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今天,社长想跟大家聊的话题是:恐婚感
前两天,在社没共读会交流群里,有一位女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困惑。
过年的时候,她跟父母吵了一架,天翻地覆的那种,因为她的父母一直催她结婚。虽然她已经恋爱三年了,但一点都不憧憬婚后生活。
可能是因为看多了关于婚后生活的帖子,她越来越恐惧婚姻了。
对她来说,结婚意味着离开原来的家庭、远嫁、生子,怀孕、产后抑郁症,就业歧视、二胎,哪一个不是伤钱、伤心、伤身?
如果有的选择,恋爱比婚姻自由多了。
她的这种恐婚感,不知道你曾经或者现在有没有经历?
谈及恐婚,要回到核心的问题上:婚姻,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婚姻,爱情坟墓实至名归
俗语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当浪漫的爱情碰上残酷的现实,赢家少,输家多。
Amy Gahran曾在书中谈到:
主流的亲密关系模式,是一种阶梯式上升,人们的亲密关系从相互接触——亲密告白——确定关系——稳定磨合——做出承诺——婚姻。
(图源网络)
看起来,婚姻应该是爱情最高层面的升华,但为什么并没有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美好呢?
有人曾经就“领证代表着什么”这件事做过调查,66.1%的受访者认为一旦两人领证了,就意味着拥有“法律保障”,62.6%的人认为可以“繁衍后代”、49.3%的人认为有了“情感陪护”。还有约三成的人认为结婚可以“分担家务”,近两成认为可以“节约生活成本”。
由此可见,婚姻在伴侣双方的概念中,从来都不是是爱情的代名词。
法律层面中婚姻的含义,是指适龄男女按照婚姻法在经济生活、精神物质等方面的自愿结合。它更多是为了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为了家庭的形成,为了后代的繁衍。
你看它存在着许多层面的目的,却独独没有爱情。
很多人恐婚,并不在于婚姻本身,而是害怕婚姻形式的出现,不但没有发挥出其本来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道德绑架和社会责任束缚。
首先,一是经济压力,最为担忧的是婚前的买房和彩礼。
(图源:谷雨数据)
问题是,对于一个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想要不依靠父母来买房,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伴侣的期待、孩子的未来,就成为了一个新婚夫妻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了。
其次,生活层面的压力陡增,特别是女性面临事业与家庭的冲突困境。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自己主任务。恋爱过程中我们解决了“亲密vs孤独”的冲突后,便会进入到“繁衍vs停滞”的阶段,也就是选择生娃还是搞事业。
按理说两者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但问题就在于,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受限于时间、精力、外在的社会要求,往往不被允许在事业上花费过多精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是真的爱你》中,事业心极重的陈娇蕊在发现自己怀孕后,只能竭力隐瞒,而原本应该统一战线的丈夫莫铭却会选择揭秘,在男性看来,女性的事业心毫无意义。
原本应该齐头并进的两大任务进行了性别分化,生娃变成了女性的主营任务,而搞事业则专属于男性。
女性群体只能被迫退居幕后,社会价值感降低,但她们并不甘心成为“透明人”,仍然渴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看见、被认可、被尊重。
而不是从此以后只能成为“某某妈妈,某某妻子”的群体身份象征。
婚姻对于男女性而言,是爱情,也是枷锁。
恋爱是自由的,但结婚不是。
婚礼问题:对婚礼的举办方式和相关礼仪有什么要求吗?双方可以达成一致吗?
居住问题:是否和父母一同居住?如果发生意见冲突,该如何处理?
生育问题:要不要生小孩?育儿工作如何分工?
工作问题:女方希望生育后继续工作吗?生育期间的工作如何规划?
已有的经济条件:一般是通过彩礼和嫁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通常是婚前考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可预见性的经济条件:对于未来对方的经济条件是否持乐观心态,影响着婚姻质量。
安利时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