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忧心理社(ID:jieyouxinlishe)
你是否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刚开始接手一件事情,脑海中已经幻想出无数个会发生的问题,心里也已笃定自己做不好;即使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也会浮想一番,最终陷入自我怀疑;随便看到点什么,思绪就不受控制,好像在银河系漫游了无数圈,怎么都停不下来;经常将“如果当时…就好了”挂在嘴上……如果有上述情况,那么需要注意了,你可能正处在内耗的边缘!不过也无需紧张,你当然不是一个人。社交平台上,“内耗”都是近些年的高频话题,讨论热度居高不下。而且从参与群体来看,其中多数为年轻人。“内耗”人群也被称为多向思考者,他们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常因某些人和事,产生拖延、焦虑、消极、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过分自责等情绪,心理资源会被大量消耗。当资源不足时,人就会处于内耗的状态,所以会出现没干什么就很累的状况,情绪也会有相当大的起伏与波澜,有时会莫名其妙地特别开心,也可能瞬间坠入情绪的深渊。长此以往,我们的身心都会产生巨大问题,甚至会一点点蚕食我们的人生。01
有个年轻人十分崇拜杨绛,并给她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对她的仰慕,并咨询了一些人生困惑。后来,年轻人收到了杨绛先生的回信。信中除了寒暄和鼓励晚辈的句子外,杨绛其实只写了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想太多也是我们现代人内耗的开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那些没有得到印证的想法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无可弥补的消极影响。
因为敏感,想太多的人更容易发觉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感受到生命的变迁、岁月的改变、亦或命运的无奈,成为别人口中的“多愁善感”。因为敏感,想太多的人更能捕捉到他人的情绪,给予共情的回应,但也因此不自觉地受到情绪拖累,失去自我。因为敏感,想太多的人会比他人更多地感受这个世界的好,却也异常挑剔,对这个世界的不好有着强于他人数倍的觉察,更容易“爱挑毛病”、感到沮丧。总之,因为敏感,所以想要的会更多,才有了想太多和精神内耗。02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一个人活得很累的根源是什么?”其中点赞量最高的回答是:“不是能力问题,不是外貌问题,而是没能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被所谓的正能量裹挟,连悲伤都开始遮遮掩掩。我们与自己展开角逐,逼迫自己符合所有人的期待,大有“宁可天下人负我,不许我负天下人”的气势;给自己加上太多的“必须”和“不得不”,却使自己变得更加自卑、疲惫不堪,也无比焦虑。但是我们连自己都觉得不舒服,何来让这个世界舒服呢?只有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内心才不再兵荒马乱,不再被轻易地刺痛和点燃,才可以平视自己和他人,找到让自己和别人都舒适的相处方式。在《停止内耗:过一个不累的人生》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让自己不再内耗的方法。该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咨询实例,针对年轻人普遍面对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方法虽然简单,却可以帮助内耗的人一点点地走出自己的困境。无论刻意与否,我们每天都会花上许多时间与“我不够好”这种感觉进行斗争,将“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奉为人生信条。“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局限和不完美,但是也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对待本来的面目,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去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部分,给予自己肯定与接纳,给予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不要因为苛求完美,而错过美好。当你承认自己不够完美时,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会好很多。
张国荣曾经提到:“在别人眼里100%的好,在我这里只有70%”。敏感既是财富,又是魔咒。如果生活已经疲惫,日日都处在心思过载的状态,不如让自己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保持钝感,保护自己不被外界过多的打扰。相伴而来的,还有优质的睡眠和轻松的关系,这样的迟钝其实更令人感到踏实和幸福。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标签,或关于身份确认,或关于个人特质。久而久之,这些标签便会成为自我设限的枷锁,反向约束自己的行为,让人画地为牢,产生能力有限、不敢争取的错觉。比起迷茫在这些所谓的标签里,倒不如撕掉标签勇敢尝试,承认自己的多面性,不把人生变成一场面对群众的表演,只活给自己看。感受是对外界最直接的反应,它不加修饰,不加隐藏,用心感受自己,你会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学会说“不”,选择做起来让自己愉悦的事情,便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讨好自己就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