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还是散了
在大众对爱情“过敏”的时代,幸好还有友情可以抚慰人心。
友情之所以值得歌颂,是因为它不像亲情般有压力与拘束,不像爱情般排他与一体,它既能给予你温暖,又不给你任何压力。
但是,并非所有朋友之间的感情都能称之为友情,它一定是温暖又妥帖,真挚又纯粹的,绝非用情商学换取来的人脉所能比拟。
最纯粹的年纪,最易遇见纯真友情,她们不在乎你的身份地位、家世背景,她们在意的是你的存在本身。
这或许就是友谊的动人之处。不问过去,不论将来,你的存在就足以让我快乐欣喜。就像《二十不惑2》中的女性们,无论你高峰或低谷,都全心全意陪伴的神仙友情。
“存在主义”的友情
自“朋友圈”沦为“工作圈”,“朋友”已被滥用。高端场所与偶遇之人合照,便可在朋友圈高攀对方为“朋友”;费尽心机送出礼物给客户,期盼成为“朋友”光顾生意;为了显示交友广泛,甚至可以和首次谋面的人们合影,注释为“好朋友们的聚会”。
“朋友圈”里藏着孤独和功利/《三十而已》
如果这些人可以称为朋友,他们之间也绝非友情。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认为,友情必须具有纯粹性,要想求得友谊,只能以友谊本身为唯一的目标,不能掺杂其他任何企图。
蒙田也认为,由乐趣、利润、公益或私利衍生的一切伙伴关系,无不与友谊之外的动因、意图和后果纠缠不清,因此远远称不上“友谊”。
也就是说,真正的友谊在于它本身,不能有前因后果,更不能有其他企图,它的存在本身便是所有意义与目的。
或许可以称之为友谊的“存在主义”,这种存在的感觉,正是友谊的美妙之处。
朋友是一辈子的/《生活大爆炸 第六季》
这种论调在当下看来似乎过时,当我们搜索“朋友”,出现的书籍或文章是“和客户做朋友”“做朋友后做生意”等,没有任何利益的友谊,显得如此多余。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论调也认为,一切决策都关乎利益,一切关系都可以计量。
但是,人类并非如此理性,不是所有关系都是利益交换。事实上,经济学内部也渐渐承认,经济理性人并不符合人性。
因为,人类天然有爱与归属的需要,这种需要与功利无关。进化心理学认为,这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由于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部落群族中,生存环境恶劣,到处都是猛兽,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养育后代方面的成功率更低。
因此,人类需要纯粹的关系,即使没有利益纠葛,即使友谊会让人失去利益,也在所不惜,因为这种需要,早已通过演化刻入我们的基因。
就像长袖善舞的姜小果,她永远知道如何用小恩小惠搞好同事关系,但那些人对她来说只是同事,并非朋友。在她的人际关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梁爽她们,是那几个不会因为她职位变化而改变态度的人,是即使失业也会“养”她的人。
真挚的友情,难能可贵/《二十不惑2》
如果没有这几个真朋友,姜小果在应酬场合再热闹,也无法消解夜晚的孤独。
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大人的友情》一书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一位学者帮助了一位武士,两人结拜为兄弟,武士暂时回国,约定重阳节回来见面。然而重阳节当天,学者等到半夜才见到武士死亡后的影子。原来陷入牢狱的武士为了赴约,自戕化为幽魂赶来相会。学者被他感动,赶去武士的国家替他报仇。
这或许就是河合隼雄心中的友情,也与古人交友时强调“信”与“义”的态度不谋而合。友情是至高无上的,可以牺牲一切去兑现为朋友许下的承诺,这种牺牲无关利益交换,只为心与心的契合。
正如孟子所说: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最后的防线
现代社会,人们享受物质的充盈,精神世界却深感匮乏,无论朋友圈有多少“朋友”,也无法驱散孤独。
心理学家罗伯特·韦斯提出,人们会受到两种孤独的困扰,一是社会隔离,指的是我们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而引起的孤独;其二是情感隔离,指的是我们缺乏深厚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孤独。
逃离内心的孤岛,应该寻求友谊/《想见你》
由于工作与生活的需要,我们随时可以身处于人群之中,但我们的社会关系更多的是弱连接,我们的孤独感,更多的是来源于情感隔离,来源于深厚友情的缺乏。
心理学家罗兰·米勒认为,要克服孤独,我们应该寻求友谊,而不是爱情。
西塞罗也将友谊放置于极高的位置,他说,从生活中剔除友谊,无异于从天空里剔除太阳,因为永生众神赐予我们的恩典,再没有哪样比友谊更美好,更使人欣喜欢畅。
随着时代的发展,友谊的重要性并未褪色半分。因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年轻人追求梦想和希望的同时也不得不背井离乡,远离多年的依赖与依靠。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我在他乡挺好的》
在他们遭遇困境与磨难的时刻,无法对家人倾诉,无法对客户吐槽,只能对身边的朋友卸下心防。
从这个层面来说,朋友是他们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他们情绪堤坝只有在面对朋友时才能泄洪,才不至于堆积到大坝决堤。
就像刚失恋的梁爽,马上要上直播,却一直止不住眼中泪水。她毫无表情,只是一遍遍对化妆师说:“不好意思,请再补一遍。”直播一开始,她便立刻微笑开播。身在职场,她不能倒下,不能向任何人暴露出脆弱。
在朋友们面前痛哭的梁爽/《二十不惑2》
几天直播结束后,面对关心她的好友,她才终于崩溃大哭,朋友是她的底气,能兜住她的情绪,不会中途溜号,不会落荒而逃。
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一书中记载了一项针对年轻人的调查,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友谊是他们目前“最亲近、最深刻、投入最多和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另一项体验式取样跟踪研究则发现,与朋友在一起时一般比独自一人或者与家庭成员在一起时有着更多的乐趣。
这或许是因为和亲情、爱情相比,友情更加超然、单纯。亲情往往含有对未来的寄托或担忧,所以父母总想催婚、催娃;爱情往往含有两人共同体的利益纠葛与期待,所以总会替对方的工作进行规划。
真正的友情则无关任何期待与利益,它更加轻松、自在。所以姜小果要辞职时,可以心态平和的请所有602成员吃饭,坦然地公布她的决定,并意料之中的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但告诉她母亲时,还是带着一丝忐忑、担忧,虽然母亲非常开明,但她无法全无压力。
好朋友是生活的底气/《二十不惑2》
在人生跌宕起伏时,最能觉察的也是朋友而非家人。因此罗小果在酒桌跟上司同事摊牌大闹一通后,602的朋友们陪伴了她一整晚。我们面临的种种坎坷,都早已不足为“家人”道。
身处陌生城市的我们,幸好还有友情,消解孤独与无助,给我们力量与勇气,自尊与自信。
友情的散场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会不断面临友情的散场。
《二十不惑2》中前几集,她们便要和罗艳告别。虽然罗艳舍不得深圳这几个好朋友,她却必须出国留学追求梦想。
我们能想象,异国有了男友的她,将来或许不会回国,即使回国也不一定回到深圳。
留学之后,虽然她们仍然有视频联系,但是602房中四人的生活,罗艳无法再参与。她们的人生低谷,她也无法及时陪伴。
友情散场,总是猝不及防的/《二十不惑2》
当然还有牵绊,但那浓烈的友情会变淡。
不只是罗艳,我们也能从剧中看出602房四人分开的可能。比如,和殷赏异地恋的大宝,是否会再次为了爱情远走杭州?毕竟她曾经租了房,幻想过和殷赏在那里过二人世界,甚至坐上了去杭州的车。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也终将面临婚姻的可能,租住在602房的时光注定是短暂的。结婚生子后,是否会陷在家庭事业的忙碌中疏于见面?
即使没有配偶,她们或许也会随着彼此成长的不同步而渐行渐远,关心的话题不再一致,生活的圈子不再类似,对事物的观点不再相同。
就像张爱玲与好友炎樱,曾经浓烈到让性子冷淡的张爱玲无数次写文提及的友情,最后也悄然而逝。
失去好朋友从来都很让人难受/《十三个原因》
我们的一生,也一定经历过友情的散场,你甚至都未察觉它离开的脚步,蓦然回首,友情却早已走远,你怅然若失,却无可奈何。但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分离之中,我们学会接受人生的无常,珍惜身边的陪伴。
友情的散场也有相关依据,罗兰·米勒认为,中年期有了恋人之后,会发生二元退缩现象:人们与爱人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探望朋友的次数越来越少。结婚之后,人们投身于配偶与孩子,社交中心从私人朋友转移到家庭或夫妻共同的朋友上。
梭罗说,友谊的唯一危险,在于它终将结束。
或许终将散场,但幸好有你,陪我走过这段时光。
编辑 | 苏米
排版 | 八斤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