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追求高分却消耗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朱清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1年,是中科大在任时间第二长的校长,第一长的那位校长便是郭沫若。
在任期间,他坚决反对高校盲目扩招,应当保持教学质量。卸任之后,他又去了深圳,创立南方科技大学,一直坚持自主招生。
这位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锋,曾针对中国教育的困局,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病在于选拔而非培养人才。
就中国目前的教育问题来看,重点不是多数人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中国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但能比肩世界的人才却少之又少。
朱清时认为,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是培养人才,而不是选拔人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多元化。最后是一定要把教育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这两件事分开。
01选拔制度将教育变为获取资源的门槛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实行几十年的高考制度仍然是多数普通人跨越阶层必不可少的门槛。也正因此,通过高考选拔,成为了很多人改变命运的敲门砖。
朱清时指出,这样的选拔制度,导致的结果是,“选拔人才,意味着你的地位,你的财富由此而来。国家的资源分配,职务分配都是靠教育。所以一个人考上好大学,首先不是意味着他们学很多好知识。而是人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如此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之下,教育就畸形了。”
当我们去批判有些中学对学生如同考试机器一般的应试训练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事实。那些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将来在就业,升学甚至组建家庭的过程中都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而明显的是没多少人在乎知识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带来多少力量。
便如此,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无法摆脱高考的选拔来为人生铺设更好的道路。不过也有人赞成高考,认为高考是维持教育公平的最佳方案。是穷苦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
朱清时却说,“教育和公平不要扯在一起,公平是社会的组织结构,是社会的责任。教育是培养人能力,人的能力是有多方面的。如果你把教育跟公平等同起来的话,你的能力就只能用单一的方式来计数了”。朱清时引用了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一句话:“如果按照一个考试体系来做的话,是会扼杀和摧残很多人才的。”正如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故事:为了保持公平,按照统一的考核标准要求猴子,大象,企鹅,鱼,海豹爬上一棵树。
虽然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笑话。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教育选拔制度与它如出一辙。有些人可能不适合记住那些英文单词,但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好的画家。也有些人不擅长数学计算,但他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或是导演。
如果严格按照今天的考试制度,很多大师甚至可能会被大学拒之门外。钱钟书当年考取清华时数学就只有15分。华罗庚进入清华数学系时却只有中学文凭。而恰恰是那些尊重知识本身的年代,诞生的大师们犹如璀璨星河一般闪耀。
02过度地追求满分试卷消耗了年轻人探索知识的热情
朱清时讲到,“重大的科学发展刚开始都是无用的”,当人们陷入单一的人才选拔标准时,看似无关的个人兴趣爱好就会被忽略。在我们过度追求高分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会忽略知识本身会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当年陈省身教授在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时写下了“不要争第一”,这件事让朱清时印象特别深刻。这样的教育概念放到今天可能会被很多家长们不屑。但如果仔细想想,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一门知识学通学会,考七八十分就够了,在追求满分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反复几十遍进行练习,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朱清时也认同这一观点,一个学生能考七八十分,剩下的时间应该去实践中去试错。只有不断地试错,才能得出更宝贵的经验。
他也指出,在他几十年的教学经历当中发现,真正能够成事的那些人,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而是能看懂问题根源,有想法去解决问题,然后有精力和勇气去执行这个想法的人。
郑强教授也同样提出:中国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前,因为过于繁重的基础教育,磨灭了孩子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相比之下,国外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在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音乐,绘画,体育,设计等兴趣爱好,都是有关于个人天赋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的,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就被激发出来。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真正研究和进步。而反观我们的大学教育,则成了教育的终点。
经过十年磨一剑的高考历练,使得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大大降低,甚至深恶痛绝。不少人进入大学之后只知道贪玩享乐,不再投身学海,甚至丧失了对知识的追求。
即便中国正处于大国崛起的上升期,我们仍然常常感到社会浮躁,未来与其他国家在科学技术上产生差距所带来的焦虑可能并不是空穴来风。
03给予年轻人试错机会
朱清时认为,如果只是平平静静的过一生,采取不冒风险方法理所当然。但是如果还对人生有更高的追求,想成为一个顶级的人才,那就需要接受磨难。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数人是既想成为更高成就的人,却又不打算冒风险。这样的两者不可兼得。当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理标准。并不存在对错之分。但是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说,想要实现复兴,就已经选择了后者。而一个国家的更大成就,必然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就像朱清时自己所做的一样,创立南方科技大学,采用自主招生制度,就是为了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诞生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创新的结果有可能是惊喜,也有可能是失望。这也是为何世人对朱清时充满争议的原因。
即便是争议不断,朱清时说自己内心很平静,因为自己知道做的事情是对的,只不过世人暂时不理解罢了。根除中国的教育弊病,一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事情。需要的正是这样愿意敢于尝试的勇士。
有人称他为“中国第二个蔡元培”,而他却说自己称不上教育家,只不过是一个“遵守教育规律的人”。当谈及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朱清时感慨道,年轻时总是想改变世界,老了以后更注重改变自己。
中国的教育制度也许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但事实上近年来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这些弊病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也开始在高考政策上尝试做出改变和创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平台的诞生,网络教育,终身学习的环境也越来越丰富,让人才也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高考制度虽然依旧是最重要的教育选拔制度,但无论从培养人才也好,人才甄选也好,我们正开始慢慢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国教育的风向也有了新的转变。
更多关于课程的咨询、报名以及孩子的成长规划欢迎联系:
肖老师 13924007866(微信同号)
卢老师 18022855118(微信同号)
曾老师 19925829538(微信同号)
也欢迎预约肖老师谈家庭教育、谈自我成长
欢迎致电:13711637898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扫码关注
我不是虎妈
他不是学霸
扫码家庭教育咨询
肖乐群工作室
扫码购买
肖乐群老师
正版书籍
扫码保险理财咨询
肖乐群(我不是虎妈)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进行删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