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这件事,没人比得过我”
Unplash | 图源
前几天在网上刷到了一个视频——
主人公叫小李。
38岁,是当地著名的懒汉。
为什么说他懒?
因为他不出门也不工作,整天呆在家里。这可把他爸妈给急坏了。
但是他母亲梁大婶说,以前她这个儿子还是很勤奋的,但这些年却一天天地颓废下去。
梁大婶觉得他儿子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刺激才变成这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八尺大男儿变成一个足不出户的宅男呢?
原来,一开始小李在北京的工地工作,工资并不低,但因为工头突然得了白血病去世了,小李没能要回工资。
后来辗转回到家乡,找不到满意工作,这么一来,小李便越来越灰心,甚至开始自暴自弃。
除此之外,感情上小李也受到沉重打击。
于是在感情事业的双重打击下,他一时间竟觉得自己看透了人生。
“失败的婚姻、失败的事业没有意义,人生就那么回事。”
但深究原因,发现他“悟透人生”的背后真相可不简单:
因为家里的一切够他用的了,如果没钱,将家里的地卖出去即可。哪怕一小块,都够他吃一辈子的了。
他说:“人生百八十年,玩得开,放得开,齐了。玩乐过了,现在就是吃喝等死就行了。”
网友纷纷热议:见过摆烂的,没见过摆得这么卷的。
摆烂,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生活哲学:
怎么加班都是升不了职的,摆烂!
怎么上班都是买不起房的,摆烂!
“摆烂”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反正努力也做不好,那就任由它向坏发展吧。
有的人说,摆烂让我愉悦;
有的人说,摆烂并没有很舒服。
究竟摆烂心态可不可取?
今天,壹心理也想和大家聊聊21世纪的“摆烂”人生。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行为很大程度上是趋乐避苦所致。
“摆烂”的出现,也正缘于此。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来解释,“摆烂”与其说是一种态度,不如说其实是一个愿望,它通过释放对现实的未满足感或者不快,来消解紧张,从而得到快乐。
“摆烂”产生的原因,追溯到孩童时代,大概有两个。
a. 父母剥夺了锻炼机会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了虚弱感和依赖感,没有让孩子体验到恰到好处的挫折感。
那么,会令孩子没办法持有坚韧的态度面对现实。
比如说,小时候学自行车,如果孩子跌倒擦伤了,并且大声痛哭,爸妈立马上前安慰,没有正面鼓励继续骑上自行车。
反倒为了保护孩子,避免TA再次跌倒,甚至不让TA骑车了。
像这样,孩子体验不到挫折感,更多的是对爸妈的依赖感,长大以后,孩子面对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难以用坚韧的态度去面对。
没办法坚韧面对,于是放弃努力就成了最有效的解压方法。
“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这样的观念会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人生。
b. 童年时期的习得性无助
如果婴幼儿时期,孩子想要喝奶,妈妈却不理不睬;在学龄时期,孩子想要自由选择努力的方向,父母却强迫TA“刻板”地努力学习。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而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被带到成年后的生活和工作里。
于是,“摆烂”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无助”的自己。
4月28日晚上20:15 ,壹心理与宛若故里联合发起的直播,也会跟大家聊到“摆烂可以如何保护自己”。
↓ 长按扫码,预约直播 ↓
“摆烂一时爽,
一直摆烂一直爽。”
很多人觉得,哪哪都有内卷的社会,摆烂似乎就是一种解脱。
反正我已经自我放弃,随便你怎么要求我、定义我都可以,反正我不会改。
大家可能不知道,摆烂的实质,其实是一种掌控感的失控。
而这种失控会令人感到“很爽”。
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失控”其实也是一种控制:“我用自己的‘失控’,让别人来替我控制事情的发展,自己可以免于承担相应责任。”
举个例子,这种失控的爽感,就像是玩蹦极。
在被推下去的那瞬间,人是失控的,而脚下的那根绳索,替自己控制了整个下落过程,并且(大多数情况下)绳索保障了我们的安全。
所以,蹦极让我们觉得“很爽”。
正是经历这种失控之后,我们会体验到不曾经历过的新感受,会感受到通透全身的爽。
于是便有了“摆烂一时爽,一直摆烂一直爽”的快感。
“人生是我自己的,
摆不摆烂与TA无关”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很多场景,令自己很想“摆烂”。
比如我,有时候工作太累了,瞬间就想摆烂:不干了!
我甚至会很真诚地把这个想法表达出来。但是,这一点也不耽误自己睡一个好觉之后,一睁眼又精神抖擞去干活了。
最近学到的一点是:一个人很难稳定自己的观点,绝大部分都是特定场景下的特定感受,以及为了抚慰这个感受而脱口而出的表达。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非有人对我说,你必须摆烂,或者你不应该摆烂,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也可以留意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应该摆烂;另一个人告诉你,你不该摆烂,你到底要怎样选呢?
其实你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一个答案,实在觉得无能为力了,那就看怎样能让自己更加舒服一点。
“我暂时就摆烂了,但明天,不好说。”
↓ 扫码预约 ↓
听听如何活出自己的样子?
人生是我们自己的,迷失在别人的观点中是很可惜的。
我非常喜欢蔡澜先生的一句人生语录: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吃得好一点,睡得香一点,多玩玩,多看看。”
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一点也不复杂,这就是最大的人生意义吧。
不想“摆烂”了!
和解试试?
有的人觉得摆烂很爽,但有的人尽管摆烂,也还是觉得不舒服。
这个时候不妨试试与“摆烂”和解。
如何与“摆烂”和解?
调整生活状态,找到人生“意义感”,这里有3个方法,大家可以试试:
a. 分解问题,找出可以调整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理想和计划要有,但执行时,没必要每天关注它们,而是忘掉它们。
具体方式可以按照这3步拆解:(假如你有一个想超越的对手)
第一步:明确目标——超越对手。
第二步:定制计划——多少天学会什么,每天要做什么?
第三步:养成习惯——练习和实操。
你想想,如果你想要超越对手,可每天都把“超越对手”这件事惦记在心,是不是很痛苦?
所以拆解的目的,就是“不把目标压在肩膀上”,而把它放在前方远处做指引。
这样一来,你会觉得生活的压力得到了舒缓。
b. 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提升效能感
压力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摆烂的产生——
每当压力大、事情多,我们就开始慢性自我伤害了。不按时吃饭、睡眠少、家务堆积、聚会也都取消了。
这样恶性循环,最终,心态上选择“摆烂”。
提升效能感,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新增的压力时,更加信任自己。
如何提升效能感?
那就是对自己身体和情绪负责。
- 即使没时间吃饭,也可以买一些健康的小零食,多喝水;
- 关键时期适当的控糖,可以提升意志力,减少拖延;
- 没有时间睡觉,就在周末、地铁、午休补一下,哪怕只有20分钟,也很有效果;
- 没时间处理家务、杂事,求助一下家人,或者请家政阿姨;
- 社交活动可以减少,但最低频率的社交可以保留,哪怕聊聊天、交换书、打个电话;
- ......
c. 接纳自己不完美,善用焦虑
想要的东西没得到,就会产生焦虑。
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也会产生焦虑。
过分追求完美,不能接纳完整的自己,更是焦虑的根源。
很多人觉得,焦虑是一件坏事。
可是心理学家罗洛·梅在长期研究焦虑的意义后,得出一个颠覆性的结论:
焦虑并不“坏”,而且它远不止是一种情绪,从根本上说,它会令你产生一种想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迫切感。
简单点说,焦虑其实是在提醒你:生命不止于此。
而“摆烂”心态的产生,其实是跟对“焦虑感”的无法掌控有关。
所以如果能善用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活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更好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何善用焦虑?
很简单:请大胆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吧。
也就是,允许自己偶尔犯错。
当你允许自己平凡、接受自己会犯错、会失败、会受伤、会情绪崩溃,焦虑往往就会迎刃而解。
通过以上3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感,从而与“摆烂”和解。
写在最后
21世纪,我们多了很多选择。
面对各类选择,是接受,还是摆烂?
相信真正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你或许会有很多迷茫。
回家发展,还是继续留在大城市?
是选择待遇很好但不喜欢的工作和待遇一般但热爱的工作?
到了年纪就结婚还是遇到真爱再结婚?
要过按部就班的生活,还是随心所欲的人生?
......
如果你有这些困惑、如果你也有选择困难,可以来壹心理直播间聊聊~
大咖直播免费看
4月28日晚上20:15 ,壹心理与宛若故里联合发起“如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直播,邀请到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宛若故里创始人金杜,聊聊新时代的我们该怎么选择,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欢迎正处于迷茫阶段的朋友来直播间一起唠嗑。
↓ 长按扫码,预约直播 ↓
- The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