问题”。
宋老师书中的观点很扎心,但也很真实:
“做错题,不是不会,只是马虎了;考试成绩不理想,不是没学会,不是笨,只是马虎了。
这样的自我评价,孩子需承担的责任很小,他们愿意接受,也能够接受;
同时,很多家长也愿意接受这种评价,这可以让他们继续保持对孩子的高预期,而不会对孩子的未来失去信心。”
对此,我的建议是,第四类马虎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理。
人脑与电脑最大的不同,就是电脑会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各种指令,而人脑却会在“价值决策”的机制下,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所以,我们要及时扭转孩子的价值判断,让他们认识到马虎就是能力差、就是不用功,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
这样,才能引导他们积极改变,从锻炼信息识别、学会逻辑加工、弥补知识漏洞三个方面进行锻炼,解决每一类马虎问题。
建立“积极学习系统模型”
为了寻求学习系统的最优解,宋老师用两年的时间对清华大学106名在校学生的学习系统做了深入调研,最后发现,“学霸”们的学习系统都十分相似。
他将这些共性特征构成的、近似完美的学习系统,称为“积极学习系统模型”。
插一句,识别驱动是学习系统的根基,这一步出错,对应着第一类马虎。
宋老师建议,家长在发现孩子的学习出现各种问题时,也可以先从这个模块入手分析。
拥有“积极学习系统模型”的孩子,识别驱动能力非常强大。
“在收集识别环节,他们有明显的闭环控制机制,能进行自动化校验,信息采集高度准确;
在驱动执行环节,他们书写规范、作图精准,能用不同级别的编号规范书写解题步骤或论述答案,因而他们在考试中的失误率很低。”
语义解析
通俗地讲,语义解析就是孩子理解语言和符号的能力。
小学时,如果语义解析能力差,就读不懂文章,看不懂数学题;初高中,语义解析能力差,就会导致记忆困难、知识点掌握不牢等问题。
用网络上的段子举例,孩子把1~9写成下面的样子,就是因为不理解“从小到大”的语义。
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多关注他们语义上的错误,不断帮助他们建立和丰富自己的语义库,引导他们多阅读,多思考。
这样,他们的语义解析能力才能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和知识储备的增加而提升。
拥有“积极学习系统模型”的孩子,语义解析能力同样过人。
“他们有很好的记忆能力和记忆策略,因而对知识掌握得精准完整,知识点能以清晰的网状结构储存在大脑当中。
另外,他们理解能力也很突出。当感到对题意理解不清时,他们都会主动画图以改善自己的理解。”
逻辑加工
学习系统的逻辑加工模块,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层:概念,判断,推理。
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孩子要先形成概念,认识到事物的内涵和外延;
然后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进行判断;
最后,用判断作为支撑,推理出新的判断。
这三个层面,孩子都会遇到问题,统一表现为逻辑加工问题。
拥有“积极学习系统模型”的孩子,通常逻辑通顺,推理严谨,即使遇见不会的题,也知道该沿着哪条思路去做。
价值决策
以上三个模块,是学习系统中的理性部分(宋老师称其为机械部分),而人还有感性的一面,即上文我提到过的价值决策。
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决定了孩子能否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决定了孩子面对困难的态度。
这一部分非常重要,因为人总会受到情绪、动机、意义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是人生的“核心算法”,对前三个模块影响很大。
拥有“积极学习系统模型”的孩子,通常拥有正向的价值判断,他们能管理情绪,有成长型思维,不给自己设限,也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
程序定制
最后一部分,也是学习系统模型的“外圈”——程序定制,是对整个系统加速赋能的模块。
如果孩子学会总结归纳,定制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小程序”,就可以在遇到不同问题时“有计可施”。
这部分,宋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成绩优秀与成绩优异学生之间的差距,往往不在于知识点的掌握,而在于头脑中是否储备了足够多的学习程序。”
以上,就是构成学习系统的五个模块和“积极学习系统”的特征,总结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孩子成长的目标十分清晰。
马虎到底可不可怕?相信看到这里,同学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说它可怕,是因为它涉及到学习系统的各个模块,这不是“小问题”,而是系统病;
说它不可怕,是因为我们已经搞清了它背后的原因,下次再帮娃梳理错题,可以执行“降维打击”了——
拿出“积极学习系统模型”对照一下,哪里出了问题,就集中火力搞定哪里💪🏻~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宋少卫:《学习治疗手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08
川妈说说
每次考完试,孩子都说“粗心了,其实我都会”,背后的真相意想不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