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会还给孩子们吗?公众号新闻2024-01-16 04:01从情感上说,我希望“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能还给孩子,让孩子们课间能走出教室,自由活动。但是,从现实看,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要还给孩子,却知易行难。在引起舆论关注之后,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可能会做一些动作,以回应舆论的关切,但过后不久,孩子们恐又难以自由享受课间十分钟了。长远看,这取决于能否坚持依法治教,理性界定学校在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中的责任,切实建立责任分担机制。如果一发生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就要追究学校校长、老师的责任,那学校、老师就会采取“推责式”做法,对学生进行“圈养”。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只是过去十多年来,众多消失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一,除此,还有消失的运动会,消失的中长跑,消失的春游、秋游……这些“消失”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学校、老师已经被“安全责任”搞怕了。只要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为平息舆论,各地教育部门还没有调查事故原因,就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校长、老师。为治理这一问题,早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便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该《意见》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处理制度。发生造成师生伤亡的安全事故,有关部门要依法认定事故责任,学校及相关方面有责任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学校无责任的,要澄清事实、及时说明,避免由学校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但是,在发生安全事故后,面对舆情,很多地方政府采取的是“舆情治理”方式,而不是依法治理。比如,学生课间在走廊上与同学发生碰撞,出了鼻血,这本来没什么,可家长不依不饶,要求追究涉事同学以及相应班级教师的责任,还在网上发帖维权。面对舆论压力,学校不得不追究教师的责任。自己不该承担责任而被追责,教师的尊严受到伤害,不但产生职业倦怠感,而且失去教育理想,于是不再给学生自由的课间十分钟,而选择让学生都待在教室里。简单来说,现实给教师的教育最现实。虽然《意见》已经明确健全学校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处理制度,可学校、老师依旧难以轻装上阵。从那时起到现在,课间十分钟的消失程度逐年加重,一些以前还能享有课间十分钟的孩子,也被要求课间不能随意离开教室走廊、到楼下活动。课间十分钟变得静悄悄。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在2021年发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这是对学校做出的十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要求。然而,这一规定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一些学校不执行的理由是,我们要保护未成年学生,可谁来保护学校和老师呢?谁来维护学校、老师能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环境?“课间十分钟消失”,是2023年社会舆论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舆论的关注,能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吗?在我看来,我国教育与学校治理,恰恰必须摆脱“舆情治理”思维,回归“依法治理”,才能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当学校是学校,实行教育家办学,课间十分钟也就自然会还给学生了。来源|南方周末风雨廿载,感恩每一份支持与陪伴,感恩每一份付出与收获。下一个二十年,未来更多个二十年,我们仍将勇敢前行,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我们一起参与到教育问题的解决中,遇见教育的美好未来。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你成为研究院的月捐伙伴,用长期的信任与陪伴,支持研究院独立、专业、持续的行动,共同呵护孩子的童年和未来。点击“阅读原文”或扫上方图片二维码,加入月捐计划,支持研究院独立发声!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