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力时代
亲爱的们,我又要开始新系列了。暂时命名为“我们的,心力时代”,写多少集,也随缘,欢喜。
我前面一直在写“五十岁系列”,有个朋友跟我说,以前发展依附的是成功学,咬紧牙关,坚持不懈,等待机会和风口来临,一夜暴富,炸裂崛起,爆款连连,繁花依依。你写“五十岁”,对应的刚好是70前后的人,他们与改革开放共年轮,时代情绪、价值、变迁感,其实都在这些人身上。没有心力,且还没有内核,那人生就此停住了。还有心力,甚至有了思想与精神内核,则可能人生与时代都有解。
现在的发展逻辑可能是不败、不死,哀莫大于心死,心还活着就要有活泼泼的能源。成败须臾之间,变化太快,除了一条路走到黑的成功,还可以在多条路上“不败”。成功与失败之间,还有不成功但也不失败的很多可能性,人生谱系可以很丰富,立足之地就会广阔得多,物质上和精神上就都有重建和新开拓的空间。
阿兰·德波顿说,想要恬淡、平静地生活下去,只需要相信生活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斯多葛学派也是这样,生活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智者就是把所有不测和不公都能转化掉。一定没有永远的成功,但可以有持久的不败,即便现实失败,心也不灭。这就是一个心力时代。
前几天,看到中国基金报上的陈天桥的新闻——《中国“网游教父,成美国大地主》。报道说他在美国俄勒冈州的土地,80127公顷,美国排名第82位。1973年出生的陈天桥(50岁),浙江人,复旦经济学毕业,1999年,26岁用6万美元积蓄创办盛大。互联网泡沫后,2001年,以仅剩的30万美元从韩国ACTOZ公司拿下《传奇》代理权,赌对了,一个月就盈利。蒸蒸日上好几年,却选择急流勇退,因为他30岁的时候患上了惊恐发作症。
你看,其实人每分每秒是跟自己的内心相处的。人生有时候遇到什么,就按照这个形势和形状去主动改变,所谓随物赋形。三木清的《哲学入门》里说:人通过形成环境形成自我,我们的行为都具有“形成”的意义。岸见一郎的《不安的哲学》里说,一个人无论有多么悲惨的经历,都应该能够重新获得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人并非反应者(reactor)而是行动者(actor),主动做出决定,就会消除困境和不安。你看跟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几乎一样。人发心那一刻就是行动了。
2010年,那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陈天桥37岁,他那年移民新加坡,2012年盛大退市,2014年他卸任所有职位,然后开启人脑研究,其实就是全心全意专注在科学的人脑(其实也是人心)研究上。
人生,就是一场随物赋形的体验。70后的人生节点,似乎就是一夜暴富的故事,如何变成立于不败之地的故事。
冯仑风马牛2023年终秀的主题是“挺住才有出路”,你看,其实这个时代都在谈心力。王石1951年生人,冯仑1959年生人,还活跃在舞台上,就已经是穿越周期,活生生地证明了挺住的人生。他们看来想提携和鼓励年轻人,就邀请了访谈类IP头部90后程前,谁知,他跟70后周鸿祎在言谈中互怼了起来。当面对前辈质疑的时候,年轻人的反击,应该有礼有节,甚至有妙方和新鲜感,不该连底线都没有。程前翻车了,最后甚至语无伦次,上升到了对“红衣服”的人身攻击。
周鸿祎说年轻人不要气盛,要沉住气,他不想这个对话变成一个大专辩论赛,大家都坚持一个观点不变,最后变成了杠精。岁月沉淀,周鸿祎反而显出了某种慈祥感。这让我相信,内核真的会变,人真的会变,只要他自己想变。周鸿祎再度火了起来,连带他的书,他的视频,他的红色。
程前公开道歉,周鸿祎发文说其实也没必要道歉,只要真心复盘自己的错误,让自己成长和改变,就会把坏事变好事,还告诉年轻人,演讲的方法和技巧。他们两个做了很好的“心力”示范,还有心力去回转、转化、转移出看似僵局、死局的关系。责人者远,责己者半,不责者达。
程前大概内心积攒了很多压力、不平和怨,没有平常访谈时候有提词器或充分准备后的平和相,被惹怒和刺激之后,变得争强好胜,甚至开始攻击模式。一时的崛起,一时的成功和赢,真的那么重要?他的流量很大,认可度也很高,据媒体人说招公关都年薪税前过百万,这可能影响了他的自我认知。人最后能形成环境之中自己的存在感,就是靠认知力和心力。人要有的,不是绝对的赢,而是从容地不败。
定在一些书法里,就是宝盖头下一个之,就是宝之,存养好。人的精神空间,需要不断被打开新的门户、窗户,通风,有新空气、新能量。所以在不败的逻辑之下,你若要积累长久之功,受到岁月的滋养,就要做很多不起眼的、不会马上兑现的、存养涵养足够深层的东西。那些不被市场支付过足够对价的努力,那些不被周期眷顾也不被席卷的行业,比如古老的出版业等等,都在做的是抗焦虑和不安的长久事。真正的悦己,是我永远知道我每分每秒该怎么办。能纯粹地努力本身,就具有价值。
金钱虽然重要,但人自身的存在感比金钱有更大的容纳能力。人缺不了钱,但人可以活得比钱大!我们所说的,立德立言立功,你知道吗,商对应的是立德,学者是立言,官员是立功!因为立德,利他才能长久,这就是为什么现在ESG,影响力投资,社会价值,可持续,公平等等这么受重视。
人要存养自己、涵养自己,只有“无用之用”才能稳住自己的心。所以,心力不光是能开疆拓土,还要能内守。孙子兵法讲的不仅是攻也是守,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也要不失敌之败。所以,在绝境期,无常无力无序期,人无气节不可处患难,无涵养同样不可处患难。
心学的鼻祖陈白沙说,柳宗元和韩愈,被贬之后就没办法安然处之,忧愁无聊,总是需要人陪着,比如韩愈在潮州总急急忙忙寻得一人,一起消遣。而苏东坡,谋生之道是如此多元,随时可以在当地养心养老,患难奈何不得的气象,何其雄壮!内在感受、内在力量是多么重要。很多企业家现在也开始研习哲学、人文、古琴、书法、画画、击剑等等。
不败的意义,就是从不患得患失,自我支棱有核有杖,身后还有千军万马。
我做任何事情,如果缺乏气氛和气势,第一步得造势成全自己,若是活泼泼,主动热情,不死精神浓厚,就能把事情盘活。人做成事情的第一步,永远是“措足践坦道”,心里先把被困难卡住的步子,迈开了!
当人太被动了,觉醒的第一步是,该主动创造的东西就要更多了!
这个时代,钱债、情债、业债流动更多了。经济情况不好,就算是盈利的公司,也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大家都在忙碌着,应对着,随时迎接各种挑战和不测,变成了生活里的刚需,很多时候被误伤、误判的可能性也很多。天上可能掉馅饼,也可能掉铁块,随时砸到体无完肤。
在最混乱的时候如何保持定力,在无序无常无力的情况下,如何有源源不断的心力,还是可以学学王阳明。
面对最难打的叛乱战,他问弟子,兵法的要义是什么?弟子不知,名师直接开示。
他说过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宁王的心就是妄动的。他本来还有耐心,想布局全面之后等待时机之后再造反。但是这几件事发生之后,他加速行动:第一,太监张忠、江彬等与宁王关系密切的钱宁争斗,想揭露宁王谋逆,就顺势可以把钱宁搞下去;太监张锐和大学士杨廷和,都被宁王贿赂过,怕受朝局牵累而反转,落井下石,上奏宁王“包藏祸心,招纳亡命,反形已具”。人啊,其实都是外物外部关系牵引的,很容易妄动。
然后京城探子们把朝堂上的消息告诉宁王,刚好那天还是他生日。他完全没有心思过了,刘养正说,咱就借势反了吧,刚好大小官员都在,刚好看看谁能站队我们这边。刀剑之下杀伐以迫其站队,也是好机会。
王阳明呢,当时还在去往福州的路上,听闻叛乱消息后,改装易服来到临江,并跟当地知府戴德儒分析三策,宁王的三条路线是去京师,去南京,守南昌。他首先找人在通往北京、南京的要害处,设置疑兵,找人写假公文宣传两广总督、湖广巡抚、两京兵部等会集结16万人攻南昌。
宁王因为是被动而反,容易乱,竟然真被唬住了。于是王阳明去了自己曾经战斗过的、非常熟悉的吉安,紧密布局,然后假装在各个城府坚守不出。王阳明的静,让周围的人跟着他从容,他们相信只有想周全了的人,才可以在生死面前还这么静。于是七八万人,终于集合。
王阳明的心战,肯定还会包括反间计,信息干扰一直是让心乱最好的方式。能让人心乱,持续乱,不断加压增熵,让敌方疲于应对。他写蜡书给刘养正等宁王心腹和智囊,谎称他们是自己人,让他们怂恿宁王东行,以后许诺是朝廷巨擘。
宁王果然胡乱怀疑了十多天,后来才反省自己疑心太重,恢复信任这件事,花费时间太久。其实我个人认为,心学这件事,就是让你判断力和感受力,高效高级起来,节省自己的时间精力,让你尽量松弛自在,而不是紧张拧巴。
宁王重新信任刘养正他们,选择去南京路线,十万人浩浩荡荡出征,还带了妃子、世子等等,等于是举家搬迁,表明自己不达目的不罢休。然而攻打安庆城,就是攻不下来,还让团队里的安庆人潘鹏劝降,结果潘安排的亲人一个个被肢解,对战中彼此都很残忍。
47岁的王阳明,稳到令人发慌。他就是要等宁王出走,然后去打南昌。1519年七月十九,他起兵8万人浩浩荡荡地去了。他将评判的檄文绑在箭上,让老百姓安心睡觉,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出来。
他的命令是那么深思熟虑——告诉士兵,一鼓靠近城墙,二鼓登城,三鼓不登者杀,四鼓,杀队将。那天夜里,三鼓之后果然半数士兵入城,出生入死。人啊,不到特定条件是不会对自己狠的,所以要激发人类的狠,只能创造极限条件。
被激发了狠之后,暂时是停不下来的。他的军队也是各地东拼西凑而来。于是抢夺开始,宁王宫殿被烧,他预料到要收拾内乱。一切都是心的激发和控制。
南昌的“金银财宝”都在,宁王决定回去,不能失去了老巢。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152年后,这里再次战火纷飞。双方一天之内毫无动静,然后趁着夜色,王阳明带着伍文定,诱敌深入,一块一块吃掉敌人,最后的形势是形成了四五路夹击的态势。
他太了解对方了,在打南昌的同时,把九江和南康两个后备之城也拿下。宁王十年多的准备,短短42天就失败了。准备得再好,心没有准备好,心乱,功亏一篑。
追求成功,需要运气,需要资源;追求不败,不死,需要“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大变局面前都是需要极大的心力的。梁启超和谭嗣同等等在当时无不是在找力量。
梁启超,提出“力本论”,提出不仅物力要富强,心力也要强。老祖宗的智慧是强调自然之力,无时无息,自强不息,但总是轻视人力的作用。在力命之争中,最后还是认命为主。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割裂被牵制,以静主宰动的时代过长,最后就是被动挨打。
好在,现代人还是可以把古代人的理论进行改进和填补。有时候你接纳了所谓的命运,反而可以更好地利用和改变命运。所以梁启超等都在提倡自我转变,自我修养,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这股子精神,构成了近现代变革的动力。
其实古代也有崇力的传说,盘古劈了18000年才凿开了混沌世界,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全是绵延不断的力量。人要有力量感,不仅男人需要,女人也需要,要有“伐道之气”。健壮力、坚忍力、精勤力,都得有,我们现代人太追求精致和美,就会阻碍劳动力,要粗糙,大开大合,经得起折腾,就要豁得出去,有勇有谋,所向披靡。
谭嗣同在《仁学》里甚至写了心力的18种形式,能办事的人,张力(凹凸力)最大。人要有永力、反力、摄力、拒力、总力、折力、转力、锐力、速力、韧力、拧力、超力、构力、激力、弹力、决力、偏力、平力。感觉比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构成更加丰富。
永力反力,一张一弛应对变化;摄力拒力,近之远之;总力折力,综合之,分拆之;我欣赏的是转力,物随心转,总能互易无穷,只要想改变,总能改变,就像螺丝一样锐利地扎入心里。
速力这件事,我觉得在我写作中,有非常好的融入,人都是要消遣的,从悲惨的现实中转移开来,投向其他地方,产生新的冲动,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感到痛苦,就会去生活之外找,但其实生活之中才能找到解药和快乐,如果融合进去了,享受生活的好与不好,都会变成高效地创造输出。这就是心力运转。
另外,努力的纯粹就是韧性的来源。拧力和超力也是一对力,当人在纠结拧巴之中,要有超然之气。精神的自动性,总是想逃避,就要去构、去激,去弹,去决,决断了之后就坚持下去。至于,偏力和平力,人要有偏爱,也要有平衡。
研究王阳明越深,就发现,其实西方人不仅是斯多葛学派,研究让心安放,让心理解不测和适应无常,还有充满理性的马克斯·韦伯的学说,也在说明相应的心力。
韦伯认为,人有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所谓心志伦理,更重视行为的纯粹性,而不考虑行为的结果,只是纯粹地面对自己的良心的责任。如果是责任伦理,对结果负责,只关注结果的话,那么在行为处事中未必都能考虑自己的良心。
所以,心学的纯粹,就是一切从心出发,最好的结果还能是知行合一,结果也合一。秒针和分针,相互追赶,无限接近。我说出活在当下,当下就流走了。芝诺悖论,就是运动的不可分性,当你意识到时间的时候,那个时间点已经过去,理念世界和可感的现实世界之间,有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的心力,能跨越这个鸿沟吗?
待续,谢谢支持。
/// END ///
No.5587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水姐
作者简介: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上海作协会员,公号名:水姐;视频号:水姐一天一书实验室。代表作:新书《苏东坡万有应用商店》。
开白名单 duanyu_H|图片 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