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过度追求100分,消耗了年轻人探索世界的精力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过度追求100分,消耗了年轻人探索世界的精力

公众号新闻

作者:朱清时
来源:致极学院
鲁稚的阳台  编辑



说起朱清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1年,是中科大在任时间第二长的校长,第一长的那位校长大家也很熟悉,郭沫若。

在任期间,他坚决反对高校盲目扩张,保持教学质量。卸任之后,又南下深圳,乘改革之风,创立南方科技大学,坚持自主招生,成为话题人物。

这位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先锋,在接受记者访谈时针对中国教育的困局,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病在于选拔而非培养人才。

△中科院院士 朱清时

就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多数人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中国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可是比肩世界的人才却凤毛麟角

朱清时认为,一是要扭转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是培养人才,而不是选拔人才。二是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多元化,全方位地去考察学生。三是一定要把教育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两者分开来。


01
选拔制度将教育变为争取资源的门槛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虽然随着国力不断增强,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实行几十年的高考制度仍然是多数普通人跨越阶层必不可少的门槛。也正因此,通过高考选拔,让更多人走进大学,改变了命运。

朱清时指出,这样的选拔制度,导致的结果是,“选拔人才,意味着你的地位,你的财富由此而来。国家的资源分配,职务分配都是靠教育。所以一个人教育考上好大学,首先不是意味着他们学很多好知识。而是一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如此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之下,教育就畸形了。”

当我们去批判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对学生如同考试机器一般的训练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事实。那些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将来在就业,升学甚至组建家庭的过程中都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而这些竞争优势的考量之中,显然没多少人在乎知识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带来多大的力量。


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无法脱离高考的选拔来为人生建设更好的道路。有不少人抨击道,高考是维持教育公平的最佳方案。是穷苦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

朱清时回应说,“教育和公平不要扯在一起,公平是社会的组织结构,这是社会的责任。教育是培养人能力,人的能力是有多方面的。如果你把教育跟公平等同起来的话,你的能力就只能用单一的方式来计数了”。
朱清时引用了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一句话:“如果按照一个考试体系来做的话,是会扼杀和摧残很多人才的。”正如我们都熟知的那个故事,为了保持公平,按照统一的考核标准要求猴子,大象,企鹅,鱼,海豹爬上一棵树。


虽然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笑话。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教育选拔制度与此如出一辙。有些人可能不适合记住那些英文单词,但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好的画家。也有些人不擅长进行数学计算,但他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学家,或是导演。

如果严格按照今天的考试制度,我们的社会进步之门可能会让很多大师被拒之门外。钱钟书当年考取清华时数学只有15分。

1931年进入清华数学系时,华罗庚只有中学文凭。而恰恰是那些尊重知识本身的年代,我们诞生的大师们犹如璀璨星河一般闪耀。

▲数学大师华罗庚


02
过度地追求100分
消耗了年轻人探索世界的精力


朱清时讲到,“重大的科学发展刚开始都是无用的”,当人们陷入单一的人才选拔标准时,那些与此无关的兴趣,爱好都都被忽视。在我们过度追求高分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会忽略知识本身会给社会带来的进步
当年陈省身教授在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时写下了“不要争第一”给朱清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育概念放到今天可能会被多数家长们嗤之以鼻。但如果仔细思量,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一门知识学通学会,只需要考七八十分就够了,在追求满分的过程中,会反复几十遍进行练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数学大师陈省身

朱清时也认同这一观点,一个学生能考七八十分,剩下的时间去实践中去试错就好了。只有不断地试错,才能得出更宝贵的经验。

他也指出,在他几十年的教学经历当中发现,真正能够成事的那些人,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而是能看懂问题根源,有想法去解决问题,然后有精力和勇气去执行想法的人。

同样对中国教育弊病深感忧虑的郑强教授在一次论坛中提出,中国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前,由于过于繁重的基础教育,磨灭了孩子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对比之下,国外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在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


音乐,绘画,体育,设计等等,这些有关于个人天赋和探索世界的能力在进入大学前被激发出来。而进入大学,才开始真正研究和达到新的高度。而反观我们的大学教育,则是教育的终点。

经过十年磨一剑的高考历练,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大大降低,甚至深恶痛绝。不少人进入大学之后只知道贪玩享乐,不再投身学海,自然也丧失了知识的追求。
即便中国正处于大国崛起的上升期,但我们仍然常常感到社会浮躁,未来与其他国家可能在科学技术上产生差距所带来的焦虑、这样的焦虑也许并不是空穴来风。



03
给予年轻人试错机会
避免过度保护


选择用什么样的标准去教育,关键在于对于人生的追求是什么?朱清时认为,如果只是平平静静的过一生,这样不冒风险方法理所当然。但是如果还对人生有更高的追求,想成为一个顶级的人才,那就需要接受磨难。

他很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数人是既想成更高成就的人,却又不打算冒太大的风险。这样的两者不可兼得。当然,关于类似的人生选择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心里的标准。并不存在对错之分。但是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想要实现复兴,就已经选择了后者。而一个国家的更大成就,必然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呈现出来的。

就像朱清时自己所践行的一样,创立南科大,首先采用自主招生制度。就是为了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诞生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创新的结果有可能是惊喜,也有可能会是失望。这也是为何世人对朱清时争议不断的原因。

即便是争议不断,朱清时说自己内心很平静,因为自己知道做的事情是对的,只不过世人暂时不理解罢了。中国的教育弊病根除,也一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正是这样愿意承受争议的勇士。


有人称他为“中国第二个蔡元培”,而他却说自己称不上教育家,只不过是一个“遵守教育规律的人”。当谈及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朱清时感慨道,年轻时总是要改变世界,创造世界。老了以后更注重改变自己。

中国的教育制度也许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天换地,但事实上近年来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这些弊病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也开始在高考上不断地做出改变和创新,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平台的诞生,网络教育,终身学习的环境越来越丰富。具备各种才能的人得以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关于人才定义正在不断被更新。

高考制度虽然依旧是最重要的教育选拔制度,但无论从培养人才也好,人才甄选也好,我们正逐渐有着更多的选择,中国教育的风向已有了新的转变。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徐贲:中国年轻人的阅读为什么不高级
许纪霖:中国年轻人的躺平,不过是对生活无力感的绕道而行
斯坦福大学研究: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奋斗了?
脑科学实验揭开孩子不爱阅读的真相:“读书人”的大脑与普通人截然不同!



看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milan-2126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中科院院士:疫情三年,新增7000万抑郁症,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失眠障碍,这种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团队与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联合研发的第二代重组新冠疫苗启动国际临床试验我对《人性商战》的理解与感悟玩户外的姿势,暴露了年轻人的秘密加拿大人口亚洲成为新移民最大来源!美前防长卡特“突发心脏病”去世!NASA首次对外公开载人探月车原型!没人爱坐中间位,澳航出奇招华人男子因不懂英文,竟被关进美国疯人院31年!无人探访、丧失说话能力,异国“淘金梦”成一生梦魇这群刷爆朋友圈的老人,治好了年轻人的“躺平”是历史亦或传说?探索世界最神秘的六大“幽灵岛”雷军的低谷,治愈不了年轻人的精神内耗。。。人和人的精力差别这么大,是天生的还是因为运动?全球最强智算来了:12000000000000000000(别数了18个0)FLOPS!“印度追求成为全球大国,或致其丢弃‘后院’利益”你知道这些Attack(发作)吗?从互联网跳到外企,我再也不精神内耗了中科院院士、华科大原校长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年89岁张朝阳和俞敏洪的对话,治好了年轻人的焦虑中科院神经生物学博士:脑科学研究显示,过度“鸡娃”培养不出聪明孩子!lululemon创始人:创业家是不追求7%确定回报,只冒险追求100%回报的人琵琶湖 小岛 商店街 牛肉馆 (图)民政部 中央政法委 中央文明办等10部门《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猴子也要治治精神内耗了中科院院士、北理工教授线上会议时被一女博士后猛亲引热议!校方回应丁文华院士:元宇宙实质是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融合,具备多种呈现形态脑洞大开之另类义工计划。。豆瓣评分9.3,中科院院士推荐,我们的孩子太缺这类书了!还敢熬夜?高血压找上了年轻人细读“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一生后,想明白普通家庭该如何对抗精神内耗了中科院化学所、上科大、中科院大学等被列为美国商务部新清单名录“别人一句重话,就让我崩溃”:过度自我批评的人,如何自救?博士答辩的一些趣事每秒1000000000000000000次运算!Cerebras新超级计算机打造世界最大1350万核心AI集群生活中最可怜的人:过度寻求他人的理解过渡追求高分却消耗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漫长的停业后迎来复工,“被团灭”的KTV却失去了年轻人全网热议的“河南某高校小帐篷”事件,撕开了年轻人面临的残酷现实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