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黄有璨、刘润 主笔 / 尤安
编辑 / 程志 版面 / 黄静
2024,刚刚过去3天,一切还很新鲜。
什么叫新鲜?还有人相信,还有人关心,还有人觉得:一切还有机会。这两天,随手刷了一下2023的朋友圈,发现这一年,很多人不再相信太大的饼,不再关心太远的事,甚至觉得:看不到机会了。2024,普通人,还有机会吗?机会在哪里?怎么抓住?抓住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活法?刚好,在2023年的最后几周,我和黄有璨老师通过电话聊了聊。作为曾经的三节课联合创始人,现在的有瞰学社创始人兼CEO, 同时也是那本被很多博主列在必读清单上的《运营之光》的作者,我以为,他会很忙。但是,他居然和我说,这一两年他基本下午四五点就下班去接孩子,甚至今年还有空带全家去迪士尼,去内蒙古,去各种以前想去但没时间去的地方散心。怎么可能?我忍不住问他:你以前不是每天5点就起床去公司,开会开到晚上11点都不回家,行程满到订的中餐有时到凌晨下班都还没打开吗?怎么现在这么自由?2024,普通人还有机会。这个机会,和以往的机会不太一样,对应的活法也不太一样。小创业,是个什么机会?对应的又是个什么活法?今天,趁一切还很新鲜,和你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下一个时代,哪里还有机会?首先,小创业,是个什么机会?创业,难道不是做得越大越好吗?黄有璨老师说:我有一种感觉,很多创业者的创业逻辑,都变了。他说,从12年创业到今天,他刚好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很多创业的朋友,在聊自己在做的事时,心里常常都揣着一个大梦想。你会听到他们说:我的赛道里,还有一个大机会。我,还有机会成为马云。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今天,你很少会再听见谁说,“我能成为下一个马云”,“我要三年内做到一个多大的规模”了。黄有璨老师说,过去这几年,他和很多创业的朋友聊过。聊完有一种感觉:今天创业的这群人里,有相当比例的一部分人,都不再追求“大”机会了。不。你看拼多多和阿里巴巴,依然是你市值1924亿美元,我市值1918亿美元,你追我赶,好不热闹。甚至,在AI到来的今天,很多原来的“大”机会,因为足够标准化、且沉淀了庞大的数据资产,还有机会被算法提效,变得更大。但是,那些“大”机会,乃至更“大”的机会,都可能只在巨头,在那些本来就大的“大恐龙”之间流通。而巨头的角斗场外,大部分普通人可以围观吃瓜,却很难自己进场,再去做出一个阿里巴巴或拼多多。那怎么办?我做不了“大恐龙”的大生意,去做中等规模的生意,还有没有机会?想象一下,今天,你是一家年收入1到10个亿的中型企业,你会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战场?和巨头抢地盘?你的资源、数据资产、人才管理......从哪拼起?那往下比呢?和那些小公司比,我总能赢吧?也不见得。小公司灵活,比效率、比成本、比利润,中型企业也不见得有优势。往上,没有通道。往下,也不容易。下一个时代,我还有机会吗?“小创业”,是个什么机会?黄有璨老师说:往未来十年看,他觉得最容易能活下来,并且活得比较好的,除了“大恐龙”,还有“小老鼠”。和“大恐龙”相反的生物。不再追求“大”的逻辑,去做标品,做规模化,而是去做非标品、做服务、做很多以往一些投资人会觉得不那么感兴趣的“小”生意。比如,做知识付费、做企业咨询、做个人教练...甚至,也可以是做餐饮,但不做加盟,只做限量供应的私房菜。或者做零售,但不做卖场,只做品味独特的买手店。这,就是“小老鼠”的生意。也是黄有璨老师所说的:“小创业”。他说,这几年,自己做公司,也和很多做公司的朋友聊过,他发现,很多做“小创业”的公司,不但能赚钱,还能兼顾到“幸福感”。是的,幸福感。很多“小创业”虽然体量不大,但却胜在能平衡赚钱和幸福感。举个例子,黄有璨老师说,当时创业,业务慢慢越做越大,当年收入的规模做到一两个亿之后,他明显感受到,很多东西,变了。比如,业务做大,追求规模时,你就得用管理和资本驱动,招更多的员工,做更大的投放。可是,员工一多,团队的动作就可能会出现乱七八糟的变形。管理成本变高不说,组织的熵增也一直在增加。更要命的是,投放一大,关注的用户也变多了,但彼此需求并不一定完全匹配,沟通服务并不一定完全到位,面向用户这块的口碑也可能会下滑。员工不一定更幸福,用户也不一定认同你,你呢?也很纠结。赚钱和幸福感,到底怎么才能两全?黄有璨老师说,今天他身边,很多做“小创业”的人,是他能看到的人里最幸福的一批。比如做个体户、做夫妻老婆店,一年收入大几十万到两三百万。他们没压力吗?当然也有,但和其他创业者比,真的不算特别累,守着自己的基本盘,进可做大,退可养老,该去哪儿玩去哪儿玩,该几点睡几点睡。再比如做“小”公司,员工二三十个,年收入几千万。一方面,利润水平,他们能守住。另一方面,用户有认同感,员工有幸福感,对社会还能创造就业机会。综合社会价值最高,所有人都受益。原来,这就是你说的“小创业”。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一点?具体多小,算“小创业”?黄有璨老师给出了一个他的体感,或许可以供你参考:50人。他说,他的感觉是,50人,是一家公司的重要临界点。一旦超过这个体量,公司要效率,就势必要在业务流程,比如在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很多幸福感,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被磨损。而在低于50人的小体量下,赚钱和幸福感,更有机会达成均衡。黄有璨老师说,他看到很多“小创业”的理想终局,都集中在“年收入大几十万到两三百万的个体户”或“员工50人以下,年收入几千万”这样的“小老鼠”身上。“小创业”的3个阶段或者,问得更细些:今天,从一个普通人到做好“小创业”,需要经历几个阶段?三个阶段背后,是三种不同的人群和需求,也是他正在做的三件事。这个人群的典型状态,是在职场工作了两三年到十年的人。他们可能是25岁不想再卷,28岁已婚未育,或者35岁生日将近,抑或遇到了其它的职场危机,希望能从职场走出来,去独立做些事情,让自己未来能发展得更好。但是,他们又不确定独立出来后,是不是真的能靠自己赚到钱,养活好自己。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帮自己长出底气,在某个点上先打磨形成自己的个体变现能力。这一阶段的人,已经走出了职场,甚至也已经靠自己赚到了钱。一个月的收入,可能是几千,也可能是几万。但是,他的核心产品不稳定,身上也还没真正形成自己的个体商业模式闭环。黄有璨老师说,30万。他觉得,独立年收入30万元左右,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很多人都是在这个节点,才真正开始有底气,去坦然地发出辞职邮件,离开职场去自由发展。这个群体,已经真的进入了“小创业”的状态,可以被称为“创业者”。比如,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小公司,开始有人喊他“老板”。他们的产品,有闭环,能挣钱。但是,他们还是会焦虑:这个钱,我能挣多久?这件事儿,我能持续再走多久? 能不能一直赚到钱?我能不能稳定地往下构建一个组织模型和业务模式?我能不能在未来 10 年,都收入稳定,不怕陷入跟别人的内卷?这时,他们需要有人支持他们,去成长为一个“年收入大几十万到两三百万的个体户”,或者“几十人以内,年收入几千万的小公司”。黄有璨老师认为,一山不容二虎,但一山要容几窝“小老鼠”,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小创业的领域里,竞争不是主旋律。合作才是。更确切地说,这个阶段的“小创业”,需要的是:联盟。去找到三观合的其它“小老鼠”,和他们合作,一起服务一个业务链条里的上下游。比如,都是服务高净值人群,你是做理财规划的,我是做家庭健康管理的,他是做小孩的教育规划的,我们一旦联盟,就完全有机会互通有无,紧密合作。黄有璨老师说,他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围绕这三个阶段的“小创业”者,提供帮助和服务。比如,帮还没起步的人打磨变现能力,积累独立的底气;陪已经变现的人打磨核心产品,调定位调模式;为长期发展的人促成联盟,甚至当他们的“小天使”投资人,一起孵化项目。有意思。那看过了这么多“小创业”的项目,帮过了这么多“小创业”者,你有没有看到什么趋势?比如,那些做小创业的人,都在做什么?什么领域,比较适合“小创业”?“小创业”的2条路径
今天,我一个普通人,没太多启动资金,也不想赌上太大的风险,这样能创业吗?能创哪方面的业?黄有璨老师和我分享了他看到的几个“小创业”的领域。这两年,很多人在买房、买车这方面的大额消费支出在减少,在中小额的服务方面,消费支出却可能有些许的上升。对高级服务业的需求,可能会持续增长。比如,人生教练、家庭整理收纳师、深度陪游陪玩、中小企业顾问......这些对智力、专业度、知识储备要求更高的服务,都属于高级服务业的范畴。难,但也没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难。今天你去看很多做“小创业”的创业者,他们很专业,但他们的典型业务其实并不复杂,甚至没有产品,只做高单价的服务。举个例子。今天,你可以做一个小红书的自媒体教练,为你的用户做私教、做陪跑。三个月收个一两万的价格。一年下来,只要服务二三十人,就已经能有五六十万的收入了。你的工作状态,有机会变得相对没那么卷,收入也不比在职场差。比如,做社群,做社区团购。甚至,做网红,做超级个体。成为从成千上万个博主、主播里,跑出来的一个幸运儿。黄有璨老师说,在他看来,这两个板块,可能是目前最适合“小创业”者进入的。相对开店,它的方式更“轻”。需要的资产轻,要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轻。等到收入起来,往后你还可以去慢慢去搭建自己的业务模式,从产品到团队,去逐步解决问题。“小创业”的2个障碍
今天,如果一个普通人要去小创业,最常见的选择之一,就是做个人IP。做私域、做社群、做自媒体...开直播、拍视频、发笔记...这个过程中,他最大的障碍会是什么?比如,怎么做选题?怎么起标题?怎么拿流量?怎么配色排版?怎么分析数据?...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市面上教人做这些的内容,已经很多了。真要学,在这些的方法的层面上,大家的差异并不会太大。学费交足,总能解决。所以,只靠研究方法,还不足以帮一个人突围,构建起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黄有璨老师说,很多普通人,在刚开始做个人IP时会面临这样一类问题:“我也知道市面上有一些做法,能拿到流量,但我自己做起来,就是会觉得别扭,那我到底该不该做?”知道方法,但很难做到。不能内外自洽,身心一致。和用户交流时连自己都觉得不舒服,不认同自己的价值,自然也很难影响用户,拿到结果,更难把业务做得长久、做得开心。黄有璨老师说,无论你是做抖音、做小红书、还是做B站up主,一味只向外看,别人用什么方法我也用,那么你的业务,很容易变成一个内卷的生意:变得同质化,玩存量博弈,和一堆号争抢同一批人。而“小创业”,除了“你死我活”,其实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百花齐放”。不是今天你抄我,明天我抄你,而是去服务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风格,提供不同的价值,玩一个多样性的游戏。听起来有道理。但是,不借鉴市面上那些已经成功的方法,直接自己做,我怎么知道能不能出结果?又要死磕多久才能变现?我一个普通人,刚从职场走出来,不快速变现赚到钱,怎么养活自己?这就来到了第二步,玩好“百花齐放”的游戏:找价值点。黄有璨老师说,你当然可以先起一个号,先接一些商单,先赚到一点钱,让自己心里踏实一点。但如果这个过程中有不自洽的状态,不要让自己一直停留在那个状态里。这也是他在帮助个体变现时,常常会先帮助解决的问题:找到状态。一定要找到自己认可自己的感觉。怎么找?只抄别人,是找不到的。但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然后,你才会有机会往下再深耕,再生长,把同质化的内卷游戏,换成更自洽的定位游戏,围绕自己的独特价值点去变现。了解,可是,就算能跨过眼前的障碍,也不见得一定能走好这条路。做个人IP这条路,怎么走,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更长久?“小创业”的2个心法
基于这些年自己创业,帮别人创业,和与很多小创业者的交流,黄有璨老师分享了他总结的两个“做个人IP”的心法。很多人刚想从职场走出来时,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该干什么?具体做什么呢?做短视频、做私域。再具体点呢?半年内,做出至少几十万粉丝吧。然而,当“做个人IP”被当成了一个目的,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盯数据,盯进度,到处找方法,各种换赛道。这不又卷起来了吗?本质上,这和在职场里完成KPI的状态,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妨听听另一种答案:“我要通过做个人IP,来为xx人群提供xx服务。”比如,“通过我的短视频,为刚进职场1到3年的新鲜人做职场教练”。又比如,“通过我的笔记,让不会化妆的新手学会化妆”。这个过程中,我拍短视频,可能是为了吸引我的潜在用户。我写笔记,可能是为了服务我的精准用户。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刚进职场1到3年的新鲜人做职场教练”,是“让不会化妆的新手学会化妆”,是找到我的价值点,找到我的用户。而“个人IP”,只是达成这些目的的手段,是用来放大我的价值的杠杆。这,就是黄有璨老师分享的第二个心法:自媒体,不是红利,是杠杆。他说,今天,有些人会聊一个话题:做自媒体,还有没有红利?十年前,不管你是谁,做了什么,只要不分青红皂白,在北上广深买一套房,就能赚到收益。这,就是红利。一旦人把一个东西当红利,那么他潜意识里就很容易带着一种心态:我是谁,做了什么,都不重要,只要踩中趋势,就有收益。带着这种心态做自媒体,会发生什么?一切为流量服务。什么流行,看起来在趋势上,就去做什么。说很夸张的话,蹭很不相干的热点,吃很离谱的东西,无所不用其极,只为赚到红利。杠杆。黄有璨老师说,还有一种视角,可以供你参考:把自媒体当作杠杆。杠杆,不是“从0到1”的游戏,而是从“1到10”的游戏。要用杠杆,你必须先确立“我是谁”,找到一个自己能自洽,能认同的自我价值点。然后,你还要“做些什么”,去完成“从0到1”的积累。以你确立的那个价值点为原点,先发展打磨出一个业务。这个业务,可能是一个产品,可能是一种服务,但无论是什么形态,他一定是一份能给他人提供价值的东西。做出这份东西之后,才是通过做自媒体,把这份你能给出的价值放大,来换回更大的利益。把自媒体当成红利,带来的结果,是吸引眼球,是放大声量,是收割韭菜,是流量为王。把自媒体当成杠杆,带来的结果,是不断打磨的产品和服务,是基于价值的对接和交换,是所有人都受益,是长期主义。
挂断电话后,我对黄有璨老师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在以“大”为逻辑的时代,他创业时典型的一天,可能是早上5点多就起床去公司,一直待到晚上11点。离开办公室时,才发现开了一天会,订的午餐还在桌上,忘了吃。心里装着一个大目标,并被这个大目标推动着,以一种高强度的方式步履不停地往前走。对于很多心中有梦的创业者来说,这是一种全情投入的幸福。而当新的时代到来,从前常见的“做大”、“资本化”、“卷”,不再是最新鲜的关键词。人们开始相信不同的故事,关心不同的事物,期待不同的生活。这时,他创业的典型一天,早上依然是5点起,但是会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些思考和记录。三餐都会按照饭点正常吃,抽空甚至还会健个身。晚上5点离开办公室,去接孩子放学,陪他们吃晚餐,陪他们读书。一年下来,带孩子外出的行程,比过去几年加起来还多。这是一种属于“小创业”者的,更自由,更均衡,更有“松弛感”的幸福。全情投入、均衡自由,哪种更幸福呢?也许,这种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会。不同机会,对应着不同形式的活法。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