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探讨,怎样杀死10000000人比较好
举办一次成功的会议有多难?
准备场地。
约好时间。
召集人员。
讨论议题。
……
等等,怎么回事?进错号了吗?为什么Sir要说开会?
因为今天要讲的电影,它的全部故事,就是在讲——
一场成功的会议,是如何举办的。
片子里为此所耗费的脑细胞之多。
你甚至可以当生意经来看——
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nferenz
01
万湖会议记录——精英会议教科书
先看一场“完美”的会议是怎么召开的。
一,前期准备
选址要求:风景优美
最终方案:万湖别墅区
选址人简述:
尽管一月的气候并不十分宜人,空气中透露出一点清冷的味道。
但大万湖边的风景,是当地一绝。
住在这里,早上醒来拉开窗帘。
成片的树林掩映,远处的白云,高山依次倒映在湖水上。
即使放到现在,这里也是当地最知名的郊外度假景区。
如果是五月节,八月节,每到周末,肯定是游船如林,人流如织。打闹嬉戏,到处都是快活的气息。
相信肯定会让参与者心情愉悦。
二,会场安排
参与人数:15
官级:实权要害部门的非高阶官员
文化水平:一小半都有博士头衔
负责人简述:
从一大清早开始。
就要沟通嘉宾到达时间,安排停车位、排列座位顺序、摆放姓名牌、安排会议记录、以至于根据喜好通知厨房准备早餐、午餐、茶歇、甜品等等……
有些事务事情更繁琐——
比如,xx不能和xx坐在一起,因为他俩会闹矛盾。
比如,xx对xx食物有忌口,厨房必须得调整食谱。
比如,xx容易话多,那尽量少给他发言机会,免得他耽搁会议进程。
比如,xx身份很重要,就安排他离主席台更近一点,以便交流意见。
都要安排得井井有条。
三,会议流程
讨论议题:后详
存在问题:部门争议
书记员简述:
再圆满的准备,当会议一旦召开,意想不到的情况就时有发生。
这一次也不例外——
“我们大区已经为各大部门的积压贡献了处理场所,竟然还得不到一个‘本地区可优先处理’的保证?这太荒谬了。”
觉得任务分配不公的发言者呛声。
但这不是第一次:
“我很怀疑物流能力能不能cover住这么大的运输量。”
有人对物流效率提出质疑。
有人对成本预算表示担忧。
更有甚者直接威胁,对前景蓝图表示悲观。
“如果这批货物处理不了,我们会不会都要玩完?”
更别说,还有各个部门之间的倾轧。
对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1、先抓大后放小,先达成共识,再解决分歧。
2、然后找到质疑者单独沟通,妥协也好,让利也罢,通过闭门交易达成共识。
3、接着回到会场,指出当下大家应该同舟共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并表示主动担下了更多的kpi。
这一套动作,说服了大部分与会者。
四,会议结果
目的:达成
评价:圆满结束
主办人自述:
从任何角度看。
万湖会议都是一场胜利而伟大的会议。
会议地点风景优美令人舒适。
会议进程安排得体,餐点可口,让与会者心情舒畅。
而在会上,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偶有争端,但都是君子之争,有尺度,有原则,风度让人敬佩。
会场内外洋溢着快活的气氛。
最后,还能让与会者达成广泛而又坚定的共识。
可以说,除了会议目的不那么讨人喜欢。
这简直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开会教程”。
……
等等。等等。
什么目的?
害,别太放在心上。
只不过是,如何杀死1100万犹太人罢了。
02
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万湖会议,二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会议之一,召开于1942年1月20日。
参与者都算得上位高权重。
党卫军的将领,总理府的秘书,司法部秘书,内务部秘书,犹太人事务办公室的主任,以及波兰等占领区的代表等。
普通人熟悉的德国纳粹名字,几乎没有。
但这些,都是犹太人大屠杀的直接责任相关者。
因为会议要解决的问题,非常简单明确——
如何处理国内与占领区的犹太人。
某种意义上说,《万湖会议》不像一部电影。
它改编自一份未来得及销毁的会议记录。
影片全程都在开会。
讨论如何处理犹太人,尤其是处理的细则。
比如为什么处理?
有人抱怨:
这些犹太人太多,在多地已经出现了积压状况,粮食还出现短缺,如果再不“处理”,总不能看他们活活饿死吧。
比如能不能处理?
有人质疑:
从“处理”德国犹太人,到“处理”全欧洲犹太人,1100万,我们是不是有些贪多嚼不烂?
比如谁来处理?
有人担心:
本来就还在打仗,1100万人的转运工作,1100万颗子弹,会不会影响前线的后勤补给?
是的。
与会的这些人,讨论的不是该不该,而是怎么做。
是先东后西呢,还是先德国,后外国。
是用安乐死,用子弹呢,还是用毒药,杀虫剂,或者毒气?
甚至,如何设置焚尸炉风向,不要让烟尘影响当地居民都被考虑在内。
这种严谨和认真,非常有德国人的气质。
却唯独看不到:
人。
因为所有人讨论的基础。
都只是一串串数字。
和数字背后的经济成本。
当然,与会者也不是完全的丧心病狂。
会议上也有刺头。
彼时担任内政部国务秘书的施图克特博士,全程对于主持人海德里希的不少言论,都阴阳怪气。
怼立法。
怼用人。
怼草率决定。
但如果你以为,所谓敌人的敌人可能会是朋友的时候。
Sir告诉你,这位施图克特博士,正是纳粹关于犹太人法律的制定者之一,而他的建议,比起海德里希的处理,似乎更加无人道——
绝育。
是全体绝育。
没错,他的目的不是什么人道主义,而是如果清除干净了犹太人,他所制定的法律也就失去了意义。
他也就同时失去了价值。
一切,只是自保而已。
没有人性吗?
战争狂人吗?
还是一群禽兽?
只是你留心就会发现,如果抛开会议主题,他们其实都算正常人。
都有喜怒哀乐,都有悲欢离合,甚至在专业工作上,比普通人还更优秀。
但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变成了屠夫,野兽?
不得不说,这才是电影最恐怖的地方。
03
“崇高”的理想,“无罪”的屠杀
看电影的时候,有一个细节。
片中所有的讨论中,几乎没有提到一次“屠杀”,“杀戮”。
用词,全都是——
处理、清理、转移、消化,实施措施、解决方案。
极大程度上规避掉令人反感的词汇,而这些正是来源于万湖会议的原档纪录。
为什么要做这种处理?其实就是用各种手段让自己显得“无罪化”。
首先——
把自己放到一个不得已的位置,声称消灭犹太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为了贯彻元首的理想,我们本来想的只是把犹太人抓出来,送到境外去。
比如想发配到马达加斯加这类的海岛上。
但是,英国控制了海洋,这条路走不通。
想要不就把他们送到原始森林沼泽地里去,比如西伯利亚?
但是,俄国人挡在了前边,这条路也走不通。
友好国家不接受,又不能送向敌对国去资敌,只能勉为其难,自己处理了。
——为此,收缴犹太人的财物,作为处理费用,理所应当。
这个逻辑严谨,完成闭环了属于是,除了有点无耻。
然后——
把自己放在一个有人文关怀的高度,我们其实很在意人性。
电影后半程,老兵出身的总理秘书担心:
大量处理犹太人,会不会让士兵产生大量心理问题?
毕竟这些德国士兵,将来也是德国女人的丈夫,德国孩子的父亲。
对此,海德里希的手下艾希曼提出了一个完美的实施方法——
毒气室。
对于理想中的纳粹军官来说。
执行屠杀应该跟上班一样轻松,每天只需要按流程来,确保按下按钮就行。
最后——
把自己当成是开拓者、创世者,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子子孙孙。
为了下一代是一个“完美”的借口,毕竟战争是即时的,下一代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电影有一段台词,可以说是很能代表纳粹的思想。
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具备这样的行动力
也不具备这种直觉上的清醒
我们今天负重前行
将会留给后代收益和幸福
可以说。
纳粹在处理犹太人时,除了没有考虑犹太人的意见,几乎考虑到了一切的人道主义。
而这,才是纳粹恐怖的地方。
如果把纳粹屠杀犹太人,与过往历史上的屠杀行为做对比。
就会发现一个鲜明的特点。
过往历史上的大屠杀。
有的是军队丧失纪律的暴行。
有的是为了震慑敌人的政治行为。
还有的是战争不可避免的伤害。
但有一点,没有任何文明国家,会以屠杀为荣。
而相对于把屠杀作为方法,只有纳粹把屠杀当作政治目的。
这也是全世界至今对“纳粹”十分警惕的原因。
它以一种昭昭天命的方式,完成了意识形态的构建,然后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用最科学的方式研究——
怎样有效率的杀人,怎样把最新研究用在提高杀人效率上(而不仅仅是战争武器),怎样做到多部门合作,流水线,一条龙服务地杀人。
电影中,就可以看到各种博士头衔的学者,为纳粹政府杀犹太人提供理论研究,制度优化。
也可以看到各种企业生产各类定制产品,为纳粹政府效劳。
在纳粹出现之前,大部分人类相信,几百年来的文明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种种理论的进步,会导人向善,会让人类更加文明理性。
但纳粹打破这一信念。
宣告文明的进步,完全可能结出无法挽回的恶果。
尤其是,看到电影中,几乎每解决一个问题是,大家脸上的笑意。
是由衷的。
更让人恐惧。
04
服从,也有罪
但这还不只是Sir想介绍《万湖会议》的原因。
1961年,当阿道夫·艾希曼(电影中做记录的军官,犹太人最重解决计划的执行者)从阿根廷被摩萨德特工捉回以色列受审的时候,他以此辩护——
“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
“我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并不是掌控齿轮的人。”
“我本人对犹太人没有仇恨。”
跟他电影中的表现,如出一辙。
Sir完全相信。
艾希曼在万湖会议上的发言,在当时是自豪,且真诚的。作为一个齿轮,他在努力帮助机器运作。
但这并不能掩盖,整座机器在作恶,他也是其中一环的事实。
但幸运的是。
历史是公正的。
海德里希在会议召开当年就被刺杀。
艾希曼的审判在德国直播,1962年被以色列判处绞刑。
而与此对应的。
德国法兰克福法院也宣布了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参与者的审判。
1965年8月20日,法兰克福法院宣布判决结果:6名被告被判无期徒刑,11名被判处3年半至14年监禁,3名被告无罪释放。
也在这一天起。
“服从命令”与“未亲手杀人”不再是洗脱罪责的借口。
“服从即有罪”,在很多国家,得到了普遍接受。
20世纪重要的犹太裔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观看艾希曼的审判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
邪恶的平庸面,也叫“平庸之恶”。
做大奸大恶事情的人,很多都是平庸的普通人。
当一个人用“我只是服从上级命令”,来搪塞责任的时候。
应该想起。
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缺乏思考能力的盲从行为。
曾诞生过纳粹,更产生过暴行。
希望《万湖会议》能让想说出这话的人。
有一丝丝警醒。
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因为只知盲目服从。
就很容易成为恶的化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