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内耗,左右为难,无法行动,孩子要走过哪6步才能成熟一点公众号新闻2023-11-20 00:11作者:橙子妈妈001来源:青春期手册(ID:youngerdreamer)鲁稚的阳台 编辑01道德两难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唯一一个药剂师最新研制的药才能治好她。她的丈夫海因兹找到了这位药剂师,但是药的研发成本很高,这款成本200元的药,被定价2000元销售。海因兹没有钱,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但是药剂师说:“我只是为了赚钱”。眼看着妻子就要死去,海因兹没有其他办法,撬开商店的门,把药偷走了。这是美国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围绕这个故事,他提出了一些供孩子们讨论的问题,比如:1、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吗?2、他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他需要被惩罚吗?3、为了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4、在这个故事所呈现的困境里,海因兹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由此,劳伦斯·科尔伯格发展出了他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即:1、惩罚与服从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5、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听上去有些晦涩难懂,但放在教育的情境里,雷夫·艾斯奎斯深刻理解并践行了这一理论,并为孩子们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帮助。02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斯奎斯是一位老师,也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我上个月刚看了他的这本书,被他创新的教育方式和热诚的教育态度所感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雷夫将六阶段理论落地在自己的班级和自己孩子的教育中,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结果。被雷夫发展并运用的这6点,对于我们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层次,对于我们如何用更科学的方式和他们对话,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因此我将自己对这6点的理解分享出来。这6个阶段是从孩子的心理发展递进展开的,是展示了一个孩子不断成熟的心理递进过程。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自我理解是他们重要的发展命题。越能自我理解的孩子,越少内在冲突。雷夫所发展的6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03孩子走向成熟的六个思维层次我们如何理解这6阶段在养育中的意义,并针对性地优化和孩子相处的策略?第一阶段 | 我不想惹麻烦因为恐惧,而不得不去服从,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低层次。害怕老师,害怕父母,因此我不能去惹麻烦——我们会看到一个“乖”孩子,循规蹈矩,他选择了服从,只要不激起愤怒,以及可能的惩罚。为了自我保护,长期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很多父母会责备孩子越大越没有想法,这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生命力被不断削弱,是和环境互动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青春期叛逆其实是成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二阶段 | 我想要奖赏处于这个思维阶段的孩子,努力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比如小时候父母承诺的某个玩具,长大后只要你能考得好就能得到的一双很贵的鞋,或者是手机时间......从短期来看,奖赏策略促进了孩子的行动,但双刃剑的另外一面是,物质的奖励永无止境,胃口越大越大,什么才能填满它?如果奖赏消失,孩子就是失去了继续努力的惯性。无利可图了,还要努力干什么?慎用奖赏,尤其是与物质相关的。原本被禁止的行为,也不能被用作奖赏,这会更强化对稀缺的追逐。在精神层面的激励,可以被用做激励的一种方式。在你的家庭,什么样的精神激励对孩子更有效,我们可以多观察。第三阶段 | 我想取悦某人一些父母这样描述孩子的两面派:在家里非常好,但一旦到外部环境里,孩子的表现就像换了一个人。父母简直不敢相信,那个是自己的孩子。这类的家庭里基本上有一个权威型的父母,在孩子还没有力量对抗父母的时候,会选择取悦父母,来获得父母的认可,也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可能积攒的压力总要找到一个地方释放,于是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矛盾的孩子,在不同环境里切换自己的角色。取悦父母,是孩子的本能。但随着孩子长大,他需要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对于他的意义,并由此转变为真正地去观察自己的内心。父母,是否可以给予孩子这样的空间?第四阶段 | 我要遵守规则制定了规则,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愿意去执行?父母觉得这是件容易的事。简单的逻辑——你想好,你就按照规则来,你不按规则来,说明你不想好。但通过遵守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属于道德发展的中高阶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身心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无法做到完美遵守既定规则,我们需要理解这一点。对孩子少一些苛责,在对他多一些理解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辅助。最重要的一点,参与制定规则的孩子,更愿意去遵守规则。第五阶段 | 我能体贴别人“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 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阿坦克斯给了女儿斯各特以上的忠告。我们理解他人时,大多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果换到另外一个角度换位思考,我们的困惑、愤怒、不平将会少很多。作为一个孩子来说,他的思维层次如果能进化到“我能体贴别人”的层次,他就能更理性地看待为什么好朋友突然说了他的“坏话”,面对那些他“看不惯”的老师,他还可以有怎样的行为选择。第六阶段 |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个阶段是最难达到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我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是什么样的人,但我并不要求全世界都知道。有一段故事来帮助理解这个阶段的思维层次:《 独自和解》(A Separate Peace)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纪录。他简单地热了身,走上起跳台,接着要吉恩帮他计时。一分钟后,吉恩难以置信地看见菲尼亚斯破了纪录,但是她很失望,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来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她打算致电当地报纸,还要菲尼亚斯第二天在正式计时人员和记者面前重游一次。菲尼亚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今日推荐三联旗下青少年刊物《少年新知》▍往期回顾减少内在冲突,青春期孩子走向成熟的6个阶段如果你也有儿子,也想让他优秀而自律:养育男孩的10条建议如何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这几种方法简单又管用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精神内耗”?没有认知上的觉醒,打再多“鸡血”也没用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